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特殊教育師范學院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重點在農村,難點在殘疾人?!笆濉逼陂g,就殘疾人增收、就業的提升成為重要民生問題?!熬珳史鲐殹眲t成為當前實現殘疾人小康進程的重要舉措。本文所提“精準扶貧”是指針對蘇北地區不同貧困區域環境、不同貧困農村殘疾人生產生活狀況,實施精確識別、幫扶、管理的治貧方法。江蘇省現有殘疾人479.3萬,集中于400多萬戶家庭中,占全省家庭總戶數的17.28%,當前殘疾人人口仍以每年1.46%的速度增進。而農村殘疾人口為316.5萬,占江蘇殘疾人總數的66%;農村殘疾人口雖占人口比例較高,但人均收入卻相對微薄。據2008年統計江蘇省城鎮人均收入水平為12319元,農村為5276元,而農村殘疾人家庭中仍存在7%的家庭年人均收入低于683元,4.2%的家庭年人均收入在684元至944元之間。①至2017年上半年江蘇城鎮居民人均收入增至27468元,而農村為12065元。②其中,蘇北鹽城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655元,總量為蘇北第二,全省第十;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632元,總量為蘇北第一,全省第九。③而當前全省21.8萬收入低于6000元的貧困殘疾人中,亦絕大部分分布于蘇北地區。在精準進村入戶扶貧中亦涉及蘇北5市14個縣市區908個村的西南崗等6個集中連片地區。從以上數據比較,蘇北城鄉收入、農村殘疾人的貧困程度仍相對低于江蘇其它地區。
對于農村殘疾人幫扶脫貧工作江蘇省歷年來均高度重視,2013年出臺了《關于加快推進殘疾人就業扶貧工作的意見》,2014年制定了《關于進一步創新扶貧開發體制機制的意見》,同年并提出至2018年全面實現殘疾人平均生活水平達到社會平均水平的80%的殘疾人保障新目標;2015年圍繞蘇北重點難點,江蘇省再次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中發〔2015〕34號)精神,緊密結合江蘇實際,提出了“十三五”期間《關于實施脫貧致富奔小康工程的意見》。以上出臺政策均為提升蘇北地區農村殘疾人生產生活提供了保障。但當前,農村貧困殘疾人持續穩定發展的能力仍不強,經濟薄弱地區加快發展的瓶頸制約仍未根本消除,農村貧困殘疾人脫貧增收問題依然成為蘇北地區發展中的突出“短板”。
2017年8月,課題組成員通過“走村、入戶”,對蘇北代表性地區農村殘疾人家庭生產生活狀況進行了實地考察。如蘇北沛縣現有農村殘疾人為全縣總殘疾人人數的78.4%。鹽城市農村殘疾人約為13194人。調研發現,這些農村殘疾人多源于后天因病致殘,因殘致貧,近30%生活在國家貧困線以下。像重度殘疾人和老年殘疾人,他們完全需要依靠家庭供養。部分農村殘疾人因貧困居住條件惡劣,生存在破陋與危房之中。導致他們生活貧困的原因有自身原因,也有社會原因。
從自身原因來看,殘疾、教育程度低等是致使大多數農村殘疾人生活水平低于社會平均水平的主要因素。江蘇省15歲及以上殘疾人文盲人口為247.2萬人,文盲率為51.57%。其中,如蘇北鹽城農村地區13000多名殘疾人人口當中,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占0.27%,特殊文化程度為0.33%,而中小學文化程度及文盲率占該地區農村殘疾總人數的90%以上。
從社會原因來看,雖然國家及政府出臺相關幫扶與就業措施,但在實際政策的落實當中,大部分企業從自身發展及殘疾人自身身體素質、技藝素質等綜合方面考慮并不樂意接收殘疾人,甚至名義上接收卻不安排實際工作,不給予重視,甚至委婉拒絕。目前大多數農村殘疾人多從事農業生產,非農業就業亦多為建筑、木工、修車、修電器、收廢品等職業,由于就業層次低使得他們收入及消費水平也較低。如鹽城市農村殘疾人中從事商業、服務業等行業的占4.5%,在企事業單位工作的亦僅占0.65%。
