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西雷/安徽省蚌埠市固鎮縣環境監察大隊
社會的發展的確直接提升了民眾的生活質量,但是在經濟催生的社會發展過程中,以犧牲環境資源,以破壞生態平衡為代價的經濟體,對民眾生活質量的影響要遠遠高于其所帶來的提升。
生態環境的平衡是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重要因素,人與自然均構成社會共同體的過程中,其在社會發展過程中所各自發揮的作用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方向,自然環境是確保人類能夠可持續發展的源動力,人是保障環境資源平衡的行為主體,二者是相輔相成的關系。
有效做好環境資源的保護工作,雖然或許在表面上看起來并不像其它社會工作一樣能夠形成立竿見影的成績,甚至有些環境資源保護工作需要歷經幾十年、幾代人才能夠顯現出其結果,但是如果對環境資源形成規模性破壞,其所產生的危害則是極為直觀的。因此政府相關職能部門,特別是環境保護部門,作為環境資源的保護主體,必須秉承嚴謹務實的態度來強化環境資源保護的相關工作,為子孫后代留下青山綠水的同時,也為區域性生態環境的平衡鞠躬盡瘁。
雖然環境保護其意義重大,但是筆者在日常工作中發現,極少數地區仍然極為信奉“靠山吃山”的所謂信條,私采濫伐、肆意排污等破壞環境資源平衡的行為仍然比較突出。
其一,“以環境換經濟”的思想仍然存在。作為區域性行政范圍內的主要領導,強調其業績,以業績換取政績的思想在一些地方比較普遍,尤其是在經濟欠發達地區,甚至有些黨政主要領導在上任之初就制定了一系列的所謂經濟發展大計,而這些能夠在較短時間內產生得到經濟效益、獲取社會效應的措施中,有很多一部分是以犧牲環境資源為代價的。黨中央、國務院對于祁連山地區破壞資源行為的一系列問責就是典型的案例。這種行為的出現,固然能夠在短期內讓區域性經濟環境得到快速擢升,但是由于環境資源愈發惡劣,最終只能是在曇花一現謝幕之后,需要投入大量資源來彌河環境資源破壞所產生的惡劣影響,而對于一些不可逆的環境資源傷害所產生負面影響,根本是用金錢所不能衡量的。二者橫向對比來看,這種行為是絕對不可取的。
其二,“環境保護是經濟發展絆腳石”的思想在部分地區仍然盛行。有效加強環境保護,還青山綠水給民眾,是環保工作的核心與重點,在這個過程中對于一些高耗能產業的確形成高壓管控態勢,這樣就讓一部分企業對于環境保護工作的執行、環境保護措施的落實產生思想上的抵觸,將環境保護工作視為發展經濟絆腳石的思想,以及由此衍生出來的一系列社會矛盾問題的確并非個案。
發展地方經濟絕不能以犧牲環境資源為代價,有效開展環境保護工作不僅是國策,更是民聲,但是提升與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也是需要高度重視的民生問題,在二者中選取一個平衡點其實并非難事。
一是,強調以發展循環經濟為核心,合理利用環境資源。在自然環境資源中,除了有些屬于不可逆的資源必須加以重點保護之外,還有許多屬于可以循環發展的資源,以這些資源為優勢,強調產業鏈的發展,突出上下游資源之間的整合,提升環境資源的有效利用率,不僅能夠化解掉環境資源保護與地方經濟發展中的對立局面,而且還能夠將二者都引入到良心循環的狀態中。內蒙古塞罕壩地區的環境資源保護工作固然是歷經了數十年的發展,但是其目前以旅游資源和速生林為主的生態資源優勢能夠保持的發展勢頭足以確保其具備上百年的優勢。而且尤為需要強調的是旅游資源的利用過程中,對于生態環境資源的反哺作用也是持續的。塞罕壩的經驗以及塞罕壩的精神的確值得各地環保部門和政府相關職能部門深度學習與借鑒。
二是,強調以發展規模經濟為主體,提升經濟實體環保能力。高耗能經濟實體對環境資源所產生的危害毋庸置疑,在執行去產能化的過程中,環保部門牽頭對相關企業進行資源重組,集中優質資源在完善環保措施之后強調環保能力的提升,就能夠在保障地方經濟得到優化的同時,也強調區域性環境資源的保護。尤為關鍵的是,這種資源整合的過程中,進一步為企業發展提供了戰略性投資轉型、擴展的思路,加強了環保部門與企業之間的契合程度,全面改善了政府職能部門與企業之間的協同發展關系。
綜上所述,地方經濟發展不能以犧牲環境資源為代價,環境資源的量化性管理也不會成為影響地方經濟發展的阻力,二者的平衡需要政府在不斷轉型的過程中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探尋出最適合自己的道路,這樣才能夠在全面提升政府公信力的作用下,強化民眾環境保護的意識,從思想意識形態上將環境保護工作重視起來。客觀環境如果具備的情況下,引入社會資源積極參與到環境保護工作中去也是環境資源保護的一種大膽嘗試,同時也是讓經濟實體與社會資源進一步優化的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