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姝含
早在將英語列入教學計劃時,英語文學就成為英語語言學習的一部分。但是在學術界仍有不少學者認為應將英語文學的學習與英語語言的學習分割開來,這種觀點主要通過三個方面表現出來:首先不少學者認為英語文學對于學生掌握英語學習沒有作用,英語的學習依靠學生長久的積累單詞,以及訓練聽說能力;其次,還有學者認為目前在國內,英語仍舊是作為一門外語來讓學生學習,教師教授英語的目的只是讓學生學會這門語言的語法,以及日常口語的使用,但是在英語文學中存在極為復雜的語法結構,在學生學習的時候會增加許多不必要的負擔,因此英語文學的學習對于學生來說用處不大;最后,學生就業時需要的是如何使用英語,主要體現在聽說讀寫,而不是將英語的某些文化也表達出來。
在當今英語日益普及全球的情況下,僅僅依靠掌握英語單詞及基本語法是不能夠將英語這門語言融會貫通的。英語文學的學習不僅對于學生掌握英語語言功底具有促進作用,對于學生的綜合素質具有更高的提升作用,因此在學習英語語言時不能將英語文學摒棄在外,反而更要注重英語文學的學習,進而提高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語言使用的最高層次既是文學語言,在傳統的語言教學方式中主要側重對學生單詞、語法的掌握上,學生對于英語的學習也只是停留在死記硬背之上,這種情況無疑增加了學生對英語學習的厭煩情緒,甚至產生逃避的心理,因此要改變英語教學模式,將英語文學融入到學習中來,教授學生體會不同的語言結構以及語言知識,在學生學習的同時提高語言技巧。
首先英語教學語言要具有多樣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也是智慧的啟迪者。比如在講第二冊第一單元 Passage B “Students,You Represent Our Best Hope”時,由于這是一篇學生不常接觸的演講詞,教師可以先給學生播放Martin Luther King 的那篇著名的演講《I Have A Dream》,讓學生從這一慷慨激昂的演講中感受到英語語言的氣勢美與震撼力,這樣學生才能體會到語言的藝術性,從而促進學生的理解。最后語文教學語言要具有生活化。教師在講課過程中要考慮到學生的接受能力,對于一些繁、偏、難的詞句要避開,并結合以生活中常見的知識進行講解,從學生的生活現狀和生活背景出發,找出與課堂相關的知識點,將生活中出現的新聞要點引入到課堂中來,有助于學生語法的積累。
作家紐曼將文學作品定義為:具有持久的趣味性以及完美表現力的書籍,并且可以通過形象來啟迪智慧。而作為學生學習的英語文學作品首選就是世界名著,教師在幫助學生選材時要充分考慮到中美文化的差異性,我們國家具有五千多年的文化底蘊,更側重于傳統,而英美文化則是更側重奔放,教師要選擇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讓學生學習;另一方面,對于初學者來說,要選擇具有哲學性較強、歷史背景較少的作品,英語文化歷史悠久,古英語和世紀英語在理解方面比較吃力,因此要選擇進現代的作品來分析學習。
所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學生在品讀文學作品時要注重鉆研英語語言的結構以及語句的組織模式,把文學作品當作學習英語最好的導師,這樣才能夠寫出完美的英語句子,才能更深刻的理解英語語言。另外,教師在講授英語文學時要結合課外資料,上課時設置必要的場景,以此來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讓學生更好的體會作者描寫的意境。學生知識的獲取是一個由量到質的提升過程,通過講解課本上的內容,鍛煉學生置身于作品的場景中去,并根據作品中的內容提出質疑及富有創新性的問題,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動力。
學生學習英語語言的過程是一個思維能力不斷得到鍛煉和提升的過程。例如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適當的開展一些具有文學色彩題目的話題,引導學生用英語討論。比如設置話題《sense of security》,通過讓學生自己搜集資料,將學生分組展開討論,此過程中需要學生根據搜集的資料并表述自己的觀點,不僅讓學生了解到不同國家的文化差異,更是鍛煉了學生口語表達能力,提升了語言功底。
綜上所述,英語語言教學不能僅僅局限于課本的簡單講解,而是注重教學藝術性的提升。英語也是一門具有極其深厚的文化底蘊的學科,只有深刻的分析課文中的英語文學,才能進一步的提升學生的語言素養,引導學生以獨特的視角學習英美文化,并幫助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使學生體會到探索知識的樂趣,才能更好地發揮學生學習語言的主體作用,才能使學生的文化素養得到充分地發展,從而更好的掌握英語這門語言。
[1]鮑旦旦.研究性學習框架下的英語文學原著閱讀[J].鎮江高專學報,2010(02).
[2]宗端華.如何提高閱讀與欣賞英文文學原著的能力[J].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04).
[3]崔月信.英語文學原著在高職英語教學中的合理應用[J].學園,2013(17).
[4]鮑旦旦.閱讀英語文學原著經典 構建微型生態學習環境[J].蘭州石化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