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淑英 駱曉欣
近年來電影技術和題材日新月異的發展,而關于“娛樂至死”的人文社會生活價值的反思浪潮不斷,使得烏托邦電影漸漸走向主流成為可能。黃艷華(2016)介紹說“2016年10月,由美國HBO((Home Box Office))電視網制作推出的新劇《西部世界》一夜之間火爆全球,開播當晚在有線臺和數字平臺共聚集330萬觀眾……被認為將接替HBO另一全球熱播劇《權力的游戲》‘神劇’地位的新篇章。”[1]《西部世界》系反烏托邦題材的科幻影視作品,以高科技主題樂園的建造為背景,借助先鋒大膽的視角對人類肆意對復制人的殺戮和蹂躪等各種墮落和陰暗進行了細致刻畫,激發了廣大讀者對人工智能利用的倫理討論,及對人性各種原罪的反思。接受美學以“讀者接受”為中心,輻射出讀者所受其自然、社會、宗教、風俗等文化因素多維度的思辨圈。人人字幕(譯者“灰灰是菇涼”等)對《西部世界》的字幕翻譯,折射了其字幕翻譯處理中充分考慮了華語讀者的接受審美習慣和其審美期待視閾的融合,力求再現該影視作品的“反烏托邦”理念的傳達和呈現。
烏托邦從柏拉圖時代開始,就被喻為人類最終走向平等富足的美好天堂。人們描繪的烏托邦是充滿了真善美,而近年很多的影視科幻作品傾向從人類的黑暗面出發,著力刻畫出反烏托邦的人間慘相,《西部世界》可謂當中佼佼之作。影視作品伊始對高科技主題樂園“西部世界”的引入,便從其著名“接線員”(該作品中對人造人的稱呼都定義為host或hostess,即接線員)德洛麗絲走向觀眾。作為樂園供人消費殺戮和發泄的女性角色設定,德洛麗絲以白人女性穿一身紫藍色的小家庭姑娘出現,每日醒來只為探索“…to see the beauty of the world(欣賞世界的美)”,善作風景畫,臉上永遠帶著“世界美好”的笑容,直至入夜后回家發現父親被屠、自己則慘遭蹂躪的情景設定中,結束一天的完整的娛樂游戲。
(1)原文:“Dolores….Have you questioned the nature of your reality?” “Some people choose to see the ugliness in this world.The disarray.I choose to see the beauty.”…“You headed out to set down some of this natural splendor?” “Thought I might.To believe there is an order to our days,a purpose.”
譯文:“德洛麗絲……你是否質疑過你眼中現實世界的本質?”“有人選擇看到這個世界上的丑惡。那些無秩序的混亂。我選擇看到美好。”……“你要出去寫生么?”“是的。我相信我們的生命有著某種秩序,某個目標。”
張琪(2012)談到“一方面,譯者必須依據相關信息來揣測電影中人物說話的初衷,另一方面,字幕譯者必須考慮到目的語觀眾們在欣賞字幕過程的疑問以及他們的認知能力和對影視作品的期待,在此推測過程中譯者利用自身的認知語境,遵循省力原則,試圖使目的語聽眾得到最大化的理解,在信息處理上以達到最佳語境效果。”[2]本段字幕源自作品的第一集,開篇便是德洛麗絲一臉淤青、全身赤裸地坐在實驗室里跟其控制人伯納德的對話展開劇情。實際上,后面的劇情揭示了一直以為自己是人類的伯納德其實也只是高級的人造人而已,其角色設定就是成為總設計師羅伯特的助手,以管理樂園的人造人。因此,當其以管理者的姿態對德洛麗絲發問關于其對世界本質觀的探尋,屬“看”與“被看”的研究監控關系。而其角色的后期反轉,也為上述探討的世界本質的哲學追問渲染強烈的反諷意味。“Dolores”的拉丁詞源含有“痛苦、傷痛”之意,編劇在設定人物角色的名字考慮實屬匠心獨運,該人名若只音譯為“德洛麗絲”,失去了原來英語中隨身攜帶的命定論般的角色悲劇色彩。
字幕組把“nature of your reality”譯成“你眼中現實世界的本質”是采用了增補法的手段,同樣“The disarray”被增補譯成“那些無秩序的混亂”,都是以哲學家口吻的方式對德洛麗絲“看世界”的陳述,進一步引起讀者的思維懸置和思考。“nature of your reality”可能指德洛麗絲存在的本身真偽或其價值所在,但譯文避重就輕地選擇字面的意義只說德洛麗絲如何看待眼中的所謂真實世界,是為了設置劇情的懸念;而“The disarray”譯成“那些無秩序的混亂”的說話風格和手段,與前文對世界本質的發問保持一致。德洛麗絲的父親問其“You headed out to set down some of this natural splendor?”被減譯成“你要出去寫生么?”,完全是根據次要信息的調整和重組而作出的改變,該譯法避免了直譯的累贅啰嗦,更適合觀眾在短時間內充分把握信息、對劇情的前后連貫理解毫不費力。
(2)原文:“…It’s just sometimes I feel like the world out there is calling me,whispering,‘there is something more.’ You’ve travelled over all these parts,isn’t there anywhere we could go? ” “Well there is a place,I heard about down south,where the mountains meet the sea.They say the waters are so pure there.It’ll wash the past clean off you.And you can start again.”“I’d like go there with you.”“Well,someday,I’ll take you.”“Someday.”“Something wrong?”“You said someday,not today or tomorrow or next week,just someday.”
