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樂
理科科目大部分培養的是學生的抽象思維、邏輯思考能力,這種學習方式對于語文的學習沒有太大的幫助,造成嚴重的偏科現象,最后嚴重影響到高考的成績,所以如何幫助理科生自主學習語文,提升他們的語文學習能力,是高中教師應該去努力探究的。下文我將結合我們高中生的實際情況來對這一問題進行探究。
文科生學習語文運用了自己豐富的想象力,通過自己想象,創造置身于當時的環境,從而增加對詩詞、文言文、文章的理解,而且文科生對于歷史的學習和研究也比理科生要更多,學習中可以結合歷史故事加深印象,這些都是理科生所欠缺的。
理科生在學習數理化的過程中,往往只要掌握一種題型、理解一個公式就可以將一個章節的內容融會貫通,仿佛得到一根繩子將珠子串起來,學習就變成很輕松;然而這樣的學習方法拿到語文上便完全不適用,因為語文即是一種文字的藝術,而藝術的形式則包羅萬象,沒有任何規律可循,而理科生對于這樣的難題,選擇的方式只能是死記硬背,結果不僅沒能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反而越來越煩躁、對于語文更加排斥。
不少理科生對于語文的科目存在著偏見,忽視了平常的積累,認為語文只是死板的文字,只要找個找點時間突擊背誦就有好的效果,或者有學生盲目自信的認為只要會說話就可以學好語文,即使平常不用下功夫,在考試中也不會因為語文科目被拉開太大的差距,而這種錯誤的想法這就使他們陷入誤區[1]。
理科生最大的優勢和特點在于他們對于事物鉆研的熱情,所以我們可以借鑒理科學習的方法。通常,理科生在學習物理化學這樣的科目時,會在課程的開始為他們設置一個問題,而理科生為了解開這個問題,獲得答案,就會在做實驗的每一個環節時候認真投入,在得到實驗結果的同時也對課程的內容有了自己的理解。那么在語文的學習中這樣的學習方式一樣可以行得通,語文學習中的每一篇課文都是由詞和句組合而成,一篇文章之所以經典,無論是手法還是用字遣詞上都有過人之處。教師講授一篇文章之前,應該把這篇文章的閃光點發掘出來,然后在教學時,通過提出問題的方式,比如為什么在這里要用這個詞,為什么要用寄情于景的描寫手法,讓他們體會每一個字后面深刻的含義,理科生有了興趣就會不由自主的鉆研,逐漸的就會對文章理解,同時會把這些美妙的詞句融入到自己寫作的文章中。
理科生通常很難理解一篇文章,在于他們的想象力不足,對文科生來說優美的詞句確是難以理解的天書,而究其原因,在于理科生沒有去了解一篇文章的歷史與背景,所以讀起一篇文章就會味如嚼蠟。現行的高中語文課本中的內容有歷代優秀的詩詞歌賦、諸子百家的經典、國外具有現實意義的短篇等,而這樣的文章必須結合作者的個人經歷、時代意義進行來加以理解,作為任課老師,可以通過準備與課文相關的歷史故事來幫助理科生進行理解分析,例如《離騷》這篇古文,屈原在其中用了大量的修辭手法,而又因為是文言文,大部分學生背起來相當的困難,那么在這里可以先講一段關于屈原的故事,輔以創作的背景,引導理科生身臨其境、對屈原的遭遇感同身受,體會作者在寫下這樣的篇章時是一種什么樣的心情,背誦起來就更加輕松[2]。
語文的學習在于日常的點滴累積,好的文章不可能憑空誕生,而寫作亦是理科生的難題之一,平時與大量數字與符號打交道,寫作文的時候難免詞窮,作文正是一個越怕越寫不出的東西。對于任課老師來說,不應總是評價文章“缺乏新意”、“平淡無奇”等,理科生的每一篇文章,教師都應用鼓勵和期待的方式去對待,哪怕文章的亮點非常少,鼓勵讓理科生積累自信,就不會害怕寫作。任課老師應該要有耐心,鼓勵學生多寫,無論是什么樣的題材,只要他們有興趣都應該鼓勵他們進行寫作,任課老師挑出文章中的亮點與大家分享,互相增加詞句的積累。
現代教學中,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想要讓理科生學好語文,就要從理科學生的心理入手,順著他們的興趣點和擅長的學習方式,不斷的引導和訓練,只要方式正確,一定能夠讓理科生提升自主學習語文的能力,提升他們的語文素養。
[1]錢月珍.加強語文自主學習,提升學生學習能力[J].E動時尚:教育科研論壇,2013(7):84.
[2]李紅霞.關于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語文能力的研究[J].課外語文:教研版,2013(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