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媒體又稱公民媒體,其概念源于美國學者丹·吉爾默的專著《自媒體(WE THE MEDIA)》中的副標題“草根新聞,源于大眾,為了大眾”。美國新聞學會的媒體中心于2003年7月出版了由謝因·波曼與克里斯威利斯兩人聯合提出的《WE MEDIA》研究報告,對于“WE MEDIA”下了一個十分嚴謹的定義:“WE MEDIA是一個普通市民經過數字科技與全球知識體系相聯,提供并分享他們真實看法、自身新聞的途徑。”在報告中認為,WE MEDIA改變了長期以來的新聞傳播模式,也改變了普通公眾與新聞傳播的關系。隨著科技的進步,以往媒體由上而下由傳播者向受眾提供信息傳輸的方式,已經隨著自媒體的興起和廣泛應用而轉向新聞傳播者與受眾角色轉變的“點對點”(PEER TO PEER)模式進行傳播,稱之為“互播”(INTERCAST)。這說明,自媒體的最大特點,或說其最主要的魅力在于基于普通大眾的信息自主提供與分享。
我們如今所談及的自媒體,其實是相對于傳統媒體而言的,即以一種突破傳統媒體的單向傳播形式,通過以微博、微信、QQ,以及新興的播客和網絡直播平臺等文化信息傳播平臺為手段,對大眾提供個性化、交互式服務的媒介(媒體),它的最鮮明特點是任何個體都可以無門檻的提供或分享信息,表達自身觀點或訴求。所以在自媒體時代,人們可以通過博客、播客、微信、微博等自媒體平臺發布所見所聞,并參與事件探討。
和任何新生事物一樣,自媒體也是一把雙刃劍,其出現給信息時代的文化傳播帶來的影響是雙重的、深刻的。從思考對培育文化自信的影響方面,本文主要關注于其積極作用的討論。
互聯網的發展和普及促進了自媒體的發展,自媒體因為操作簡單,程序簡易,方便個人或者媒體機構發布言論。自媒體時代,無論信息的傳播者還是受眾,都是完全狀態下的自由的個體。理論上說,只要嚴格遵守相應的法律、法規,任何人或法人都能以無門檻方式進行信息的發布、接收或傳播,而無須再借助更復雜的媒體手段,這使得每個身處網絡中的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的意愿最大程度融入信息網絡的傳播和構建中。個體性的行為、個體性的思想發散、個體性的愛好和興趣、個體性的問題分析和解決,都以“個人大腦”的形式發起和進行的,任何媒體技術或手段既無法控制,更無法改變。
因此,自媒體大大豐富了人們的話語權,從根本上改變了人們發表言論的方式,并由此出現了一種草根群體,如草根播客、草根微博等,繼而形成了一種不同于精英文化、專業文化的草根文化。人們通過自媒體生產具有草根色彩的言論、節目等內容,以此為自己或者為某個集體發聲,構建屬于自己或者集體的話語權。
信息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得自媒體形式也在日新月異的發生變化。傳統的單向平面媒體,如報紙、電視、雜志等,無論在信息量的承載上,還是在傳播的形式上,都已無法和以全新信息技術為特征的新媒體相競爭。自媒體不僅包括QQ、微博、微信等為大家廣泛應用的新媒體平臺,還包括播客等更新興的媒體平臺形式。這些媒體形式最初都是以商業娛樂平臺形式出現,但一經傳播,便深入到網民的生活各個領域,成為青年人的新寵。其形式日異多樣化,不僅包含文字信息,更能以圖像、視頻、音頻等形式進行傳播。其內容也遠遠不再局限于以商業娛樂和生活信息交流為主,而是隨著使用范圍的廣泛擴展到了政治、經濟、文化、體育等多個領域,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與人們的現實生活各領域相照應。以直播平臺為例,最初直播平臺僅局限于純商業性的娛樂公司平臺,但已擴展到了體育賽事轉播、經濟運行、政府信息發布、教育直播等多個領域,受眾也從原來的純娛樂目的發展到各種功能。同時,傳播地點也不在局限于傳播主體所在地區,而是全網絡覆蓋,完全突破了地域和國別空間的限制,達到了“凡有井水處,即能歌柳詞”的廣泛傳播效果。
自媒體沒有傳統媒體的諸多限制,每個人在時間、空間上都是自由的,用戶通過各種形式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有甄別性地選擇大量的文化信息來源,并對文化信息進行帶有強烈主觀色彩的評價、刪改而后再傳播的自由,在自媒體的文化內容多層級傳播中,每一個個體同時扮演著傳者和受者的角色。這種交互性的特征使信息發布者與接收者之間的互動更加方便快捷,閱讀信息的人能夠迅速把自己的觀點反饋給發布者,或者直接表達自己的觀點,對信息進行評價或者補充。這種“短、平、快”的傳播優勢迅速突破了傳統的線性傳播模式,形成網絡化立體傳播空間,成為公眾表達情感、發表意見和提出訴求的重要途徑之一。信息在自媒體傳播過程中能夠無障礙通行,并產生交互性的“漣漪效應”,傳播效應以幾何級數倍增,加速了社會輿論的形成和擴散,社會影響力與日俱增,這對于文化的廣泛傳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文化自信是我國社會主義新時代的嶄新課題,是中國得以繼續快速發展,實現偉大民族復興的精神支柱。在剛剛結束不久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在這一新的歷史時代,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這樣才能激發全民族的文化創新創造活力,來更好的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所以,文化自信是社會主義新時代的先進社會主義文化的核心表達形式。
“文化自信”的提出,首先是習近平同志在2014年2月24日的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中提出要“增強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之后的兩年間,習近平又對這一觀點有過多次論述。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的講話上,習近平對文化自信特別加以闡釋,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其語境更為莊嚴,觀點更為鮮明,態度更為堅決,傳遞出這既是文化理念又是指導思想。文化自信于是成為繼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之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第四個自信”。可以說,文化自信的提出,正是在中國國力日盛、國際地位不斷提高的基礎上提出的,同時也是今后中國發展過程中國家軟實力提升的應有之義。
