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翔宇 黃文靜/甘肅省華亭縣馬峽學區
為滿足不同水平學生的閱讀需求,教師制定的目標要有層次性。目標可分上、下限目標,如有必要,上限目標還可分層次。其下限目標要求人人都能達到,而上限目標則鼓勵學生去自由超越。如在學習《賣火柴的小女孩》這篇課文時,我制定的情感目標是:下限目標是通過環境描寫,能感受到沙俄黑暗時期“窮人孩子”所受的苦難(這一目標針對全體學生而定,主要通過讀悟課文的重點段得以達成);上限目標能透過“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后的幻想,揣摩人物的內心世界,領會“小女孩”的悲慘命運與對幸福的無限渴望。在上限目標中,“領會‘親情的冷漠’”與“社會制度對人的迫害”又是兩個層次,通過選擇寫話內容來鼓勵學生自由選擇適合自己的目標。
首先,對必學內容的開放。課堂教學時間是有限的,尤其到高年級,文章長,要層層學透,并不現實。如何取舍?我認為,文章的精華部分可以細嚼慢咽,學生感興趣的部分可以多讀幾遍,理解有難度的部分可以邊問邊讀,其它部分則可以泛讀、快讀。教師應盡可能創設開放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自主選擇內容進行研讀。尤其在學生自主閱讀的時間里,教師要在課堂上少說“大家一起……”的話,更多地說“請你選擇感受最深的(字、詞、句子)……”。
其次,對拓展內容的開放。擴大課內閱讀信息量已是語文教師的共識,我認為拓展內容的選擇權在學生。一種是教師提供,學生選擇。如學了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時,教師可出示預先準備的描寫池塘、荷葉、荷花的文章,并播放《荷塘月色》這首歌,充分調動學生的閱讀器官。另一種是教師引導,學生選擇。為使課內外溝通,教師可引導學生圍繞某一閱讀主題開展研究性閱讀。主題確定后,學生自己確定拓展文本,在課外開展廣泛閱讀。課內精讀時,再圍繞研讀專題進行答辯交流,既拓展了語文的外延,又豐富了文本的內涵。
傳統的語文教學是線性教學,環節的絲絲相扣經常會使教師眼中只有教案。隨著課改的深入,我們認識到教師應該從關注自己的教學流程轉向對學生學情的關注,依據學情隨時調控自己的教學流程。換句話說,教師在備課中要變線性設計為板塊設計,一個個板塊猶如“整裝待發的士兵”,只要將軍一聲令下,便可隨時應戰。“將軍”不是別人,正是我們的學生。在閱讀課上,我們要關注課堂的生成狀態,把閱讀流程的選擇權下放給學生,隨機調控閱讀的流程:學生急于想讀的不滯后,學生暫時不感興趣的不急于教,學生已掌握的不費時,學生有疑問的不回避。我們要變教學流程為真正意義上的“學習流程”,即以學定教,因“學”制宜的過程。
在閱讀課中,我們應積極鼓勵學生靈活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參加各項閱讀實踐,使閱讀課變傳統的“講堂”為學生自主參與實踐的“舞臺”。課上,雖然講究以讀為本,但聽、說、寫、悟、議,各有千秋;疑、演、畫、評、賞,異彩紛呈。如在學了《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一文后,在“出境悟文”階段,我讓學生再做一次自己經常在做的任意一件小事,并從中發現新的知識和道理。第二天課堂上,同學們反饋的實踐活動包羅萬象,有些同學發言讓人真讓人敬佩。
在閱讀中,鼓勵學生自由選擇伙伴,無疑是給合作閱讀加了一份催化劑。當然,為使自由選擇有利于互相促進,教師可給出一些分組的依據供學生參考,使閱讀伙伴的選擇因“時”制宜,體現多向性。(1)依據不同內容選擇。如《少年閏土》一文重點段寫了“瓜地刺猹”、“海邊拾貝”、“雪地捕鳥”、“看跳魚兒”四件事,可讓學生自由選擇一個內容研讀,然后學同一內容的伙伴一起交流。(2)依據不同任務選擇。如在學了《兩小兒辯日》一文后,我設計了三個口語交際話題讓學生自由選擇(A、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B、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C、其他意見),并鼓勵選同一話題的同學開展合作學習和討論。(3)依據不同方式選擇。如在學《晏子使楚》一文中晏子與楚王的第一次“較量”時,我建議可采用四種方式學習:寫(觀圖寫話;)演(表演雙方第一次較量);讀(有感情朗讀晏子說的話);推理(揣摩晏子話中的言外之音)。在學生自由選擇一種方式后,選同一方式的學生進行合作學習。
在閱讀課中,只要做有心人,還是可以給予學生一定的時空選擇權的。就時間而言,學生有權力決定是“聽”得多或是“練”得多,是“自主”多或是“合作”多……就空間而言,整個教室都應該成為學生學習的空間:座位可以選擇,伙伴可以不時變換;講臺是學生成果展示的舞臺,黑板是“練兵習武”的陣地……當然,教師還應該千方百計打破時空的界限,利用多媒休、校園、大自然等更廣闊的時空條件為學生的閱讀創設最佳的學習環境。
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而要達到這種境界,就要讓學生自主地、全身心地經歷閱讀過程。先從讀、思、議、品、評中進入閱讀情境,再以獨特的感受、全新的體驗、鮮活的認識從閱讀情境中走出來,從而使學生真正體會到閱讀的快樂,達到預期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