譯文:“有時我覺得外面的世界在呼喚我。低語著“外面的世界更寬廣”。你周游各處,就沒有我們能去的地方嗎?”“的確有那么一個地方。我在南方的時候聽說過,山海相接。他們說那里的海水非常清澈,能夠洗掉你的過去。讓你重新開始。”“我想和你去那里。有朝一日我會帶你去。”“有朝一日。”“有什么問題么?”“不是今天或明天,也不是下周。只是有朝一日。”
該字幕源自作品的第三集,劇情主要體現了德洛麗絲的自我意識漸進的覺醒。樂園游戲版本設定了德洛麗絲和其男友泰迪始終是相愛卻永遠不能在一起的命運悲劇。‘there is something more.’被增譯成“外面的世界更寬廣”,圍繞著德洛麗絲對世界的重新認識、質疑的困惑,因為按照劇本的預設,德洛麗絲作為貫徹設計者的游戲意志,是不可能有懷疑世界的自我意識萌生。該句若按直譯為“還有更多的東西”,只會給觀眾造成理解的誤導,且有負劇作原本旨在揭示德洛麗絲的自我意識覺醒的意圖。
此段描述了德洛麗絲幻想著能去到新的地方、探求新的世界的新生渴望,而剛看似從外面世界闖蕩回來的泰迪,給其繪聲繪色地描述了某個理想的地方,如“…where the mountains meet the sea… the waters are so pure there.”采用四字格的方式譯為“山海相接……海水非常清澈”,符合華語讀者的接受審美,仿佛眼前出現了一片世外桃源,充滿了德洛麗絲想要得到的自由美好的生活愿景。此處為劇情鋪墊的暗線,結局揭示了德洛麗絲終其一生做的斗爭都是為了爭取這個遙不可及的生活理想。同樣,“Someday.”被處理成四字格“有朝一日”而非“某日”,亦充滿了濃郁的懷疑主義的哲學思辨的意味,體現了德洛麗絲從絕對服從游戲角色設定,到自我產生對眼下一切和未來的幻想的否定認識的精神火花。
如果說德洛麗絲的角色設定是為了滿足曖昧探索式的浪漫愛情追尋的游客趣味,那么“西部世界”高科技主題樂園所設定的妓窯則是光天化日下供來園游客的淫欲消費。這個永遠以德彪西鋼琴曲喚醒老鴇梅芙·米勒的意識思緒的妓窯,在故事情節的推動中竟成了人造人反攻人類的暴動和革命的核心空間。
原文:“I got the information you asked me for.The location of your daughter.”“She’s alive?” “Yes,she’s in the park.”“No.She was never my daughter,any more than I was whoever they made me…you really do make a terrible human being,and I mean that as a compliment.”
譯文:“我搞到你要我查的消息了。你女兒的位置。”“她還活著嗎?”“是的,她還在園區里。”“不,她從來都不是我的女兒,就像我從來都不是他們想要我成為的人……你真是個糟糕的人類,這是在贊美你。”
老鴇梅芙是樂園里最早出現偏離游戲劇情設定,經過千百次情景預設的打擊蹂躪,和一系列的生死輪回中不斷回憶起的前次意識殘留,轉而瘋狂報復在樂園中盡情縱欲的人類,最后成功轉型并踏上逃出主題樂園的通向外部真實人類世界的列車。該字幕源自作品的最后一集,從側面刻畫人造人逆襲人類的暫時勝利。彼時樂園工作人員Felix在通往出逃列車的電梯里跟梅芙作最后的告別。這里所涉及的角色“女兒”是梅芙在樂園最早被設定為“印第安土著婦女”時帶著的女兒,結局均為預設被母女被樂園游客肆意屠殺凌辱,在自我意識漸漸清醒的梅芙心中一直留有舐犢情深的陰影。體現了人造人該屬冷冰冰的機器,不帶絲毫情感,卻在最后是否出逃的關口,對所謂親情的深思引發的猶豫,也是抨擊了游園內人類肆意踐踏人造人尊嚴和情感。
“I got the information”采取口吻轉換的方式譯為“我搞到消息”,“搞”字的俚語風格符合樂園底層工作人員的身份,使華語讀者對Felix的角色理解更為到位。“No.She was never my daughter…”該長句被分譯成兩小句:“她從來都不是我的女兒,就像我從來都不是他們想要我成為的人”,符合字幕翻譯中句子不宜過長、影響觀眾解讀屏幕信息的原則。“I mean that as a compliment”省譯成“這是在贊美你”,用“這”作為外位成分,指代前文“you really do make a terrible human being”,符合保持原文整句在譯文中的風格連貫一致的原則。此字幕翻譯的改寫手段頗為常見,能更好地簡化信息和促進前后文的連續性。
作為“西部世界”主題公園的設計者和首席執行官,福特令人又懼又恨。其對人造人的高科技的嫻熟掌握,打造了人類的殺戮和淫亂的“極樂園”,同時,該樂園對于人類和人造人——從本質上來說——不啻折磨的煉獄:人類在此迷失著墮落;人造人則背負著殘留的記憶日復一日地忍受凌辱、直至最后的爆發。前述德洛麗絲的漸進式的自我意識覺醒,抑或梅芙的自我意識的驟變,與其說是人造人的自我呼喚和自我激活,還不如說是福特的蓄意安排。總體來說,樂園從人類游客的極樂園演變成了人類游客的失樂園,人類與人造人在權力場的上位/下位、控制/被控制等關系瞬間被顛倒,都體現了福特三十五年來對人工智能的利用的深刻的倫理反思。
原文:“Arnold always held somewhat dim view of the people,he preferred the hosts.He bet me not to let you people in,the moneymen…that you didn’t understand what you paying for.It’s not a business venture,not a theme park,but an entire world.We designed every inch of it…In here we were gods.And you were merely our guests.”
