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艷琳
《林海雪原》是一部革命英雄傳奇小說,是“十七年文學”中描寫英雄人物的代表作品。受到蘇聯文化的影響,在文學作品中書寫“新人”,表現革命之后的社會變化,成為五十年代文學的一個重要的命題。曲波也在《林海雪原》中展現了作為農軍作家的新人想象,呈現了英雄人物的群像,著重塑造了農軍“新人”的形象,賦予了這些新人英雄新的時代特質。
曲波在小說中所塑造的“新人”,與他所掌握的知識和受的教育有著極大的關系。農兵出身的曲波對科學十分崇拜,根據曲波戰友的介紹,曲波一直保存著抗日戰爭時期出版的刊物《膠東大眾》,刊物中有著眾多的科學知識的介紹,其中“青年衛生”,“科學知識”等欄目。在曲波的“新人”想象中,具備一定的科學知識成為“新人”的重要特質。在《林海雪原》中,曲波塑造了擁有科學知識的“新人”英雄少劍波和白茹。
白茹作為衛生員懂得大量的醫藥學知識,而且還在小分隊中教大家識字。作者更在《小白鴿徹夜施醫術》中很細致地介紹了白茹的醫學知識。在大家對白茹的治療方式和自己的固有觀念不同而對白茹的治療方法產生懷疑的時候,少劍波給戰士們做出了通俗化的解釋。小說中寫到“譬如一個瓶子放在溫度很低的地方,馬上往這個瓶子里倒開水,這個瓶子馬上就會炸碎。再如凍了的菜馬上放到熱屋子里就會爛掉,必須先放在不很暖的地方,逐漸地暖才行。相反的,如果往燒得發紅了的鍋里,突然倒上冷水,這鍋就會炸碎。”①作者在小說中特別加上這樣的說明,意在突出白茹、少劍波都是擁有科學知識的“新人”。對有著科學崇拜的農軍作家而言,懂得科學知識有文化成為他指認這一時期“新人”的重要標準。
曲波在小說中塑造的“新人”除了表現他們擁有科學知識,也著力于展現他們的“新英雄”形象。1930年茅盾提出了“新英雄”的基本設想,他指出新的寫實主義的人物“不能是個人主義的英雄,而是勇敢的有組織的服從紀律的新英雄”②,強調“新英雄”是在集體中建立新的社會的成員。1932年,馮雪峰將新小說的根本特征確定為寫大眾的力量表現集體的階級的意識,而不寫個人的英雄行為。“新英雄”寫作從30年代就開始提倡,到50年代得到強化,他們共同的將新的英雄特征歸結為集體性,對于“新英雄”最重要的本質的定性是集體主義和紀律性,確立了“新英雄”與傳統個人英雄不同。
這些觀點都對《林海雪原》中的英雄人物的塑造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作者對于塑造新英雄人物形象的核心有著深刻的認識,他所塑造的英雄人物完全符合表現新人物的要求,就“新英雄”所定性的集體主義和紀律性的特征而言,小說中所描繪的英雄是英雄群像,作為軍人他們具有著高度的組織性和紀律性。此外,他們來源于普通大眾,根植于群眾中,他們的出身也富有著時代的特色。在小說中特別提到了楊子榮的身份是長工,這使得他不同于俠義小說中的舊英雄,這讓每一個普通人都看到了自己成為英雄的可能。
很多評論者批評《林海雪原》中充滿著“個人英雄主義”,小說中關于少劍波的描寫和敘述突出了少劍波的智謀,但據此認為小說具有“個人英雄主義”色彩是不正確的。“這種英雄可能激活某種個人主義,因此有可能阻礙集體主義的話語實踐。這一個人與集體之間的話語沖突,盡管在‘革命通俗文學’的敘事內部已經引起警覺,因此通常會在這些英雄之上,設置一個理性的領導者,以確保這些英雄行事的政治正確”③。在小說中曲波設置了理性的領導者的角色,少劍波接受了組織上的領導,因而認為少劍波不是新英雄是不準確的。同時在小分隊中,少劍波成為理性的領導者,理性領導者的存在正是對小說中其他草莽英雄的一種約束,避免他們成為個人英雄。
《林海雪原》中的英雄是集體的英雄,他們所具有傳統的俠義品質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有著新內涵。同時,他們也是有著農兵作家自我塑造投射的時代“新人”。曲波所塑造的時代“新人”帶有著農兵作家的對“新人”的認定,作品所展現的新人英雄是“新英雄”,他們擁有科學的知識,具有集體性和紀律性。
注釋:
①姚丹.“革命中國”的通俗表征與主體建構:《林海雪原》及其衍生文本考察[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38.
②茅盾.西洋文學通論[M].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5:195.
③蔡翔.革命·敘述:中國社會主義文學:文化想象——1949—1966[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213.
[1]曲波.林海雪原[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2]李楊.50-70年代中國文學經典再解讀[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2.
[3]董之林.熱風時節——當代中國十七年小說史論[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