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智源/南京大學教育研究院
李如密認為,“所謂教學藝術,是指教師嫻熟地運用綜合的教學技能技巧,按照教學規律和美的規律而進行的獨創性教學活動?!蓖醣鄙J為:“教學藝術就是教師(在課堂上)遵照教學法則和美學尺度的要求,靈活運用語言、表情、圖像、組織、調控等手段,充分發揮教學情感的功能,為取得最佳教學效果而實施的一套獨具風格的創造性教學。”①夸美紐斯提出規律性、生動性、直觀性、啟發性和持續性是教學藝術應當具備的五大要素,認為教學藝術就是幫助學生和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得到愉悅的成長。
區別于量化的冰冷數據和程式,課堂教學藝術的精髓在于打動人性并由此產生共鳴,是用情感將學生引領進一片美的天地,如藝術一般觸動學生的心弦;學生被教師用情感和智慧喚醒,激發出深層次的思考與探索。筆者認為,教學藝術應有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花樣。教學藝術不應該拘泥于某一種或某幾種教學形式,而應該是多變的、動態的,時刻根據課堂的走向和進程進行調整。第二重境界:養分。教學藝術是教師嫻熟教學技能技巧和教學方法的體現,英語課堂教學中更滲透著語言、社會、文化信息和內涵,對學生而言,是充足養分的獲取渠道。第三重境界:別致。教師需要進行獨立的藝術創造,因此教師在課前需要經過充分的備課和醞釀,讓課堂中充滿別致的美感,在師生課堂互動中,體現出別致的設計,打造出靈動的課堂。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英語課堂教學藝術,是英語教師經過事先精心設計,在長期的教學過程中積淀起來的穩定的、具有獨創性的教學風格,既有精巧的花樣,也有豐富的養分,進而呈現出靈動、別致、充滿美感的教學創造過程。
教學中首先應該實事求是,腳踏實地做好知識的傳遞,把握教學內容的準確和完整。學生的發展是教學追求的目標,但是偏離科學性的課堂必然導致教學目標的達成無法到位,機械的為藝術而藝術則會失去科學性特征,不能算真正的教學藝術。
教學藝術是遵循美的規律而進行的活動,其教學過程中應該貫徹著審美體驗,包括美的語言、美的板書、美的教學手段,乃至美的情感傳遞和態度、實現價值觀的升華。正如贊科夫所說:“美能喚起人的善良感情,如同情心、忠誠、愛、溫柔等。感情會在人的行為中成為一種積極作用的力量?!雹?/p>
英語課堂改革的核心任務之一是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應當努力改變舊有的觀念和教學模式——教師滔滔不絕、以教師為中心,或是表面的給學生發言和思考機會,實則問題拋下去之后,沒有足夠的時間給學生反應的形式。
對學生和教育事業的熱愛,是追求教學藝術的根基和沃土。教學藝術是用愛喚醒,用生命影響生命。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份熱愛,才是教學藝術的不竭動力,有了熱愛,心靈和心靈之間才會有情感的傳遞和教學的升華。
教師專業素養是教師實現人生價值的重要途徑。專業素養的生成過程是不斷學習、不斷實踐的過程。每位英語教師都應當為自己制定職業發展規劃,實現自我學習和自我提升,注重自我完善,堅持提高自身的專業水平,不滿足于簡單的重復勞動,而是處于日日創新的狀態。
課堂是動態的,在動態的課堂生成中,需要教師擁有一雙善于發現的慧眼。用智慧引領學生,好的課堂是智慧火花的碰撞、思維方式的交融,善于捕捉靈感,并將靈感轉化為教學契機,拓寬教學資源,讓學生發現、理解知識的產生,探尋解決問題的方法,既訓練語言技能,有訓練思維能力,完成高效的創造。
教師通過在教育實踐中不斷觀察和反思,探尋教育教學的本質和規律,從而實現教育教學的價值與意義。如果教師缺乏對課堂的反思和重新審視,對教育的理解只能浮于表面、流于形式,更無從談起以創造性的態度對待每日常態課,也無從談起積極的教育情感和價值。唯有認真反思總結,方可在總結經驗和探索新知中不斷迸發新的靈感,增強教師的職業自信,促進自我效能感的實現,進而生成教學藝術,提高教學藝術的應用水平。
教學藝術與教學科學不是矛盾對立,而是相互促進、互為提升的,應當成為所有教育工作者的追求。教學藝術的核心,是喚醒師生創造性的智慧。實現這種喚醒,需要每一位教師苦煉內功,引導學生步入興趣之門,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在這條孜孜不倦的求索之路上,尋得自己的教學藝術,使教學行云流水,意蘊無窮,讓每一個孩子好學、樂學,實現全面發展。
注釋:
①王北生.教學藝術論[М].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10.
②贊科夫.和教師的談話[М].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