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健寧/南寧市邕寧高級中學
當共產黨人在1927年逐漸建立起粵豫皖革命根據地的時候,人口充足,占據了長江中下游部分盛產大米的富饒地區,農田肥沃,水源充足。這一時期發動農民發展自給農業,并供給至黨和軍隊,是綽綽有余的。而陜甘寧地區自古便是不適宜發展農業的地區,風沙肆虐,天災頻繁,人口稀少,交通不便,經濟發展極度落后。中央機關遷入延安后,條件相較于江西時期,落后了許多。國際聯盟派遣至中國的衛生專家斯坦普爾博士的一份報告中說道:
“在大災荒期間,陜西有一個縣,死的就有百分之六十二的人口;另一縣死的有百分之七十五;如此等等。據官方估計,單在甘肅一省就餓死兩百萬人……”。由此可見,邊區地區就連保持人口都是困難的。抗戰爆發后,在中國共產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強烈感召下,無數愛國仁人志士、青年學子慕名前來邊區。再加上逃離日占區和國統區的流民,幾年之內,邊區的非生產人口增加了許多。延安大生產運動開展后,如何調動軍民生產的積極性,促進生產的發展成為了需要解決的一大重要問題。
1939年毛澤東在出席陜甘寧邊區農產品展覽會時說道:“前方努力打仗,后方努力生產,一定能打垮日本帝國主義。在邊區,不僅老百姓要如此做,其他如學校、黨政機關、軍隊都要參加生產運動”。緊接著對軍隊提出了“一面工作,一面學習,一面生產”的要求。軍隊不能僅僅擔負打仗的任務,還要與人民群眾一同進行生產工作。1940年1月,毛澤東在第二屆工農展覽會開幕典禮上講到:“八路軍也就是老百姓,故軍隊不要忘本,本,就是工農”“八路軍有兩條規矩,一條就是官兵合作,一條就是軍民合作”。通過官兵合作,軍民合作,讓人民感受到,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邊區政府是一個執政為民的政府,是一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與人民同心同德、同甘共苦的政府。共產黨軍隊并不會像國民黨軍隊那樣掠奪人民。人民感受到,自己出的一份力是為了國家和民族的生存。由此便打消了人民群眾對政府的一系列顧慮,調動起了廣大軍民勞動生產的積極性,軍民上下同心,共同進行工農業生產。1939年底,全邊區開荒170萬畝,糧食產量和牛、羊、驢的數量都有較大增長。1940年,部隊已經可以解決自己一個半月的口糧,并解決了部分裝備補充。在農業發展的同時,合作化運動成果顯著。在合作社多元化經營廣泛推廣以前,最突出的合作社是劉建章領導的的、創立于1936年的南區合作社。它不僅滿足了合作社社員的普通生活需求,經營一般的消費事業,還發展多元化的運輸、生產、借貸等業務。它成為政府與人民之間的橋梁。后來毛澤東將南區合作社經驗推廣,并創造性地推出了多種形式的合作社。1943年毛澤東指出:“目前我們在經濟上組織群眾的最重要形式,就是合作社。”【組織起來】面對部分同志對合作社性質問題的質疑,毛澤東又指出:“從大方向上是合乎列寧指出的走集體化的道路的精神。在農民群眾方面,幾千年來都是個體經濟,一家一戶就是一個生產單位,這種分散的個體生產,就是封建統治的經濟基礎,而使農民自己陷于永遠的窮苦。克服這種狀況的唯一辦法,就是逐漸地集體化;而達到集體化的唯一道路,依據列寧所說,就是經過合作社…… 我們的經濟是新民主主義的,我們的合作社目前還是建立在個體經濟基礎上(私有財產基礎上)的集體勞動組織。”【組織起來】合作社也是軍民之間的一條紐帶,軍隊可以在合作社中購買生活用品,可以加入合作社進行勞作,也可以投資入股合作社,為合作社提供資金。通過合作社的推廣,促進了農業、工業、手工業商業的繁榮發展;調動了創造財富的積極因素,為前線經濟提供了中要支援和保障;豐富了國防工業的建設渠道;便利了軍民的科教文衛生活,也將軍民緊緊團結在了一起。
