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娜/四川大學
當前,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增強,國際地位大幅度提升,漢語在國際上也越來越受到重視。無論在國內還是國外,學習漢語的人數正在逐漸增加。那么,漢語教學本身就是一種第二語言教學。
在學界,很多學者根據學習環境來將第二語言和外語區分開來,但在筆者的這一篇文章中,對第二語言和外語不做細致的區分,將二者看成是一樣的(筆者在這里說明一下)。對外漢語教學是一種第二語言教學,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運用系統的全身反應法,從而促進學習者更好地學習第二語言。
在第二語言教學法領域,有很多影響比較大的流派,按其所體現的主要語言教學特征可分為四大派:一是認知派,如語法翻譯法、自覺對比法等。二是經驗派,如直接法、聽說法等。三是人本派,如暗示法、默教法等。四是功能派,如交際法等。全身反應法屬于人本派的一種。
全身反應法是翻譯名,英文名稱是Total Physical Response,可以簡寫為TPR.
它是由美國心理學家詹姆斯·阿歇爾(James Asher)在20世紀60年代后期創立的一種外語教學法,是一種通過語言與行動的協調來教授語言的方法。其理論基礎是結構主義語言學和行為主義心理學。
全身反應法這一種教學法體現了課堂中學生的主體地位,而教師起著主導的作用。全身反應法的教學模式多種多樣,包括直觀教學、情景教學、故事教學等。它強調學生聽的能力的重要性,通過各種肢體動作進行語言學習。
全身反應法的教學步驟主要是:(1)教師一邊說一邊做動作示范,讓學生觀察;(2)教師說并做動作,讓學生跟著做;(3)教師說但不演示動作,讓學生完成動作;(4)教師說不做動作,要求學生說并完成動作;(5)請幾位學生說,其他學生做動作。
全身反應法最初是用在英語教學這一方面的,之后,中國引進這一教學方法并將它運用到英語教學,并看到了一些教學效果。后來,很多學者認為全身反應法也可以運用于對外漢語教學課堂,并有很多人將其付諸實踐,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接下來,筆者打算舉個實例,以便更好地觀察其漢語課堂是如何運用全身反應教學法的。
這是筆者遇到的實際教學案例。本節課的教學對象是中學生,人數為6人,學生漢語水平為初級后期水平。這節課的教學內容是先復習,然后講授新課。
上課之后,教師拿出事先準備好的卡片,吸引了所有學生的目光,教師利用卡片復習了上節課的內容,如“鞋帶兒、臉蛋兒、手腕兒、腳尖兒”。然后,教師站在講臺的中間,以保證所有的學生都可以清楚地看到教師的動作。教師一邊讀“jì(系)”這個音,一邊系鞋帶兒,讓學生觀察。之后,教師將同樣的做法又重復了一次。第三遍,因為上節課學習了“鞋帶兒”這個詞,教師邊說“系鞋帶兒”,邊做動作,讓學生跟著自己做動作。重復之后,教師只說“系鞋帶兒”不做動作,讓學生做動作。練習幾次之后,教師說“系鞋帶兒”,讓學生跟著說然后做出動作。最后,請幾位學生說,其他學生做動作。到這里,第一個生字“系”學完了,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了音、字形和筆順,然后帶領學生讀了一遍。
在這一節課,教師使用同樣的方法,結合上節課學的“臉蛋兒、手腕兒、腳尖兒”,教授了動詞“拍(pāi)”、“摸(mō)”、“踮(diǎn)”這三個生字。最后,教師讓所有學生(6位)都走到講臺前面,圍成一個圓圈,教師用PPT出示內容,讓學生邊說邊做動作,以這樣的形式鞏固并強化了本節課所學的內容。
從以上的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出該教師將全身反應這一教學方法運用到自己的漢語課堂中。但是,將全身反應法運用到漢語課堂中,有利也有弊,要一分為二地看待它。接下來,筆者結合實例來分析一下全身反應教學法的優缺點。
1、優點
首先,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所有學生都參與到課堂中。全身反應法注重的是課堂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強調的是師生之間的互動。在以上教學實例中,教師在一開始上課時就展示出卡片,這一行為完全地吸引了學生的目光。在上課的過程中,教師盡可能地讓所有學生都參與到課堂中,這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教育的公平。同時,這種教學法符合青少年的特點,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也能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讓學生在聽中學、做中學、玩中學。
