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克思早在19世紀就提出了生產力發展規律,然而在21世紀的今天,對正致力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提高綜合國力的中國而言,該規律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指導作用。可以說,生產力發展規律是科教興國的重要理論基礎。馬克思認為:勞動生產力是隨著科學和技術的不斷進步而不斷發展的。因此,掌握一定的科技知識并經過嚴格的職業培訓是要求勞動者本身就必須具備的。當今,在客觀原因的推動下,勞動者要學習和掌握知識愈加重要,傳承知識的教育顯得更為重要。生產力發展規律告訴我們:“勞動生產力是由多種情況決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練程度,科學的發展水平和它在工藝上應用的程度,生產過程的結合,生產資料的規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條件?!边@里提到的工人的平均熟練程度、科學、生產資料等,實際上都和教育有著不同程度的聯系。
教育是能讓勞動能力生產和再生產的重要條件。教育之所以能推進社會的生產,首先是因為教育能讓人的勞動能力全方位并且全面的發展,通過教育能夠使人的體力和智力得到統一的多方位發展,進而提高勞動力的質量。其次,隨著生產力的不斷提高,社會對培養高級智力勞動能力的教育需要日益增強。教育能夠把人培養或訓練成為某個行業的專門勞動力。最后,教育能夠使勞動者擴大見識,能夠使勞動者更好的了解自己并使自身能力得到不斷發展,能夠迅速熟悉社會的新興行業和新興技術,從而更新職業勞動能力,并快速適應生產技術和生產結構變化的需求。教育通過傳播科學技術知識,讓科學技術與勞動者相結合,進而培養科技進步的科學技術型人才,推動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從而促進整個社會生產力的提高。
科學的發展擴大了社會總智力的規模,智力對社會生活的改造作用提高了,人們的生活條件得到了改善和提高,從而促使社會產生新的需求,刺激生產力發展。通過培養人的享受能力、豐富人的社會聯系、擴大人的需求來促使社會產生新的需求,為了滿足這些新的需求就必然會促進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
馬克思指出:“生產力的迅速增長,歸根到底,來源于智力勞動特別是自然科學的發展?!笨茖W是揭示物質運動的規律性。然而物質的規律性是客觀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科學活動只是發現其中的規律性。簡而言之,把科學轉化成為生產力是要以實驗技術為中介,一旦實驗技術轉化為工程技術,那技術便就能成為直接的生產力。
鄧小平于1988年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新觀點,這不僅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最基本的觀點之一,而且對推進我國現代化建設具有深遠的意義。它準確地表達了科學技術對當代生產力和社會經濟發展的第一位的變革作用,把對科技生產力對經濟方面的認識提高了一個新的水平?,F代的經濟已經與科學技術廣泛的結合,經濟活動中的科技含量增加,科技對經濟發展的貢獻已成倍超過了勞動力和自然力等因素??茖W技術作為第一發展力,對于發展經濟,增強軍事實力、政治影響力和社會推動力,都至關重要。
科學技術作為人類勞動的產物,智力的結晶,是要必須通過教育來進行擴大再生產,從而不斷的獲取人類的智力資源??蒲泄ぷ髡呤且诶^承前人和他人成果的基礎上,還要繼續探索客觀世界的內在聯系,揭示他人還未發現的自然科學規律,從而發展或補充前人的學說,以此來實現科學技術的擴大再生產。所以,我們應該高度評價并重視科技工作者的社會作用,他們是新生產力的開拓者,也是推動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因素和力量。
鄧小平在70年代就曾多次指出:“要實現現代化,關鍵要科技要上去。發展科學技術,不抓教育不行”。80年代,他又進一步強調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必須把教育問題解決好。國力的強弱、經濟發展后勁的大小,越來越取決于勞動者的素質,取決于知識分子的數量和質量。發展教育事業、培養人才,是關系到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目標的大事,也是關系我國前途命運的根本大計。
科教興國戰略,實際上就是全面落實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是要求我國堅持以教育為本,把科學技術和教育放在社會發展的重要位置,不斷增強國家的科技實力和現實生產力轉化的能力,把經濟建設轉移到依靠科學技術的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的素質上來,以期加速實現我們國家的繁榮富強。然而,在西方的發達國家至今仍把發展科學教育作為他們的基本國策。而我國由于整體科學技術水平偏低,經濟持續發展的壓力日益增大,在這種情況下,把“科教興國”定為基本國策,是非常有必要的。黨的十五大把科技和教育確定為今后20年內的重點發展戰略之一。這一決策,既反映了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也是我黨對建國50多年來的實踐經驗的科學總結,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隨著社會經濟和科技的迅猛發展,國際上一場新的科技革命正蓬勃興起。由于教育發展與科技進步是同步的,所以每次科技革命,都成為教育改革的“推進劑”。而教育發展又反過來推動科技進步,因為科技的發展需要掌握科
技知識的人才,沒有人才的培養,科技發展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由此可見,我們要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關鍵是看科學技術的發展。而科學技術的發展是要靠人才的培養,而人才的培養要依靠教育。
知識并不是天生的,是要通過教育來實現的。從根本上說,教育應是素質教育。實施全面素質教育,以適應社會對各類人才的需要。而教育更重要的是通過獲取知識的同時得到創新的能力。創新能力是在當今激烈競爭中取得成功的關鍵性因素。我們應認清新形勢下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深刻理解教育的基礎性。首先,教育應是通才教育。要求我們培養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與此同時還要有扎實的基礎、知識廣博的人才。其次,教育也更應該是終身教育。通過分析當今社會發展的趨勢,知識產業的迅速發展、人類所擁有的知識量不斷的擴大,新的知識不斷被發掘,這樣就會導致學習和教育將貫穿人的一生,終身教育將成為現代社會的需要。最后,應該加強全面的素質教育。讓學生從小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引導學生認識到未來所肩負的社會責任,樹立起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的志向。
馬克思在《資本論》提出生產力發展規律的時候已經是一百多年前了,雖然在當時已經認識到知識的因素在社會發展中有一定的作用,但是還不像在今天這樣的凸顯。歷史上,中國曾因固步自封失去了與西方國家同步前進的機遇,造成落后的局面。如今,在知識經濟開始愈加重要的時代,我們與西方國家再次一同站在起跑線上,所以我們現如今更要特別重視知識要素在現代化社會生產力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重視科學技術的創新與發展,我緊緊抓住這次發展的際遇,不斷向高水平現代化社會發展,向發達國家發展。中國作為現如今最大的社會主義發展中國家,我們的主要任務就是不斷的發展生產力,解放生產力。要使我們的生產力不斷的向先進水平靠攏,為我們發展全面小康社會奠定強大的物質基礎。我們還應該根據不斷在變化的客觀實際去研究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生產力發展規律的學說,調動一切所能調動的積極因素,高度重視和積極發揮科技知識在現代生產力中的作用,以便于更好的實施科教興國戰略。
參考文獻:
[1]卡爾·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范德清,方惠堅.中國現代化的戰略抉擇[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3]高云梯,高翔.知識經濟與科教興國[J].山東教育學院學報,2000(4).
[4]趙常偉.新科技革命與當代中國的科教興國戰略[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5]鄭曄.試論知識經濟與科教興國戰略[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200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