根據農村殘疾人貧困的特點和幫扶需要,提高扶貧政策的瞄準精度,蘇北地區采取以下扶貧與增收措施:
措施一:通過就業幫扶、政策扶持、建檔立卡等工作,推動殘疾人扶貧增收。針對年收入在6000元以下殘疾人全部納入建檔立卡范圍,并對其實行動態管理、分類幫扶。對有勞動能力的,發展短平快增收項目,對不具備勞動能力的,在落實基本保障的同時,通過增加其資產性、財產性收入方式,提高其收入水平。對部分只能從事輔助性就業的殘疾人,實施“互聯網+現代富民產業”,發展殘疾人電子商務,幫助他們實現網絡和居家就業創業。如蘇北興化市供銷合作社通過為農村殘疾人提供電腦、提供網上商店指導、提供商品貨源等方式為農村殘疾人增收開辟了新渠道。2015年興化市供銷合作社殘疾人電子商務培訓中,近100名殘疾人得到直接幫扶與支持。
蘇北沛縣,針對農村貧困殘疾人亦建檔立卡,采取了“創業合作社+殘疾人+基地”的扶貧模式,全縣建成15個農村殘疾人扶貧開發合作社,12個省縣級扶貧基地及6個集中扶貧就業基地,直接帶動440多名殘疾人實現創業就業。在脫貧致富的方法和途徑上,亦打破了傳統的輸血扶貧方式,采取了分類幫扶及“一對一”結對幫扶,并提供產前、產中、產后技術指導與銷售服務,走上了“輸血—造血—就業—創業—脫貧”的良性發展軌道,成為該地區扶貧工作的亮點和名片。
措施二:落實殘疾學生免費教育工作。拔掉“窮根”的最根本之處,就在于加強農村殘疾人的教育扶貧和文化扶貧。江蘇省政府于2014年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業發展意見》,明確提出,將推動實現殘疾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零拒絕”。同時,對農村殘疾學生及家庭困難的殘疾人子女在義務教育、中學教育、中等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特殊教育等階段就讀,優先享受免學費、免住宿費,學業上享受國家助學金、國家助學貸款補貼、困難補助等政策待遇;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這些均為蘇北貧困地區農村殘疾人接受教育、掃除文盲提供了機遇和保障。
措施三:加大農村殘疾人的就業技能培訓。江蘇省2004年就曾在《關于進一步加強殘疾人幫扶工作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提出將農村殘疾人納入實用技術和勞動力轉移培訓中,為有勞動能力且愿意培訓的殘疾人,提供培訓及配套培訓減免優惠。如宿遷市泗陽縣依托當地相關職業培訓學校,開辦農村殘疾人實用技術培訓班,招收來自不同就業年齡段的殘疾人給予相關果蔬種植、花卉栽培、畜禽養殖等技術培訓,采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模式,以集中學習或個別輔導的培訓方式,為農村殘疾人提供農業實用技術服務。同時免費對農村殘疾人提供計算機、電子商務等相關技術培訓,尤其“村淘”模式,推進了有條件的殘疾人利用互聯網創業,2016年全年共為225名就業年齡段殘疾人提供了免費技能培訓。此外,鹽城市在組織農村殘疾人參加就業技能培訓方面首先采取了自控媒介的宣傳和動員方式,向廣大殘疾人宣傳就業培訓信息。為促進殘疾人就業和就業情況動態管理,同時建立農村殘疾人就業培訓信息系統,做到管理的規范化、信息化和標準化。在培訓方式上采取集中培訓,培訓內容以生產與手工勞動為主。④就業技能培訓不僅使農村殘疾人掌握了一技之長,更是其穩定就業,贏得承認和尊重的保障。