其次,可以營造一種活躍、有益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快樂地學習第二語言(漢語)。外國學生出于不同的目的來學習漢語,況且學習漢語與學習他們的母語有很大的不同,這就對教師的專業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和很大的挑戰。運用全身反應教學法,如通過游戲、唱歌等方式,可以活躍課堂氣氛,盡量讓每一位學生精神抖擻,從而提高課堂質量。另外,使用這一種教學法也可以適當地避免一些學生出現緊張的情況,讓學生將所學的內容深深地記在腦海里且不會輕易忘記,這可以更好地促進其漢語的學習。
最后,可以適當地提高學生的聽、說技能。全身反應法一開始注重的是學生的聽力能力,在此基礎上,逐漸培養學生說的能力。因此,使用全身反應教學法,讓學生一邊聽教師的話語一邊理解其意思,之后讓學生開始說,這樣的做法對提高學生的聽說能力有很大的幫助。
2、缺點
首先,適用對象的范圍比較小。全身反應法要求學生積極地參與到課堂活動中去,因此,其適用對象一般為活潑好動的幼兒和青少年。因此,在以上案例中,這一教學活動較好開展。但是,如果教學對象是成年人,頻繁地使用這種教學方法,不僅不能促進學生的積極性,反而會使學生產生無聊、厭煩之感,有可能造成學生不喜歡、甚至拒絕學習漢語等消極情緒。因此,全身反應教學法并不適用于所有的對外漢語課堂。
其次,適用內容比較單一。全身反應法要求教師將所學的內容形象地展示出來,并且能讓學生正確地理解。因此,其適用內容的范圍比較小。教師運用全身反應法教授的內容一般為初級的、而且比較具體的、簡單的詞匯。這種教學法很難去展示抽象的字詞。而且,全身反應法的重復性很大,在一定程度上浪費了時間,使學生學習的效度大打折扣。如果教師一味地使用這種教學方法,也會嚴重地影響教學進度和安排,可能會造成得不償失的結果。
最后,學生的技能發展不平衡。全身反應法注重培養學生的聽說能力,忽視了對學生寫作技能的發展。如果教師長期只使用全身反應法這一種教學方法,會出現很多學生口語能力很強,可是不會書寫漢字的情況,這嚴重地影響了學生的漢語學習技能的平衡發展。
以上,筆者分析了全身反應法的優缺點。因此,教師在使用這一教學法進行漢語教學時,要注意以下兩個問題。
任何教師都要具備相應的專業知識和能力。在課堂中,教師不僅要向漢語學習者介紹各種專業知識,同時還要有效地管理課堂,防止秩序混亂、課堂失控等情況的出現,這就要求教師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和超強的組織管理能力。
俗話說得好:要給學生一滴水,教師要有一桶水。隨著現代社會的快速發展,教師要跟緊時代的步伐,不僅僅要不斷地為自己注水,更重要的是為自己注入活水,不斷地更新自己的知識體系。同時也要積極地去了解教學法的前沿研究,仔細地分析并借鑒前人的經驗,真正地做到與時俱進、融會貫通。
教師要了解學生學習漢語的原因和目的,從而有針對性地進行講授。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仔細地了解每一位學生,了解他們的性格和特點,做到因材施教。由于每一個班級的情況都是不一樣的,因此,教師的教學方法也不可能一成不變。所以,教師在備課的時候,應該根據教學內容、教學時間的長短、教學對象的水平、年齡、數量和性格等方面恰當地選擇教學法,真正地做到“一把鑰匙開一把鎖”。
每種教學法既有優點,也有缺點,全身反應法亦是如此。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根據自己教學的實際情況來選擇教學法。教師在使用全身反應法時,要積極發揮它的優點,同時,將它與其他的教學法結合起來,做到取優去弊,互補共存。只有這樣才能有效的完成教學,從而能夠更好地促進每一位學生的學習。
全身反應教學法的靈活性很強,它可以和其他的教學法配合使用。因此,教師在教學時,可以結合使用多種教學法,從而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1]劉珣.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0.
[2]程棠.對外漢語教學目的原則方法[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8.
[3]張辛薇.淺析全身反應法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應用[D].開封:河南大學,2014.
[4]呂必松.中國對外漢語教學法的發展[J].世界漢語教學,1989(4).
[5]趙金銘.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理念與模式[J].世界漢語教學,2008(1).
[6]余珍有.Asher的第二語言習得觀和TPR教學法[J].國外外語教學,1999(2).
[7]吳丹.全身反應法在沉浸式漢語教學中的應用[J].文化學刊,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