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子
羅素所處的時代是二十世紀的英國,即第二次工業革命后的一百年,盡管當時英國社會生產力水平屬于世界頂級,階級矛盾卻越發尖銳,社會的黑暗面逐漸浮現于人們的視野中。
羅素出生在英國的貴族家庭中,身處社會上層,四歲時羅素父母雙亡,由祖母撫養長大,他的祖母是一個離經叛道的人,沒有跟一般家長一樣將羅素送到貴族公立學校中,而是讓羅素在保姆與家庭教師的幫助下成長學習。這一舉措使得羅素沒有跟上層貴族子弟接觸,避免沾染了資本主義金錢至上的腐化思想,羅素在整個童年以書為友,以祖母為伴,以思考為伴,羅素的思想行為也在時間的沉淀中升華。
十九歲時,羅素考上英國劍橋大學,受到數學老師的賞識,在獲得數學學士學位后開始學習哲學。二十三歲的羅素面對家庭成員的一致強烈反對,依然選擇比大自己五歲的美國女生結為夫妻,隨后前往德國柏林,閱讀馬克思的《資本論》。一九一八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顛覆了羅素的人生觀,他開始陷入歐洲文明可能被毀滅殆盡的恐懼中,他堅持用微薄的力量阻止戰爭,四處發表文章宣傳和平,卻以宣傳反戰作為罪名被捕入獄。羅素的青年時期有過叛逆,也有對世界的熱愛,更有終生學習不斷自我反思的思想,這在金錢至上的資本主義社會是難能可貴的,羅素的行為成熟且理性,他的不懈努力讓在戰火紛飛環境中的人們看到了和平的曙光,反映了最底層人民的心聲。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的兩年,四十九歲的羅素前往蘇俄,對蘇俄無比失望,卻在接下來的中國行里找到了精神上的慰藉,不久羅素經營開辦了并不成功的學校,而后一直發表文章,四處演講,為了生計不斷奔波于各國之間。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后羅素被困在美國,由于他思想激進而被孤立,他幾乎難以維持生計,后來羅素應邀到美國費城演講,盡管沒多久他就被解雇了,但獲得的違約金卻永遠解決了他的生計問題。他發表的許多著作也給未來帶來了不同凡響的國際影響力。羅素的中年時期一直為經濟四處奔波,然而他沒有因為經濟的拮據而停止學習,反而學位越來越深,思想高度成熟,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西方人。
回到英國的羅素已經七十三歲了,他不需要再為生計奔波,還獲得了英國至高的榮譽與無人能及的學者國際聲譽,羅素開始到全世界演講,經歷兩次世界大戰的他深刻體會到戰爭帶給勞苦大眾的毀滅性打擊,一切文明與理性都在炮火中蕩然無存,他四處演講宣傳和平,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還在為人類偉大的和平事業做貢獻。羅素偉大的一生至此結束,他在金錢至上的資本社會潮流中秉持知識至上的理念,在戰火紛飛的年代主張和平,他的心永遠向著弱勢群體與勞苦大眾,他的世界里沒有森嚴的等級觀念,只有人人平等,倡導思想自由與人道思想,給后世帶來了深遠的影響。
人生之于宇宙,是短暫的一瞬;人生之于歲月,是一個匆匆的過客。羅素在文章中敘述道,人應該為需要自己的人活著,在羅素的人生觀中,碌碌無為平平淡淡度過一生的人并沒有真正活過,他的一生有三樣最重要的東西,他在追逐的路上沒有停下腳步,將畢生的精力投入到對愛情,知識與對勞苦大眾的憐憫中。羅素是實踐派,青年時期便不顧家人的強烈反對與心愛的姑娘結婚,中年時期困頓潦倒的過程中沒有放棄對知識的學習,哪怕幾乎難以維持生計,老年時期前往世界各地演講時不斷宣揚和平思想,直到生命最后一刻,還在為人類和平世界而奮斗。
自我實現價值的方式較為簡單,在他深思熟慮知道自己的追求后,便用一生的實踐來實現自我價值,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他追求愛情,勇敢地與心愛姑娘結婚,是因為那里有人類所夢想的天堂的縮影,讓他可以實現自我價值;“朝聞道夕死可矣”他追求知識,是因為他愿意把自己的所有智慧和力量奉獻給人類,并在過程中實現了自我價值;“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他救民眾于水火中,四處為奔波宣傳和平與自由的思想,顯示出博大的胸懷和高尚的品格。他堅持自我個性,即便面對世俗的孤立抨擊時也不為所動,因為他認為自由理性的思考后并付出行動才能實現自我價值。
羅素接觸過英國上層社會的拜金思想,他看到無數的勞苦大眾被人剝削,拿著廉價的薪水為上流社會的生產資料所有者做牛做馬,戰火紛飛的年代無數個鮮活熱愛世界的生平消逝于黑暗中,羅素人性中的善良被激發出來,他用一生的時間奔走于世界的各個角落,歌頌和平與自由,在黑暗的世界里將光芒普濟眾生。他終其一生,始終關愛人類,反對戰爭,反抗專制,追求和平。
綜上所述,羅素的一生大起大落,幾近波折,然而他沒有放棄最初的信仰與堅持,在前行的道路上堅持對愛對知識對和平的追求,《我為什么而活著》充分表達了羅素的人生觀,自我價值的實現方式與對勞苦大眾憐憫而博愛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