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文鈿/華南農業大學珠江學院人文學院
基礎寫作課程是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必修基礎課程,對于鍛煉學生的語言文字表達能力起重要作用。在重視理論知識的傳授之外,這門課程更應該在如何引導學生化理論為實踐,調動學生寫作積極性等教學改革實踐上加以探索,從而讓學生掌握扎實的寫作技能,實現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本文結合課程教學中呈現的問題以及新聞社的工作模式調研,對基礎寫作課程的教學改革實踐展開探究。
基礎寫作課程是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基礎課程,一般安排在大一的第一、二學期上完。教師在教學中面臨兩方面的教學壓力:一是教材,二是學生。高校基礎寫作課程教材普遍存在重理論、輕實踐或內容交叉重復的情況,這使學生一接觸教材就對該課程感到枯燥乏味。因此教師需要根據人才培養目標和教學目標對教材進行增刪,引入多元化的教學內容與手段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此外,基礎寫作課程的授課對象是剛擺脫高中應試教學模式的大一學生,他們在初步接觸該課程時多將其等同于高中的作文訓練,加之教材內容理論性較強,對該課程普遍感到畏懼。受碎片化閱讀和網絡傳播的影響,學生大多習慣于碎片化、圖像化的學習方式,獨立的分析、思考能力較為欠缺,甚至連基本的寫作規范意識都極為薄弱。進行基礎寫作課程教學改革實踐,教師必須處理好教材和學生這兩個要素才能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新聞社的記者、編輯等崗位對寫作技能的要求較高,對招聘者的專業要求多是新聞傳播學、漢語言文學等專業。因此,在立足于教材和學生的情況下,新聞社的工作模式對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基礎寫作課程教學改革實踐具有一定的借鑒、啟發意義。
記者部、編輯部和美編部是新聞社的三個重要支撐部門,它們各司其職,分工明確,相互協調,確保了每一期報紙的如期付印。記者部負責內容生產,通過挖掘新聞線索、策劃、采訪完成相關報道。編輯部對記者的稿件內容進行修改、審校、統籌,在內容與寫作規范上確保稿件的質量。美編部則最終確定了報紙版面的設計、布局。三者密切分工合作,及時溝通,最終從內容到形式確保了每一期報紙的質量。
基礎寫作課程的教學也常需要從內容與形式兩個層面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但多用“教師命題、學生寫作、教師批改”的單一形式。借鑒新聞社分工明確的采寫、編輯、審校的工作流程,基礎寫作課程可以加入調動學生分工合作的項目式教學實踐設計,比如指導學生以專題策劃形式,結合高校所在地的歷史、美食、人文、風景等信息、資源,創建相關的主題創作任務,進行小組采風、撰稿、互評互改、展示討論等課堂實踐,讓學生在師生互動中對作品再加以完善,實現寫作技能的運用與提升。優秀的實踐成果還可以依托高校與當地媒體平臺的合作關系進行發表,鼓舞學生的創作熱情。
為了加強溝通,提高工作效率,筆者調研的新聞社每周舉行全員工作例會,對該周各期報紙的稿件質量、未查找出來的錯別字、新聞圖片的選擇、排版等情況展開討論。這樣有針對性、有質量的討論令參與者得到啟發,迸發靈感。這種工作模式對基礎寫作課程的教學改革也極有啟發。
讓學生在自主交流、多元化表達中迸發靈感,往往是基礎寫作課程教學中容易忽視的。教師與學生常把寫作這門課程理解為“多寫”,常見的課堂模式是理論知識點講解、教師命題、學生寫作的“講練結合”,課堂上的討論和自主交流時間較少。這種模式容易讓師生產生課堂倦怠感。因此,在基礎寫作課程教學改革中,教師可以樹立鼓勵多元化表達的教學理念,增加“5分鐘演講”“閱讀分享”“自由辯論”“定期總結”等課堂環節,在“聽”“說”“讀”三個層面加強學生的能力訓練,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改善學生在寫作上欠缺廣度和深度的情況,也活躍了課堂的氛圍。
筆者調研的新聞社有一套獎懲和績效考核機制,充分調動了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傳統的教學較少引入獎懲機制,學生普遍存在應付、僥幸、懶惰等心理。在教學改革實踐中引入獎懲機制,對學生的作業完成情況、寫作格式規范等制定獎懲標準,一方面可以激發學生的競爭意識,另一方面也可強化學生的寫作規范意識。
寫作仍是當今社會一項重要的技能。不管傳播的形式如何變化,社會對于原創內容的需求不減。作為培養漢語言文學應用技能的基礎課程,基礎寫作課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教學改革的探索更是刻不容緩。
[1]王邦煥.《基礎寫作》課程教學改革的實踐研究[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0(31):47~48.
[2]王玉梅.大學基礎寫作課教學方法探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3(19):246~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