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吉首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2010年5月,教育部出臺的《關于大力推進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和大學生自主創業工作的意見》中明確指出創新創業教育是適應經濟社會和國家發展戰略需要而產生的一種教學理念與模式。[1]這是創新創業教育的發展推動高校教育教學改革的必然趨勢。2015年7月,國務院印發《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中提出“互聯網+”創新創業行動,充分發揮互聯網對創業創新的支撐作用,推動各類要素資源集聚、開發和共享,形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濃厚氛圍。[2]這是“互聯網+”時代的發展給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帶來的一次機遇和挑戰。當前,“互聯網+”視野下如何構建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模式,深化教育改革,順應時代所需,成為高校亟待解決的現實難題。
目前,高校的專業教學和創新創業教學是彼此獨立、沒有交集的兩類教學活動,但是專業教學的改革和發展,只有與創新創業教育進行結合,才能充分發揮專業實力的同時,又讓創新創業教學找到目標和方向。離開創新創業意識的專業教學是與時代背道而馳的。因此,高校專業教學和創新創業教學必須尋求結合與相互補充的發展模式:
創新創業課程的教學不能僅僅作為基礎課在四年的教學任務中安排一到兩門,而是應該納入到整個專業課程體系設置中,貫穿專業教學的全過程。結合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設置專業化個性化創新創業課程,依托基礎課程教育、專題講座、創客沙龍、項目孵化等不同載體制定從大一到大四不同階段的課程目標和任務,實現專業知識與創新創業知識的結合與補充。
創新創業教師隊伍發展的前提是吸納專業教師的加入,必須要讓全體教師明確創新創業教育是時代所需,更是專業發展的需求。首先,要建立一支穩定的創新創業教育師資團隊,確保教師團隊人數足夠、結構合理、素質過硬;其次,定期選派專業教師到相應的合作企業參加項目的開發和工作實踐,探索當前流行的新技術、新思想,提升創新創業師資的實踐能力。[3]時刻保持師資隊伍的先進性和前沿性。
實踐能力的提升是專業教育和創新創業教育共同的培養目標。以往的專業課程重理論知識傳授輕實踐驗證,這種傳統的培養方式不僅有悖于專業人才培養的宗旨,也阻礙了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所以,從專業課程的實踐教學開始,就應該通過以下三個平臺的建設注重結合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業能力的培養。
實踐能力的培養只是依靠課堂內的教學是難以做到的,搭建網絡虛擬實驗平臺開展以專業知識為基礎的創新創業實踐成為現實所需。一方面,學生可以通過該平臺查看專業最新的社會動態、學科熱點、成功案例、創新創業實訓等信息;另一方面,學生可以在該平臺上進行創新創業模擬訓練,這不僅鍛煉了專業知識運用到實際創新創業實踐中的能力,在整個模擬過程中,更是以最低的成本獲得了一定的實踐經驗。
在校內建設創業孵化平臺是目前各高校大力推動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的重要措施。通過建設孵化基地,整合政府、企業和高校的有效資源,為創新創業項目孵化提供辦公場地,減輕學生創業初期的負擔。[4]校內孵化基地的長效發展除了保證硬件的配備齊全,最關鍵的是注重軟件配套的投入,即配備專業老師。依托校內創新創業大賽,如“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創青春、“挑戰杯”大學生創業大賽等各類競賽,將專業教師的科研進行項目孵化,為學生提供項目實訓機會,提高創新創業實踐能力。
專業實踐和創新創業實踐僅僅依靠網絡虛擬平臺和校內孵化平臺顯然是不夠的。校外實踐平臺的建設是對以上兩個平臺的補充和延伸。積極拓展校外實踐基地,加強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廣度是當前高校進行專業改革,培養社會所需人才的客觀要求。通過校外實踐基地的建設,實現高校與產業、專業與產業的對接,在高校、教師、學生與社會、企業之間搭建起橋梁,各自發揮在人才培養方面的優勢,力求雙贏。
創新創業教育不是哪一個部門的任務,高校應該站在全局的角度統籌管理。目前,大多數高校普遍存在一個問題:創新創業教育沒有一個相對獨立的組織管理模式,但實際上,一個有效而完善的組織管理模式是創新創業教育的基礎保障。
各高校應該成立獨立的創新創業教育管理部門,建立系統、規范、科學的管理服務平臺,主要負責學校創新創業教育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創新創業教育教學任務的督促、創新創業教育活動的組織,負責與校團委、學生處、教務處等職能部門和各二級學院創新創業教育管理服務工作的協調,負責整合利用校內外創新創業資源,保障創新創業教育全局化的發展。
傳統組織管理模式缺乏科學、合理的管理評價體系。反饋渠道的缺失不利于學生思考能力的培養。建立完善的創新創業管理評價體系是專業學習所需,更是檢驗學生創新能力的客觀要求。科學的課程評價系統是對專業老師和創新創業導師團隊教學效果的檢驗,并對教學方向具有導向作用;可操作性的考核內容和實施方法引導學生從灌輸式的學習方式轉向基于專業知識的實操運用,從接受性學習到反思性學習的轉變,注重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當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已經發展成為時代主題,創新創業教育也順應時勢地成為各高校教育改革和發展所要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在“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模式的探索,應該從課程教學、運行模式、管理保障等多方面出發,從教學體系、師資、管理、科研等復雜體系的內在結構和運行原理中,從傳統專業教學、實踐教學、管理組織架構等多體系的交叉中找到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運行的系統性、規范性和科學性。
參考文獻:
[1]陳希.在推進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和促進大學生自主創業工作視頻會議上的講話[J].中國大學生就業,2010(6):13~17.
[2]國務院印發《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J].中國能源,2015(8):11~12.
[3]陳學軍.高校創新創業教師隊伍建設現狀及建設體系建構[J].職教論壇,2017(11):29~35.
[4]鄭躍軍.高校“五化三平臺”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的研究與探索[J].科教文匯,2018(1):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