譯文:“阿諾德總是對人類抱有一些陰暗的看法,他更喜歡接待員。他求我不要引入你們這些人,那些投資者……你們并不知道你們說花的錢,是用來建設什么了。不是什么商業投機,也不是什么主題公園,而是整一個世界。每一分每一毫都是我們設計的……在這里,我們就是神。你們只是我們的客人。”
“西部世界”樂園的設計者原本有兩位,即此文中提到的阿諾德和福特,但劇中阿諾德一直是缺席的存在,以“非在”的形式對人造人的反動意識的誘發,產生著“無處不在”的深刻影響,如無形無在的靈魂人物一般。樂園作為商業投資的資本運作方式,牽扯了董事會、管理者和福特總設計師的千絲萬縷的利益關系。特蕾莎作為董事會派來游園監控園區安全的領導人物,發現福特大肆改變園區重新設置新的游戲線,隨之園區發生了多名人造人脫離劇本的怪異舉動給園區游客造成潛在的安全威脅。在第四集中,特蕾莎故找福特談話,上文便是福特的回答。該文揭示了園區的兩名創造者阿諾德和福特有著迥然的性格,其直接影響了園區的創造、發展和結局。
“a business venture”原意是高風險的商業投資,被譯作“商業投機”,能簡明扼要地體現福特眼中董事會一身銅臭、根本無法理解自己建造樂園的理想和情懷的鄙視之意,華語觀眾能直觀地把握福特內心的微妙情感。“…not a theme
park,but an entire world”本為省略句,用增譯法改寫成完整的句子為“也不是什么主題公園,而是整一個世界”,與前句形成強有力的對比和排比修辭效果。“We designed every inch of it”調整了語序,把受事賓語“every inch of it”改寫成譯文中的主語,即“每一分每一毫都是我們設計的”,強調了福特對園區的每一寸土地都愛得深沉,也充分體現了園區設計者的主體王者意識和飽滿的自豪感。該篇翻譯從福特的視角出發,讓觀眾深刻領悟到福特對于園區的創造者/創造物、主宰者/臣服者,及其不允許外來者(如特蕾莎等公司管理人員)侵占、玷污其創造的極致世界。
影視作品的靈魂深植于角色活靈活現的表現之中,恰當的言語對話的字幕翻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上述德洛麗絲、梅芙和福特都是《西部世界》影視作品的主要角色,本劇渲染的反烏托邦的寓意,均通過各色人物的縱橫交錯的對話,直接展現了故事人物的內心世界,間接勾勒了“西部世界”的以福特為“上帝”視角、創造了合乎人類野蠻獸性消費秩序的欲望樂園,從“反烏托邦”的構建消滅了烏托邦的可能幻想。常霜林(2014)指出“電影字幕譯者有必要將接受美學運用于字幕翻譯研究之中,以揭示電影字幕的交流本質和譯者在字幕翻譯過程中的雙重身份,并遵循‘觀眾期待視域下的功能對等’及‘跟隨潛在讀者’的翻譯準則,針對影響觀眾接受電影的心理和文化因素運用相應的翻譯策略。”[3]人人字幕對《西部世界》作品的字幕翻譯,較好地與華語觀眾的接受審美視閾融合,從中構架起影視作品與華語觀眾之間的欣賞交流的橋梁。
注釋:該字幕譯文全部選自人人字幕組翻譯,非本人原創。
[1]黃艷華.《西部世界》:經典科幻片到熱播美劇的華麗轉身[J].電影評介,2016(20):14~16.
[2]常霜林.接受美學視角下的電影字幕翻譯[J].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02):109~113.
[3]張琪.從接受美學視角分析英語影視字幕翻譯[D].青島:青島科技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