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丁齊/吉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
路橋英語視頻課程的建立是以學習者以及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需求為中心,設計任務和場景,同時考慮外部和內部雙重因素而進行設計的教學內容,除了重視系統知識的傳授,還特別重視英語與路橋技能的結合。該課程的目標是培養學生能夠在實際生產建設中運用英語為未來職業提供高品質服務的技能。
該課程建設的原則首先要有職業性。行業英語主要是為學生適應未來職業需求而服務的學科,因此,該課程內容的選擇應具有職業特色,讓學生在接受視頻教學的同時,體會真實的工作場景。其次是實踐性。視頻的制作的內容應當具體體現為未來工作實踐需要的語言知識。
姜大源認為知識需要在序化的前提下才能被使用。徐國慶認為職業教育的任務是讓學生能順利的進入工作體系,而工作體系結構應成為課程內容序化的依據[1]。路橋英語視頻課程以一個專題為單位,對教學內容進行了分割。以職業為導向,按照路橋工作崗位的需求,以序列的形式將路橋英語視頻課程劃分為以下八個模塊即高速公路工程師、施工圖的設計、招標與投標、建筑材料、施工、施工監理、竣工驗收以及維護和管理。每個模塊當中,主要以讀為視頻教學的主要內容。這八個模塊的選取是根據對學生和用人單位的需求分析確定的,體現了職業的特點,確保了學生路橋英語學習的針對性。
視頻課程的教學內容是課程建設的具體體現,路橋行業英語與基礎英語教學不同,不需要過度關注文章的篇章結構和語法構成,重點是培養學生運用英語解決實際工作中的問題,提升自身的行業能力。路橋英語視頻課程確定以“1+1+2”的授課形式講授上述八個模塊的教學內容,即“1”指學生用一個學時時間自主學習視頻課程;“1”教師課堂利用一個學時指導回答問題;“2”學生用兩個學時實踐視頻課程所學到的內容,由此可見,實踐教學占據了大部分的學時。學生可以在校內實訓基地和語言實驗室以及校外合作單位的工地作為實踐基地,在實踐中學生根據路橋專業不同崗位需求的特點,將“路橋”與“英語”有機的結合,將教學與實踐無縫對接,體現了工學結合的教學特色,為今后的職業發展奠定實踐的基礎。
路橋英語視頻內容的設計還應充分考慮情景化特點。以建筑材料這一模塊為例,枯燥的講解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那么如果視頻錄制的是以真實路橋企業的施工現場中的建材為對象進行講解的課程,就能夠讓學生體會到,教學內容是與自身相關的,是對以后工作有用的。這種教學內容不但能激發學生的興趣還能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迅速提高自身的職業能力和路橋英語水平。
首先,按照視頻課程體系設置及內容分配對每個模塊每個項目逐一進行教學設計。這包括確立并分析每節視頻課程的教學目標、教學方法、重點和難點;搜集與課程相關的視頻、圖片、動畫等相關資料;制作РРТ;研討書寫逐字稿等等。其次,錄制視頻。一節視頻課程的時間不宜超過25分鐘,可以是以РРТ形式出現的課程也可以是教師出鏡形式,還可以是以實際工作場所為背景拍攝的課程。以一節20分鐘的課程為例,導入占據1-2分鐘,可以以視頻、音頻等形式導入,也可以以提問形式導入;主要項目模塊講解占據15分鐘,要求圖文并茂、動靜結合的講解教學要點;總結復習2-3分鐘;提出需要課后思考解決的問題1分鐘。最后,視頻課程的運作。視頻課程制作完成之后,由授課教師發給學生,學生首先在課前自主學習。視頻課程可以通過以下幾種方式發放給學生:(1)教師建立的班級微信群。優點是便于學生隨時學習,學生可以隨時向教師提問;缺點是學習與提問無法做到分區處理,查找信息麻煩。(2)網絡學習平臺。優點是彌補了微信群的不足,同時發布的視頻不會因人為的操作而丟失;缺點是即時性一般,而且平臺的操作設計是以電腦為主的,使用手機操作有一定的難度。
路橋行業英語主要采用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測評模式,與傳統的測試學生英語能力有所區別的是該課程的測評主要測試學生是否學會運用英語解決未來職業需要的能力。因此測評的方式應該是動態的、以職業為主的口語測試占據測評分數的大部分比例。
信息化的發展將高職英語教學引入了一個新的時代,以視頻資源為主的路橋英語課程不但完善了高職公共英語課程建設,同時也為今后建設МООС課程提供了一定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