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紅雁/重慶市云陽縣文物保護管理所
物象記事通常適用于體積較小、方便傳遞的物體,對于體積較大的物體則不能實現隨意移動,這也就形成了物象記事在空間上的局限性。而且在物象進行記事的過程中,由于記事物體本身的局限性,所以物象記事往往難以長時間進行保存,這也是物象記事在時間上的局限性。與此同時,在物象傳遞的過程中,如果記事載體的形態、擺放順序等發生了一定的變化,那么其所傳遞的信息也就會發生相應的改變,降低了所傳遞信息的準確性,從而也就降低了物象記事所傳遞信息的廣泛性和有效性[1]。
巖畫是將物象描繪為圖像的最常見的藝術手法。巖畫可分為鑿刻研磨以及凃繪兩種,在全球多個國家均有分布,圖像數量多達五千萬以上,被人們視為古人類的母語。據考古人員檢測,世界上最古老的巖畫誕生于距今約4.2—3.5萬年前,遠遠早于文字的出現。巖畫是一種古人類用于非文字性的文化符號,負責記錄了眾多的歷史文化及人類演變歷程。
一般來說,最初將自然景象描繪為圖像的,都是一些難以移動,不容易支配或者難以長期保存的東西,像是日月星辰,草木、動物等。隨著人類活動的不斷擴大,以及地質運動等自然原因,現如今大部分巖畫都是在洞穴或者是荒山等地帶被發現的。不難想象,在遠古時期,身居洞穴的古人類,饑腸轆轆時對肥美動物的渴望,無疑是激發他們“創造”的一大利器。早期的巖畫內容大多是一些動物,動物巖畫的制作年代相對久遠一些,延續的時間也相對長一些。在人類狩獵以及畜牧生計方式存在的同時,以動物為主題的巖畫也就在不斷出現。
當然構建這類物象符號的前提是已經捕獲了獵物,并且動物的肢體可以被隨意分解和擺布,經過一定的形式處理和儀式處理之后,這部分動物也就具有了所需的價值,代表了一定的意義。動物巖畫的作用一般有:記事、表現其中記事主要用于日常領域,這類巖畫在我國西北草原等地發現較多。表現指的是古人類向同類炫耀自身狩獵能力的一種形式,在當代被認為是部分巖畫形成的原因。
在漫長的歷史演變過程中,那些繪有巖畫的巖壁慢慢完成了由物象轉為圖像的演變,成為了人類發展文明的重要載體,諸如我國南方的花山巖畫,我國北方的動物巖刻等。然而巖畫的圖像敘事能力也是局限的。由于對圖像認知、視覺表達能力以及繪刻條件的局限性,在巖畫制作時大多只能籠統地進行繪刻,高度抽象化繪刻內容,對于精細的繪刻內容則不能勝任。但這一局限性卻使得巖刻走向了另一種方向,讓圖畫由具體演變為了抽象,方便了圖像的所指固化以及能指轉型的實現,從而逐漸形成了類似圖像的符號。由此可見,巖畫的發展走向大致可分為兩種趨勢,一種是進一步具體化,注重表現細節,造型方式和表現方式,向繪畫藝術方向靠攏,一種是更加抽象,即將所要表達的事物進一步抽象化,向圖符類表意符號方向靠攏。
在文字出現之后,巖畫制作逐漸減少,在晚期巖畫時期,大多數巖畫也僅出現于還未普及文字的地區。這種現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明,巖畫同文字一樣,在文字尚未出現的那段時期承擔了記事、敘事的任務。當然,這也不是說文字的出現必定和巖畫直接相關,文字的演變路徑也并非只有這一種。事實上,人們也曾就這一問題進行過討論,其實無論是表以肯定又或是予以否定,都是對文字演變可能性的一種猜測,正如索緒爾所認為的,人類文字的基本類型可分為表意體系和表音體系兩種,他認為西方學者更傾向于表音體系,相對于而言,更偏向于“圖畫—象形文字”的我們則更偏重于表意體系。
這一點,或許可以從對巖畫的誤讀開始。例如:公元九世紀,唐代張讀記錄于《宣室志》中福建泉州的巖畫誤讀事件,以及1915年因反對帝國主義制度以及袁世凱復辟,黃仲琴于南下過程中觀看了類似的巖刻,并將其視為早期不能辨識的文字。并于二十年后以“汰溪古文”為題發表文章,此后直至80年代,才被從(重)新認識,指為巖畫。從這件事可看出,這相隔久遠的巖畫誤讀與中國人的表意體系文字認知習慣密不可分。
綜上所述,本文所研究的主要內容——巖畫,是人類視覺符號發展、演變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節點。巖畫藝術是人類抽象、綜合以及理想化的終極結合。巖畫是對人類社會以及日常活動的一種描述形式,它體現了人類精神生活不斷豐富和文化樣式不斷增多的這一過程,為人類的精神文明提供了豐富的資料。從大量的歷史文物資料來看,物象記事是一種遠遠早于文字記事的人類文明傳承方式。從物象記事到圖像記事,藝術的表達形式在不斷變化,人類逐漸增強了自身的表達能力和模擬記事能力,這一發展演變過程不但為人類形象思維的形成提供了可能,而且也為人類文明發展過程中的符號轉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