軍民融合政策,促進了民主政治的發展,推動邊區政治制度的不斷發展和成熟。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中寫到,“兵民是勝利之本,決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眾之中。”并出了軍隊整治工作的三大原則:官兵一致,軍民一致,瓦解敵軍。
1939年2月在延安黨政軍生產動員大會上,毛澤東說:“今天的生產動員大會,也就是實行民生主義的大會。陜甘寧邊區有二百萬居民,還有四萬脫離生產的工作人員,要解決這二百零四萬人的穿衣吃飯問題,就要進行生產運動。生產運動還包含一個新的工農商學兵團結起來的意義。”工農商學兵團結,是毛澤東軍民一體思想的初步發展。“軍人、老百姓等等,全部都被發動起來,發展農工商業,學生要受軍訓,甚至“最好能給學生到部隊中去實習的機會”。
1941年底開始在邊區實施的精兵簡政政策,是軍民融合式發展的一大具體實踐。毛澤東對精兵簡政做了進一步的詳細規定:“精兵簡政的比例是:全部脫離生產的人員中,軍隊占百分之七十,黨、政、民、學占百分之三十;全部脫產人員占老百姓人數的百分之三。”由此,陜甘寧邊區開展了三次精兵簡政,晉冀魯豫、晉察冀、山東、華中等其他根據地也開展了精兵簡政,成效顯著。陜甘寧邊區軍隊的總數縮減至人口總數的2%,政府機構、直屬機關、政府人員也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裁減。[1]精兵簡政,使兵成為民,是軍轉民措施的具體體現。關于精兵簡政的開展,1942年8月毛澤東在致電陳毅中說:“不論華中、華北,都不能維持過大軍隊……1934年下半年中央蘇區的經驗我們不應忘記。……如使根據地民力財力迅速枯竭,弄到民困軍愁,便有坐斃危險。現在華北、山東須下絕大決心實行徹底的精兵簡政。”同月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中,討論通過解決組織問題的中心思想:“縮減軍權;提高政權;調整黨政軍民的關系”。通過優化軍民關系,發展民主政治,促進根據地政權的鞏固,是軍民融合思想的體現。
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軍隊是當時的先進生產力量。根據地民眾所采取的農業耕作方式、工業、手工業生產方式多為傳統落后的形式,面對當時敵人嚴重的進攻與封鎖,需要采取技術上的創新。具體則表現為農田的開墾和工業技術的發展。在發展新技術的過程中,軍隊扮演了先鋒的作用。
南泥灣,正如那首經典歌曲中所唱的,“陜北的好江南”,延安大生產運動的一面旗幟。當年359旅進駐墾荒的時候,這里已被荒棄近百年,雖然土地肥沃、地下水充足,但除了野草什么也沒有。戰士們草搭窩棚、席地而睡;每人每天干著繁重的體力勞動卻只有四兩糧食,還必須挖野菜充饑;沒有工具,就四處收集鐵器,還過黃河收集廢炮彈、舊鐵軌,熔鑄工具。就這樣在一無所有的境遇里,戰士們在高昂的革命精神激勵下,開展了開荒勞動競賽。據記載,在一次競賽中,718團9連連長白銀雪連續15個小時開荒5畝多,拔得全旅頭籌。短短兩年內,戰士們憑著驚人的頑強意志,開荒26萬畝。種出的糧食、造出的物資實現自給自足,還能上交,不僅沒有給邊區人民增添負擔,還極大地改善了邊區人民生活。軍隊發展農業生產改善當地人民的生活,這在歷史上幾乎是前所未有的。1943年,毛澤東視察南泥灣,笑著對戰士們說:“國民黨要餓死我們,現在你們反而吃胖了。”359旅戰士們在南泥灣肥沃的土地上種出的不僅是糧食,還有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延安精神”,成為中國革命事業乃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的永不褪色的鮮紅力量。
軍民一體政策在提高廣大軍隊和老百姓的文化水平方面也取得了突出成果。邊區發展工人教育、農民教育、初等教育,讓貧農的孩子也能有書讀,發展高等教育,以魯藝、抗大兩所大學最為突出。1939,邊區施政方針指出:發展國防教育,辦初級的、中級的、高級的學校,開展識字運動,使邊區人民大大提高文化水準;大大發展國防的民眾運動,加強軍事訓練。[2]
