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艾玲 吳袁幽 彭 菁 彭夢莎/川北醫學院
安仁唐代建縣,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安仁以“博物館小鎮”聞名全國,是目前國內唯一一個以文博立鎮,發展文化旅游、文博產業的小鎮。同時,安仁鎮有其獨具一格的婚慶習俗、物資交流大會、刺繡和染布等,從安仁輻射到整個川西地區,濃縮了川西地區近代史的變遷,展示了其文化內涵和民俗風情。
春分,中國傳統二十四節氣之一,每年3月21日左右,被視為全年農業生產忙碌的開始。安仁每年舉辦傳統節日活動——春分會,2008年成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安仁和周邊市縣的近兩萬居民參與春分會,以農具交易為主,結合傳統踢腳板鼓、馬燈和川劇等表演。
每周六舉辦“以物易物”集市,換來的衣物等將通過專門渠道,捐給貧困孩子。組織農戶帶上農副產品進場“以物易物”,讓參與趕集的游客以一些尚有價值而自己又不急富的物件從農戶手中換到中意的農家土特產,農戶憑手中的農副產品換回自己需要的東西且不必動用現金[1]。據介紹,以“川西第一集”名義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以物易物”趕集活動是目前國內第一個展示民俗經商文化的趕集會,將失傳數百年的“以物易物”交易形式重新展現在了游客面前。
安仁鎮作為川西公館集中的古鎮,依靠地理位置和傳統民俗文化的優勢,舉行川西民俗婚宴和婚服走秀的展示。安仁古鎮川西民俗婚慶源于清末民初,其古風濃郁、禮儀周全,灼合、訪人戶,發八字還庚禮、會親,定年月,迎親、出親、拜堂、謝媒、回門等特有的川西婚俗習慣,獨具原生態婚俗厚重文化,彰顯了傳統的儒家觀念,又倡導道家和諧包容、順其自然的理念。
新型城鎮化,是一種人的城鎮化,是一種更加包容的城鎮化,是集理念、思路體制轉變于一體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態“五位一體”協同發展的城鎮化,也是一種兼顧文化多樣性的城鎮化[2]。城鎮化建設的新就在以人為核心,重視對城鎮文化遺產的保護和歷史文脈的延續、以及落實“五位一體”的新思想。民俗文化對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反哺效能概括來說在文化、經濟、社會三個方面。
民俗文化是在人民群眾的社會實踐中產生的,形成了共同的心理狀態、文化信息和價值觀念,易在一個區域內形成獨特的文化認同感和歸宿感,是一種無意識形成的文化標識和符號。
安仁春分會、以物易物、川西民俗婚宴等民俗活動是文化反哺效能的具體體現。在安仁“文化+旅游+城鎮化”的模式建設下,以安仁民俗文化反哺經濟建設,一方面,融合安仁的民國文化、公館文化和建筑文化,關注“人本”,是人、自然與社會的有機統一,也是安仁和周圍農村的民俗文化逐漸滲透融合的統一。另一方面,文化反哺是城市文化和鄉村文化的反哺,二者的文化相互碰撞相互影響。城市文化和鄉村文化相互反哺下產生城鄉間的新元素融入民俗文化,形成區域獨特的新型民俗文化,發揮了緩解城鄉建設社會矛盾緩沖器的功能,統籌城鄉一體化協調發展和重視個體文化需求,提升城鄉居民的生活質感和幸福感。
經濟發展不僅需要資金、土地、機器等有形資本的投入,也需要融入價值觀念、傳統道德文化、民風民俗等無形資本。傳統道德、民風民俗是一個區域文化的沉淀和積累,具有鮮明的區域特色。文化競爭力是區域經濟發展的核心競爭力,而安仁民俗文化資源便是其文化、文創、文博產業的核心。安仁以“文化+旅游+城鎮化”為理念,依托民俗文化資源,開展新型民俗文化,大力發展當地文創文博產業。將安仁民俗文化融入當地經濟建設,會使當地產業煥發別具一格的生命力,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統一的目標。
一方面,安仁的城鎮化建設打破了原有的社會結構,使得當地民俗文化呈現出碎片化和斷裂化的狀態,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民俗文化的反哺效能。另一方面,安仁民俗文化的發展與城鎮化的推進具有內在統一性。新型城鎮化強調“人的城鎮化”,安仁民俗文化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思想,是一種適合于新農村建設的文化理念。它是當地居民性格的載體、它調節著民眾的心理。安仁鎮新農村建設在融入傳統民俗文化下能潛移默化的對人們綜合素質的提高起著很大的推動作用,成為服務于新農村建設和提升農民文明程度的典范。
新型城鎮化的建設,突出以人為本、關注人民文化需求和城鎮建設人文化。民俗文化的反哺效能和新型城鎮化建設是統一的,既要求對民俗文化進行保護,也要求民俗文化能夠更好地發揮反哺功能。安仁在“文化+旅游+城鎮化”的新型城鎮化建設模式下依然保留著對春分會、以物易物、川西民俗婚慶等民俗活動,整合民俗文化資源,積極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其經驗可以拓展到其他古鎮的發展中,大力發揮民俗文化對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反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