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東技術師范學院
雖說職教辦學條件已有明顯改善,但我們仍需審視現狀,客觀冷靜地分析當下仍舊存在的需要解決的問題,以謀求中等職業教育更好的發展。在工業上,要實施好《制造業人才發展規劃指南》,使得職業教育在“實體經濟”領域占有一席之地。而當下大熱的一個話題“教育精準扶貧”,因此也要求中等職業教育做到脫貧攻堅,落實好《職業教育東西協作行動計劃》。
此外,職業教育存在三大板塊的不協調,主要有職業學校教學效率低下、教育資源分配不均和學校內部管理職能不明確,職業學校以追求學歷為主的職教方面的教學,與一味尋求獲取各種資格類證書為主的職業水平訓練和培訓之間的不斷分層,長期“跛腳”成為職教教學和職業培訓的一大特色,而不是一個完整的整體,不能相輔相成,也沒有達到雙贏的局面。
首先要提到的是,課程和專業設置單一死板,大部分情況下,學生無力勝任自己的工作崗位也多是課程設置的呆板和陳舊造成的,市場需求千變萬化,知識與技能的強化,過程與方法的變通,無疑需要課程設置與時俱進。
從課程評估方式上看,中職學校實際的教學評價形式單一。目前,學校對教學的評價方式較為單一,課程標準是每個學校進行評價時不可偏離的一個主航道,因此教學評價在職業學校教育領域既是普遍的也是必要的。
近年來,產教融合和“雙師”成為教育界大熱的話題和名詞,職業學校成為了產教融合最積極的響應者,本文基于兩所中職學校的探索,發現深化校企合作和教學培養模式成為最基本的產教融合新路,并在此過程中不斷產生新的人才培養方式,校內實驗室的修建、實訓基地的建設也為實現產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做出了不小的貢獻。雖然在探索過程中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無論是在深度還是廣度上都存在較大的提升的空間。
提到“校企合作”,需要明確“校”和“企”的身份和地位,不能將其草率地定位成供應商和需求者,要知道,職業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成為適銷對路的就業人才,其培養目標明確具體,有時也需要經費的投入和人力物力的付出。另外,參加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企業,不能無名無分的為職業教育學校服務,戴一頂高帽,讓他們覺得為職業教育院校服務是一件光榮的事情,是其他企業并不能輕易得到的特權。當企業開展職業教育時,在其稅收方面為他們提供一系列的優惠減免政策,當這一切都為他們打開方便之門,相信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便會不斷完善,產教融合和校企合作之路也會越來越順暢。
老話講:“實踐出真知”。在產教融合操作性如此強的教育名詞面前,讓學生打開校門走出去變得尤為重要,這里的“走出去”是指“走出校門、走進企業”,校內模擬的企業工作平臺再逼真,也不及學生切身走進企業崗位親身體驗來的真實;另外,在學生還未走出校門之前,對學生進行理論培訓和實踐訓練,并邀請企業內資深的員工對工作內容進行最細致的講解,有實戰經驗的企業員工將是除學校教師外最好的職業教育老師。最后,要充分利用校企合作中企業一方所能提供的一切教育資源,使得校企合作和產教融合名副其實,使校企合作在核心課程實施中穩步推進。
課程評價標準的制定向來一貫有之,在產教融合的大背景下,中職學校應突破傳統由任課教師進行設置的方式,課程評價標準的制定也應落到企業實處,根據企業對人才的要求增加、刪減和優化評價標準,否則即使實施評價也將是一紙空談。且職業學校的課程標準本就不能與其他院校一概而論,學校應當結合行業標準制定課程標準,理論部分可以由老師制定,實操訓練部分則可以加強企業在崗人員的參與度,作為企業在崗人員,是最熟悉本企業行業發展態勢的人群,最容易給出切合實際的評價標準,也最有資格擔任中職學校學生實操課程的評估和判斷。
本文通過中職學校專業課程的改革,以期將產教融合落到實處,在校企合作中穩步推進,將中職學校人才培養與企業的用人標準和需求進行對接和統一,實現企業用人需求與中職學校人才供給的最佳契合,中職學校領導和教師也應當重視課程改革,加強課程管理,打造自己學校的精品課程和特色課程,使中職學校開拓出一片新的人才培養的產教融合新道路。
參考文獻:
[1]劉頔,齊麗莉.產教融合市場化背景下中職電子商務專業課程改革[J].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學報,2017(3):67~70.
[2]徐國慶.職業教育課程地位的理性思考——基于宏觀政策的視角[J].教育研究,2013(10):4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