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溪/四川大學
歷史視角是社會學的古典傳統之一,在《文明的進程》一書中,埃利亞斯將此淋漓盡致地體現在了對西方人行為文明化的探討之中。他認為,探索歷史中的原因(即先前的類似現象)是有意義的。現行制度與行為無論與之前相比有多大不同,都是對歷史制度行為的繼承與創造,而非由個人意志產生,換言之,我們的今天為漫長的社會歷史所造就。同時,由于日常生活的高度熟悉性與重復性(鄭震,2013),我們已將很多事情視為理所應當,然而,權力的角逐與鞏固、人際關系的變動與維系、身份區隔的建構與彌合等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不斷地上演,這才造就了當下的日常生活的實踐。
對文明的進程進行研究,首先需要探討文明的概念。埃利亞斯指出,文明涉及到的是技術水準、禮儀規范、宗教思想、風俗習慣以及科學知識的發展。“文明”一詞彰顯了近兩三百年來的西方人因取得空前成就并超越前人與同時代的其他社會(如東方)而產生的自豪感。埃利亞斯所要論述的文明是指西方人行為、舉止的變化,是西方人自中世紀以來學會的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講求禮儀、情感克制、舉止恰當等等。因此,對文明進程的討論便等同為對行為文明化的探討。
埃利亞斯(2006)認為,抽象的概念呈現的是靜止的狀態,不足以用它們來指涉可觀察到的社會事實的過程特性,他主張從長時段的視角出發,將其所要分析的議題置放進一個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中世紀至18世紀之間,西方人的行為舉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足以能讓我們探討文明的進程或者行為的文明化。
中世紀以來人們的行為舉止愈加克制。不過,這種克制卻并非出于理性的原因,其中階層分化是主要的因素?!跋蛑鲗ё饔玫娜ψ铀贫ǖ哪J娇待R的社會動機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①”。在法國,這種起主導作用的小圈子就是宮廷社會。這種特定情況下人的感覺與情感首先在宮廷社會中發生變化,然后,社會階層的關系又使這種變化了的情感水準逐漸地在社會中推廣開去。
這解釋了文明行為的社會生成—不同階層間的關系導致行為的文明化。社會階層之間的差異使上流社會強制下層被迫放棄其本能行為。但是,沒有受到強制的社會上流的那些難堪與羞恥的行為是怎樣變化的呢?埃利亞斯從社會階層結構的變化來解釋這一問題。首先,社會階層結構并非是一成不變的?!吧鐣止こ潭燃由钜院?,人們之間的紐帶更為緊密,因此彼此之間的依賴性也更強。①”這種情況使得社會差異弱化。社會地位高的人在社會地位低的人面前產生羞恥感。
到此,埃利亞斯以階層結構及其變遷為線索向我們闡釋了西方人行為的文明化與社會等級之間的密切聯系。那么下面要探討的問題是:中世紀以來西方社會的階層結構為何出現這種變遷?
“不去探討國家形成的過程,不去探討首先特別明顯地表現于專制主義政體的那種勢不可擋的社會中央集權化,就無法理解行為的文明、人類意識和本能控制的相應變化②”。埃利亞斯在下卷的開篇即指出,探討國家的社會發生將有助于理解日常行為為何在此階段文明化。
擁有絕對權力的國君及其宮廷是行為文明化的中心。文明的行為體現為法國宮廷的交往形式、舉止風度、審美觀和語言。這些禮儀禮節體現了明顯的社會等級烙印。宮廷社會所彰顯的身份區隔使得作為“局外人“的市民階層渴望融入其中。途徑之一是遵照宮廷社會的禮儀禮節。這充分地體現了宮廷在文明行為擴散的中心輻射作用。于是,便出現了這樣一種宮廷式的理性:在宮廷中為博得君主的恩寵,要使用相對和平的手段、使用陰謀手段和交際手腕來爭得機會(傲慢與偏見);這就迫使自己克制自己的感情、自我約束②。
以上可以看出,文明行為的擴散與歐洲出現中央集權國家的歷史進程有關。在埃利亞斯的眼中,國家是一種統一、完整的社會形態,國君能夠行使支配權并能抑制分裂。當人的生活被組織進有力度的相互依賴的網絡之中,人的本能、人的行為方式也會隨之采取不同的形態②。由宮廷圈子擴散開來的行為方式新形態就是平和的人際交往方式。盡管人的行為在還會反復、倒退,但經歷長期歷史進程之后,人的行為方式會朝著同一個方向運作—這一進程即文明的進程。
注釋:
①埃利亞斯.文明的進程(Ⅰ)[M].王佩莉,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8:200,231.
②埃利亞斯.文明的進程(Ⅱ)[M].袁志英,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8:9,8,93.
[1][英]埃里克.霍布斯鮑姆.史學家:歷史神話的終結者[M].馬俊亞,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鄭震.論日常生活[J].社會學研究,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