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永勝/蘭州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
禮貌,作為一種社會現象,是現代語言學的一個重要課題。作為一種社會潤滑劑,禮貌用語的恰當使用在人類社會文化中扮演著關鍵作用。但是,語言與文化密切相關,由于不同國家之間文化不同,因此文化間的差異也能導致禮貌用語的不同使用。因此,本文主要借助 Leech 的禮貌原則和 Brown&Levinson的面子理論對英漢間禮貌用語進行對比分析,從而促進不同語言間人們的交際有效進行。
禮貌用語是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因此學者們從不同視角探究禮貌用語,如:社會語言學、心理學、語用學、跨文化交際等。在禮貌用語這一方面,國外學者開始研究的早些。Lakoff 是最早從語用學角度開始研究禮貌用語,他認為禮貌是一種策略,能夠減少人際交際中的摩擦。基于對禮貌的研究,Leech 認為“禮貌是旨在建立和維護禮讓的行為方式”,并且提出了禮貌原則。 Goffman首次提出了面子,他認為“面子是交際中神圣的東西,如果想要維護自己的面子,就得同樣關心別人的面子”。基于面子,Brown 和 Levinson 兩位學者提出了面子理論,從社會語言學角度分析了禮貌現象,并將面子分為積極面子和消極面子,并系統探討了面子中的禮貌策略的選擇。Kasper 認為“禮貌是指交際中的策略,用于減少對抗性和化解危險”。
近幾年來,“對面子的研究已不再局限于與禮貌關系的研究,而是更關注于不禮貌現象與面子的關系”。Bous field在《交際中的不禮貌》中分別從言語層面、語篇層面、日常會話話輪系統層面探討了不禮貌的動態性,為研究不禮貌現象提供了新視角。由于全球化的影響,禮貌用語在跨文化領域也比較突顯,因此本文通過探討英漢間由于文化差異而引起的禮貌用語表達及應答方面的差異,從而促進跨文化交際的成功。
問候語是各種語言中普遍存在的語言現象,不僅能夠建立,維持人們的人際關系,還能加深友誼和人際交流。問候語的合理應用與禮貌原則中的得體準側、贊揚準則相一致,在Brown&Levinson的面子理論中,問候語是一種禮貌策略用來維持聽話者的積極面子。
1、問候語的表達
問候語是一種禮貌策略,但是由于不同文化背景間社會成員語言習慣,特點不同,問候語的形式及表達也會不同。
在中國,當人們相遇時經常會采用以下表達方式:“你好!”、“吃飯了嗎?”、“去哪兒呀?”但是在西方國家,人們通常會用: “Hi!”、“Hello!”、“How are you?”、“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 和“Good evening.”等。另外,中國人更加關心別人的年齡、婚姻、薪水狀況,這些在西方通常屬于私密問題。
2、問候語的應答
通常在英國,對問候語“How are you?”的 應 答 語 是“I’m fine, thank you”,從而表明英國人的率直。相反在中國,對“How are you?”的回答通常與聽話者近來工作、健康、經濟狀況以及最近發生的事的感情與態度相關。
恭維語是說話者對聽話者所具有的某種屬性,顯性或隱性地進行積極評價的言語行為。恭維語和禮貌原則中的贊揚準則相一致,最大化地贊揚他人,最小化地貶低他人。同時它也是一種積極禮貌策略,維護了聽話者的積極面子。
1、恭維語的表達
在恭維語的表達方面,和英國人相比,中國人使用頻率低,也比較委婉,而英國人比較直接。
例如“我要是像你一樣就好了”中,是說話者通過貶低自己恭維別人,這與禮貌原則中的贊揚準則、謙虛準則相一致,同時也維護了聽者的積極面子。
然而,對于英國人來說,他們更愿意用更直接、明確的方式來表達恭維。他們更喜歡用“I love/like…”或一些積極詞匯等來表示恭維。
例 如 A: I bought a computer yesterday.
B: On my god, it’s beautiful.
A: Thank you, I like it so much.
2、恭維語的應答
恭維應答就是對聽到的恭維語作出口頭應答的一種言語行為。由于中西方文化差異,英漢兩國對恭維語的應答也存在顯著差異。一般來說,英國人更傾向于接受別人的恭維,從而避免了分歧和尷尬。
然而,中國人更注重于團隊和集體成就感,否認個人成就。因此,中國人對恭維的應答一般是采用貶低自己或者更加謙虛的方式。對于中國人來說,謙虛是中國的傳統美德,因此常用否定的方式,如“哪里哪里/還不行”、“不敢當”、“還差遠了”、“您過獎了”等。
禮貌,是社會文化中的一個普遍現象,在維持人際關系方面起著不可缺少的作用,交際的成功與禮貌用語的恰當使用密切相關。本文基于禮貌原則和面子理論,對英漢間的禮貌用語進行了對比分析,主要從問候,恭維,感謝三個言語行為出發,對比分析了英漢間這些言語行為的表達以及如何做出應答。由于時間和篇幅有限,本文未能羅列具體的研究方法和更多的語料,還值得進一步探討。
參考文獻:
[1]何自然.英漢禮貌研究[J].外語學刊 ,1995(5):2~8.
[2]Lakoff R.The Logic of Politeness[M].Сhicago:Сhicago Linguistics society,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