■ /
河北大學
在洛文塔爾眼中,偶像存在的領域不外乎政治生活領域、商業和專業領域和娛樂領域,總的又可劃分為嚴肅和重要領域與娛樂領域。偶像所指也分為兩種:昨天的生產偶像和今天的消費偶像。
在洛文塔爾看來,娛樂界人士角色在傳記作品中的大幅增多,標志著生產偶像向消費偶像的移步。所謂生產偶像,即生產的偶像,他們的職業具有相當的社會重要性,挑選出來的是普遍具有大眾社會性的典型的生產性的代表,例如銀行家、發明家、鐵路公司總裁等。作為“生產偶像”的傳記主人公,是一個從完整個體出發的“給予者”,他們憑借自身經驗和努力為社會創造財富,從而成為社會的生產者,為社會發明、生產、制造新條件和工具,給大眾帶來滿足感,同時達到自己成功的目的。他們的工作和效率是由其自身行動和外在約束共同決定的,也講求首創與進取精神。所謂消費偶像,即活在“消費”中的偶像,其與生產偶像以“是否作為商品而存在”區分開來。他們并不直接參與生產的過程,相反,他們活躍在娛樂界和體育界等休閑領域,與大眾的休閑時間也密切相關,例如夜總會的明星。他們引導大眾的消費方向或為大眾提供可供消費的對象,追求一種悠閑的愉悅,從而達到貼近消費者,推動消費的目的。消費偶像更多的是索取,趨向于滿足自我(用已生產出來物質)而不是自我創造為大眾帶來滿足感。
偶像的形成與社會狀況和大眾喜好有極為密切的關系,偶像形成過程,也是給偶像和大眾雙方設陷的過程。偶像若想長久的活在大眾審美之中,就要成為大眾興趣的聚焦點,或者成為個人群體所效仿的榜樣。大眾對偶像產生興趣,多出自于一種窺探名人生活的心理,而興趣產生的原因不外乎效仿與向往,根本上都是對成功經驗的變相追求。其一是效仿,最暢銷的傳記內容大多是“偶像通過個人努力超越普通”。大眾想要找到成功的方法,因而效仿偶像,堅信“底層大眾能攀上社會等級的階梯”其二是向往,大眾對于不可及的偶像,大多存在一種夢想般的膜拜與追崇,企圖通過傳記的手段,了解超越自身的另一種人生走勢。
對偶像的介紹,存在兩個誤區:個人生活和環境生活,個人生活上讓偶像陷入陷阱中,環境生活卻給大眾挖了陷阱。個人生活的局限使偶像淪為了血統和友誼的產物。他們往往被看做過去的優秀再現,良好的性格歸因血統的優勢,而并非后天養成;在友誼關系中,也總是作為“被幫助的對象”,而并非共同進步的互助關系。似乎成為偶像的過程就是良好基因的繼承和對朋友情義不斷索取的過程。此外,偶像性格與其職業的選擇似乎是相對應的,仿佛只要是政客,就逃不過“禁欲主義者”的標簽。傳記還通過表現偶像無傷大雅的習慣,來豐富形象,但這些習慣,與偶像結合,便變為了固定組合。偶像成為了由各種標簽拼接而成的外在形象,他不再是一個有進取和創造精神的個體了。
環境生活方面,似乎偶像的人生過程就是順著天性發展的過程,一旦在大眾心理樹立了性格和職業,那么從這種天性產生那一刻,偶像便停止了發展。偶像從個人生命的掌握者和代理人形象,被動變為性格特征的承受者。娛樂偶像為了獲取更多消費性行為,被迫在大眾面前表演并豐富設定好的為大眾所喜愛的性格。大眾也陷入了“偽創造性”的陷阱中,因為他們根本沒有接觸到人物的本質,便將消費揮霍在表象。另一個陷阱就是對成功和幸福的錯誤解讀。偶像的成功出現了一種“自發性的匱乏”,偶像不需要自己去尋找,只需等待機遇幸運地來臨,機會是偶然,抓住了是必然,轉折即是成功。
實質上,偶像是最缺乏幸福感的人群,他們的消費型人格的確立,是建立在“沒有發展的靈魂”上的。普通大眾能根據社會和自身調節自己的行為和性格,這本身是幸福的獨立,但大眾一旦接受消費偶像,就變成了殼子里的人,處于被消費偶像支配的地位??梢哉f,大眾誤入了幸福的陷阱,接受了社會傳播的標準,處于被動地位了。
關注偶像時,最需要掌握的技能就是“透過現象看本質”。尤其面對現代社會的消費型偶像,我們要提防語言的虛幻外表。一般來說,為了使偶像具有與眾不同的特性,描述者總是會運用最高級的詞語來修飾。例如鞠婧祎,她是美的,描述者偏要加上“四千年一遇的第一美的”這樣的最高級的修飾,進一步打上“美”的標簽?!白睢钡拿枋?,看似個性十足,實質上是最平庸無奇的,這是“偽個性化”的、強行吸引大眾注意力的手段。它只能讓大眾發出感嘆,控制大眾對某種現象的關注度,卻不提供可模仿的成功的道路,缺少本質上的積極內涵。運用最高級修飾進行的宣傳,使得大眾越發感到自身生活的無意義和“低一等”的地位。大眾越是感到無意義,越是表明控制程度之深。此外,描述者還用一種具有新聞性的內容吸引大眾的眼球,誘導娛樂,提升大眾對偶像的消費興趣。描述者或運用神話將偽神圣性帶入新聞,運用“奇跡再現”和“難以置信”的修飾夸大偶像行為;或營造一種虛偽的親密關系,貼近生活,打造一種溝通近在身邊的感覺,從而拉進偶像與大眾關系。這些夸大行為或刻意縮小與大眾距離的行為描述,實質上都是描述者迷惑、控制大眾的手段,都是虛假的事實。
偶像實質上是一種風向標的存在,能成為偶像的人,必定是有一技之長能超越競爭的人的人。大眾需要真正個性化,多面體的偶像來樹立社會的風氣,開辟一條可能會成功的大路。如果一個國家的偶像是具有睿智頭腦的智者,那么智者所要做的是不是為自己立傳,而是給出問題,保持距離感和崇拜感,讓“粉絲”成為具有認知力和洞察力的國民,解放偶像,也解放大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