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勃言
漢語教學的對象主要是母語為非漢語的具有自身母語文化的外國人,漢語教學的文化傳播屬于跨文化的傳播。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由于中國有強大的本土文化,因此外來文化在中國的傳播經常采取文化“調適”策略,這些成功的“調適”策略對于當今漢語教學的文化傳播仍然有一定的借鑒意義。采取“調適”策略有助于漢語教師妥善處理漢語文化與學生母語文化之間的矛盾沖突,更好地將中國文化傳播出去。
既然歷史已經證明,“調適”是減小文化矛盾沖突的有效手段,是有利于文化傳播的,因此我們漢語教學的文化傳播也應具有文化調適的意識,而這種意識恰恰被某些漢語教師進行文化傳播時所忽視。漢語教師是課堂教學的主導者,學生尊敬信賴教師,但教師不能不顧學生的文化感受,更不能以此為憑借來制造課堂上文化的不平等,不應該表現出文化沙文主義傾向。在漢語教學中教師重視“調適”策略,建立文化“調適”的意識十分重要,應該時刻提醒自己注意尊重對方的文化,不斷進行文化“調適”,減小文化矛盾與沖突,使學生能在放松而不是緊張,愉悅而不是痛苦的環境與感受下學好漢語,了解并最終接受中國文化。
相對于國內的漢語教學,“調適”過度更容易發生在海外漢語教學的環境,特別是漢語教師經驗較少、年齡較小的情況下,在課堂上發生文化碰撞時,學生群體的母語文化相同,同時占有人數優勢,教師為了獲得學生好感,經常依附對方文化,表現為漢語教師在課堂上大量使用對方語言,丟掉了漢語的核心地位。甚至有的漢語教師在語言上被學生誤導,跟學生說出一樣不符合漢語文化或漢語語法規則的可笑句子。學生說:“老師,我的漢語很‘破’。”老師說:“現在‘破’沒關系,努力學習以后就不‘破’了。”在與學生探討文化觀點時,明知他們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和認識是片面的、錯誤的,也迎合了他們的想法。例如一個學生覺得漢語的親屬稱謂詞很難,就抱怨這種表達太啰嗦復雜,沒有必要,應該像西方某些語言那樣簡單。教師不是從中國重視家族親情的文化入手解答,而是附和了學生的想法,自稱也感到漢語稱謂詞表達麻煩。
我們講文化傳播中的“調適”是“以和為進”,目的是為了達到更好的“進”,如果一味過度遷就附和對方文化,那就談不上“進”,失去了漢語和中國文化的核心地位。儒家倡導中庸調和,“過”與“不及”都是不好的,總之漢語教學應根據實際情況把握好“調適”策略運用的尺度,既要進行“調適”,減小文化矛盾,又要不喪失漢語與中國文化的核心地位。
文化交流史文化傳播的總體過程是“調和→沖突→調和”,這說明文化被接受的過程是緩慢的、漸進的,漢語教學中讓學生接受漢語文化的過程亦是如此。漢語教師采取文化調適策略也要秉承“漸進性”原則,將學生一步一步地引入漢語文化,直至深入漢語文化的精神內核。讓學生接受漢語文化,淺嘗輒止的觀點與一蹴而就的觀點都是不對的。在漢語教學中為了減小矛盾沖突,有些中國特有的文化現象會暫時不提,一些文化內涵深邃的概念或觀點也會有表述不夠清楚的問題。這些問題不能永遠回避、遺留下去,要由漢語教師循序漸進地加以解決。
語言學習者學習過程中依附母語文化的現象是不可避免的,“一個初學者初次接觸目的語文化,唯一可依靠的認知手段就是他的母語文化系統。他唯一所能做的就是用既有的母語文化系統為自己搭一個跳板,試圖到達目的語文化的彼岸。”漢語教師承擔的正是“擺渡者”的職責,幫助學生逐漸完成由依附母語文化到依附目的語(漢語)文化的過程:母語文化→中介文化→漢語文化。漢語教師應熟知學生接受漢語文化的這種階段性、過渡性。同時不同的學習者處于這一動態過程中的不同階段,因此漢語教師還應盡量弄清所教學生處于哪個階段。我們認為從總體來看,后期階段的文化矛盾是最深刻的,因為接觸到了文化的核心內容,但此時學生也更加理智。教學初級階段的文化矛盾沖突是最敏感的,初級階段的學生尚未建立起文化的寬容心態,而且對中國文化還沒有整體的了解,文化沖突發生時,容易引起學生以偏概全、主觀臆斷等不理智行為,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多尋找兩種文化的共通性,適當回避可能引起劇烈文化矛盾的問題。在敏感的階段下,應采取適當“回避”某些問題的策略,這不是文化自卑和文化妥協,是出于寬容善良,保護學生求知的欲望,減輕文化沖突的明智之舉。之后隨著學生對中國文化了解的增多,已經對中國文化有更理性、客觀的印象后,再逐漸加大中國文化特殊性的內容,慢慢糾正學生之前對中國文化形成的各種“誤讀”,使學生漸漸接近中國文化的核心,最終實現對漢語文化的依附。不能僅從學生學習漢語的時間以及語言表達的情況來判斷其所屬的階段,應從文化依附或文化接受融合的角度來具體分析學生所處的階段,這里只是提出了一種設想,還有待于實際教學中去檢驗、完善。但可以肯定的是,不分階段、不看文化接受程度地進行文化教學是極端錯誤的,應該堅持文化“調適”的漸進性。
總之,漢語教學中漢語教師應該有意識地采取“調適”策略,但也應注意把握“調適”的尺度,文化融合的過程是艱難、漫長的,漢語教師要將學生接受中國文化視為長期過程,在文化“調適”過程中堅持“漸進性”原則。
[1]張幼冬.漢語國際推廣背景下的文化傳播[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0(05).
[2]王強,劉麗麗.試論文化傳播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作用[J].沈陽建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