從目前實際調研的情況,針對農村殘疾人扶貧工作實踐和就業增收來看,蘇北地區扶貧工作取得較大成效,亦為提升蘇北地區今后農村殘疾人的進一步脫貧起到重要作用。但是蘇北地區各項扶貧措施相對聚焦欠發達重點片區和扶貧開發重點縣。在扶貧過程中發現,盡管國家與江蘇省政府每年都從不同的扶持視角加強對農村殘疾人各項技能培訓,但也很難做到完全把握市場,亦會出現偏離市場需求的情況。培訓中難免也會存在忽略個體差異,導致培訓效果差,影響殘疾人就業。尤其農村殘疾人接受培訓后或實施自主創業中后續配套扶持和相應服務的缺乏,亦已成為導致殘疾人培訓后或創業中阻礙實現就業與生產增收的原因之一。調研中還發現殘疾人扶貧工作中仍存在部分思想認識不到位等問題嚴重影響了殘疾人扶貧工作扎實推進,甚至一些人在國家精準扶貧的關鍵時刻,不畏黨紀國法,打起國家扶貧款截留、克扣主意。這種行為不僅嚴重損害了殘疾人切身利益,也不利于國家扶貧工作的開展。
為了更好的做好蘇北地區農村殘疾人脫貧增收工作,加快推進精準扶貧,針對蘇北地區在農村殘疾人精準扶貧及其增收途徑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相關建議。
(1)加強教育支持脫貧。真正響應和落實國家關于殘疾人特殊教育發展相關政策,結合蘇北地區及農村殘疾人的實際生活狀況及其教育需求,在經濟薄弱地區尤其偏遠農村擴大教育覆蓋面就地建設學前教育及相應的中小學特殊教育與各種技能教育,大力支持鄉村特殊師資隊伍建設,讓農村貧困殘疾人真正能夠在家門口接受平等的教育,享受國家平等的教育政策和資源,做到在脫貧奔康路上不落一村一戶一人,阻斷貧困傳遞。
(2)培訓項目的針對性與科學性。應結合社會市場需要、企業需要和殘疾人個體發展需求,科學合理安排培訓項目和計劃,提高培訓的針對性和有效性。當下,創新是項目培訓的生命力所在,創新培訓方式、創新培訓內容,通過采取多元化的創新模式和創新理念,幫助農村殘疾人熟悉和掌握多元的經營、管理知識與技能,以為殘疾人就業和創業發展創造和諧環境。
(3)搶抓“一帶一路”戰略發展機遇。殘疾人共享、共榮、共建社會主義文明,國家“一帶一路”發展戰略同樣為殘疾人發展提供了均等機會。該發展戰略主要涉及江蘇省的蘇北地區,蘇北地區在發揮區域優勢并融入“一帶一路”大格局,應主動對接經濟薄弱區農村殘疾人的技能特色、主導產品、優勢產業和基地,支持、鼓勵有競爭力、有條件的殘疾人扶貧基地或有能力的殘疾人士“走出去”,擴大對外交流、開展境外投資與貿易,讓“一帶一路”這一偉大工程惠及更多有理想、有技能的農村殘疾人。
(4)加大金融扶貧支持力度。引導和鼓勵更多商業性、開發性、合作性等各類金融機構進一步加大對農村殘疾人扶貧開發的金融支持,為有創業夢想的農村殘疾人提供如低息創業貸款或提供免抵押等金融服務,以滿足更多農村貧困殘疾人創業發展過程中生產經營所需。
綜上,在國家和江蘇政府的高度重視和精準扶持下,已幫助蘇北大部分農村貧困殘疾人慢慢走出邊緣狀態,實現就業增收及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當下,站在“十三五”起跑線上,基于十九大的召開,報告將“扶弱”問題納入民生保障內容,不僅補缺了發展中之短板,也表明了對弱勢群體的關愛與關懷,為民謀福、為民解憂,促進社會公平,同時亦為蘇北地區農村殘疾人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和自我全面發展提供了機遇與保障。
注釋:
①劉敏.江蘇省殘疾人社會保障的現狀調查與對策研究[J].西北人口,2008(06).
②2017江蘇人均收入排行及最低工資標準排行情況分析[Z].2017-9-13.
③2017年上半年鹽城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蘇北第一[Z].鹽阜大眾報報業集團全媒體.2017-7-22.
④李林桐.對江蘇省鹽城市農村殘疾人就業培訓的思考[J].法制與社會,2015(05).
參考文獻:
[1]張強,臧晴.新形勢下農村殘疾人扶貧模式與增收途經探究[J].文化學刊,2017(01).
[2]王建軍,劉誠,李哲.全國農村貧困殘疾人狀況分析與精準扶貧對策[J].殘疾人研究,2015(02).
[3]李林桐.對江蘇省鹽城市農村殘疾人就業培訓的思考[J].法制與社會,201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