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仁/江西財經大學
抗日戰爭是中國人民與日本法西斯的一次全面較量,它不僅僅是一次軍事斗爭,也是一次政治、文化的較量。抗戰時期,在共產黨領導下,在江西培育了具有鮮明時代特征和地域特色的抗戰文化,成為“團結人民、教育人民、打擊敵人”的有利武器,促使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正式建立,促進了抗日救亡文化與中華民族傳統的愛國主義文化相融合,鼓舞和激勵廣大人民群眾英勇獻身于偉大的民族解放戰爭中,為取得抗日戰爭的最終勝利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國家、政府主要通過促進紅色旅游的方式為抗戰文化的傳播做出貢獻,發展紅色旅游。以抗戰精神為首的傳播環境,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時代體現,是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偉大斗爭實踐中的精神結晶。
現在經濟飛速發展,社會的繁榮沖刷了歷史的痕跡。在技術層面,一方面隨著新媒體文化的發展,影視文化對人們生活的影響越來越大,以影視文化的方式進行抗戰文化的傳播無疑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另一方面影視文化的興盛繁榮也對當前部分地區存在的口口相傳產生了一定程度的沖擊。
江西抗戰文化在傳播過程中的要素包括傳播過程中的信息來源,接收者,傳播渠道,信息的內容與傳播的效果五個方面。本文選取了通過常見的幾種傳播媒介進行的傳播方式:口頭傳播、文學作品傳播、影視劇傳播、互聯網傳播等進行分析。
口頭傳播,即口語表達或面對面交流的方式,或許是最早出現的人際傳播模式。在抗戰文化的傳播中,家庭或宗族內的長輩口口相傳無疑是幾代人之間對抗戰文化傳播的最有效的甚至唯一的途徑。
文學作品傳播,經典文學作品曾經影響了幾代人的成長,如蘇聯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年被翻譯到中國后經久不衰,成為中國青年成長最重要的精神食糧之一。不過,雖然在文學作品或是教科書上抗戰的描述眾多,但關于江西抗戰的部分卻差強人意。
影視劇傳播,影視作品是當下抗戰文化傳播的重要媒介,特別在進入21世紀以來,以抗日戰爭為背景素材的影視劇層出不窮,在很大程度上對80、90甚至00后的抗戰歷史觀、民族榮辱觀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互聯網傳播,互聯網的發展以及其全球化的特點讓其必然成為本世紀傳播的主角。對江西抗戰文化傳播而言,通過互聯網的線上自媒體,對于江西的抗戰歷史以及抗戰文化進行傳播,才能順應互聯網時代的潮流,擴大受眾,提高傳播效率。
本研究小組通過線上問卷的方式進行了江西抗戰文化的傳播影響力測度的問卷調查,根據調查結果大致有以下結論:
受眾主體為當下對抗戰文化的傳播起著至關重要作用的青年一代,大部分現在或之前幾年在江西省內有過居住歷史;同時其性別比例達到1:2(男:女),說明此類問卷對女性受眾的吸引力在一定程度上是高于男性受眾的。同時,問卷的后續部分展示出大部分受眾對抗戰文化的認同度較高,認為其傳播很有必要也可行但也表示自己對抗戰文化感興趣程度不高,這也是全社會實際情況的縮影,說明了當前抗戰文化傳播的深度不夠,缺乏宣傳手段。從問卷反映的情況來看,年輕一代是認同抗戰文化的重要性以及抗戰文化傳播的必要性的,同時年輕一代要求抗戰文化的傳播與時俱進,實現多樣化、現代化、準確化。
通過我們對與抗戰相關老人的探訪中可以看出,現在人們對抗戰的關注太少,老人們大多有很多故事無從講述,而且他們都關注實事,對現今的局勢變化以及社會上的熱點問題都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對我們現在社會上的年輕人也有很大的啟發,值得我們去挖掘和宣傳。也證明了對抗戰方面抗戰文化的宣傳是有必要的,只不過傳統的途徑對大眾沒有了吸引力,而且現在人們只關注對自己有益的事情,只有將抗戰文化與人們的現實生活相聯系,抗戰文化才能重新回到大家的視野里。從老兵訪談情況來看,當前社會抗戰文化傳播、宣傳等工作在老一輩人眼里還不足夠,傳統的方式讓年輕一代難以接受。
在過去的抗戰文化傳播過程中,不論是小說、戲劇、電視抑或電影等傳播渠道中,人物臉譜化、敘述模式化是抗戰文化傳播的主要特點。在已有的各種傳播載體下,大多故事發展歷程相似化程度過高,人物形象相似度也很高,很容易給觀眾特別是年輕觀眾帶來視覺疲勞。在新世紀,為了抗戰文化更寬更廣更好的傳播,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擴展此類傳播載體的種類以適應人們日益發展的需求,其次就是讓抗戰文化的傳播獲得更好的傳播渠道。
抗戰文化的傳播在當下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的存在無需爭論,從國家從個人的角度而言,我們都需要有更多樣化更深層化的現代新型傳播方式來幫助整個社會更好地接受和傳承抗戰文化。
參考文獻:
[1]陳榮華.江西抗日戰爭史[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
[2]唐正芒.近十年抗戰文化研究述評[J].湘潭大學學報,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