1939年,毛澤東在抗大生產運動初步總結大會上講話指出,“抗大同別的機關一樣,生產的第一階段的任務已完成了,這證明中共中央所決定的計劃是可以實現的。歷史上幾千年來做官的不耕田,讀書人也不耕田,假使全國黨政軍學,辦黨的,做官的,大家干起來,那還不是一個新的中國嗎?……你們是工農商學兵放在一個人身上,文武配合,知識與勞動結合起來,可算是天下第一。……我們不但能組織工農,訓練工農,并且自己也做工農。”在邊區,每一個人的身份都是多重的。沒有單純的士兵,也沒有單純的農民、工人、學生。他們每個人身上都有著工農商學兵中的幾個身份,而不像國民黨部隊中,官純粹就是官,不參加任何生產勞動,百姓只有被壓迫、征稅的地位,沒有為國家效力的崇高信仰。
大生產運動的開展,形成了軍民同體、上下一心、團結一致的優良風氣,使得根據地人民徹底地與黨和軍隊相結合。
1944年,美軍觀察組到訪延安,發現沒有任何一個崗哨和胃病,毛澤東經常在延安城里散步,參加群眾活動,平易近人。這與共產黨平易近人、始終以人民的利益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是分不開的。一位國民黨軍官在回應美軍駐華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提出的“為什么不利用共產黨人補充國民黨軍隊時”表示,“如果共產黨人占到了20%,這些人會在兩個星期內把整支部隊全部變成共產黨分子。”在延安,美軍觀察組也看到了“日本人民解放聯盟”的成員,即被共產黨軍隊俘虜的日本士兵,穿著八路軍制服,干勁十足的挖窯洞、蓋房子。由此美國觀察組得到了這樣的結論:“他們是中國現代歷史上唯一一個受到人民廣泛支持的政黨組織,也是腐敗墮落的國民黨所無法戰勝的。”[3]1947 年 3 月,國民黨軍隊對陜北和山東進行重點進攻,胡宗南部20萬大軍兵臨邊區。根據解放軍的政策“不計較一城一地得失,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的方針,中共中央有計劃地主動撤出延安,一路設伏阻截,消耗了大量國民黨軍隊,國民黨站領延安時,實際上只是站領了一座“空城。”1948年4月,解放軍收復了淪陷一年多的延安,延安老百姓排隊歡迎,拍手稱快。這與中國共產黨實施的軍民融合政策,不可分割。
延安大生產時期的軍民融合,從出臺政策、法律等,到推進實施,均由政府主導。當前發展軍民融合,應設立專門機構,管理軍民兩用技術的發展、軍民一體化改革的推進。政府制定合理的實施計劃和法律規范,通過市場需求導向,確定技術研發的方向。發展軍民兩用技術,軍用技術向民眾方向普及。
前蘇聯時期軍事工業發展水平極高,但民眾生活水平提高速度卻與之不符,其中重要原因就在于先進的軍用工業未向民用轉化。政府應利用軍事工業獨特的科研資源和競爭力,生產品質高、附加值高、利潤率高、市場潛力大的民用產品。利用軍民兩用技術的更新加快軍工企業的改革,健全融資機制,加快軍工企業與市場的鏈接。打破軍民二元分離結構,加強跨軍地、跨部門、跨領域治理,完善在黨領導下統籌管理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的制度體系,推動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協調發展、平衡發展、兼容發展。
延安大生產時期的軍民融合,發動了各方力量,調動了各方面積極性。特別是注意發揮了延安作為敵后人才“小高地”的作用。當前發展軍民融合,也應大力支持高校、科研場所對軍民融合的發展。加強科研機構內部的管理,推動科研機構的研究成果實現產業化發展。
[1]胡喬木.胡喬木回憶毛澤東[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年譜[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105.
[3]李耀宇.我所知道的延安美軍觀察組[N].南方周末,2004-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