為何要提出文化自信?文化是一個國家的軟實力體現,同時也是一個民族的精神支撐。說到底,文化自信是中國道路的文化根基。從百多年前中國的積貧積弱,到今天的國力昌盛,這個過程是千千萬萬中國人共同努力的結果。沒有強大而有凝聚力的先進文化,沒有文化對人民內心的點滴潤澤,我們是不可能在國家生死危亡的關頭團結一心戰勝諸多敵人,克服無數好艱難險阻,更不可能在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發展過程中,用不斷的探索和創新總結經驗教訓,走出一條科學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黨的十九大提出社會主義新時代的歷史論斷后,文化自信更成為支撐我們國家、民族乃至每一個中國人,為這個新時代的到來,為強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中國而不斷奮斗的精神力量。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文化自信就是要更好的向世界展現中國話語、中國聲音。隨著國力的增強,我們正越來越走向世界舞臺的中央,只有用更科學合理現代的傳播方式說出響亮有力的中國聲音,才能更好的傳播好中國文化,為人類社會的發展、為解決人類社會的各種問題和困難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無論是當前的全球化經濟一體化時代,還是未來的太空科技時代,信息技術都已成為決定國家興衰和世界命運的重要技術力量,特別是當前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技術潮流正迅速和各個領域相結合,形成一種新的發展方式。量子技術的發展使得計算機領域將面臨新的革命性變革,這種變革帶來的不僅是工業和經濟的巨大變化,更會帶來社會文化領域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們將再次打破時空的限制,形成在全球范圍的新一輪的文化交流與融合,而自媒體必將在這種交流與融合中起到至關重要的橋梁作用。
基于此,本文力圖通過對自媒體運用的分析,使之能夠更好的服務于對廣大人民群眾文化自信的培育,能夠服務于大眾更好的涵養先進文化,能夠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發展和傳播提供助力。
文化認同是文化自信的基礎和源泉,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體現的是對于中華民族長期歷史中形成的文化觀念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是凝聚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精神紐帶,在此基礎上,人們通過對文化價值的肯定和踐行,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的發展,形成中化民族今天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不是空穴來風,它來自于我國幾千年的悠久傳統文化,更來自于今天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文化觀念和中國實際相結合所生發出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內容。國家越強盛,人們的文化自信越充足。而人們對于文化自信的認識是來自于每天的文化生活中的,這就凸顯出自媒體這一新興媒體手段對弘揚文化自信的重要作用了。
自媒體內容生產方式比傳統媒體更加豐富多樣,它擁有更加細微的傳播方式,其傳播發端直接來自于每一個公民個體,人人都是信息的傳播者和接收者。人們通過自媒體生產新聞,一個生活細節的記錄就可能形成為社會輿論關注的焦點。所以在文化傳播過程中,特別是對于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在普通百姓中的傳播,運用自媒體能夠最大程度的細化社會主義文化細胞,強化傳播效果,通過微制作、小設計,生產多元化、便捷化和隨意性的文化內容吸引大眾,形成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傳播效果。
另外,自媒體的文化內容生產過程相對傳統媒體而言更加簡易,僅需要一臺筆記本、一部手機或是一個麥克風就能夠進行文化內容的生產,配合互聯網就能實現網絡直播,整個過程極為簡單便捷。不同于傳統媒體的單向輸出,普通大眾能通過自媒體“自由”發布文化內容,并通過口碑傳播由最初的小眾群體逐步擴大受眾規模,在文化內容傳播過程中用戶規模不斷擴大,因之文化內容的社會輿論影響力也不斷增強。這就形成了一種“漣漪效應”,通過再傳播把初端文化內容向更加廣泛的范圍進行傳遞,形成文化氛圍。具有特色的文化正是在這一過程中得到了更多的接受,這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形成優勢,這樣就大大增加了人民大眾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認同和接受。
如上所述,正因為自媒體在文化傳播過程中從微端發起又達到新的更廣泛的微端,這樣,生產過程實際上是將某個人或者某個集體的文化思想觀念傳播給相對應的小眾群體,接受的一方認同感較強,就更容易接受和再加工,使自身對這一文化內容進行更深度的理解和發散。特別是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吸收和涵養更是如此。比如,人們通過微信公眾號接受的文化內容往往更容易得到承認和理解,并通過朋友圈等形式進行更廣泛的傳播。所以在現實中我們會發現,通過公眾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文化內容分享,往往更容易得到普通大眾的接受和傳播點贊。另一個今后有較大發展潛力的文化傳播平臺是播客平臺,它基于同齡人的點對點傳播途徑,會產生出更強的認同效應,在此基礎上形成微端意見領袖,對其他受眾對文化內容的接收產生引導作用。受眾在接受先進文化的同時會在自我理解的基礎上自覺的進行二次加工,使文化內容更加豐富,文化形式更加多彩,傳播效果更加顯著,大大增強文化自信的滲透力。
另外,自媒體內容生產較為個性化,使得自媒體生產的過程也具有多元特色。比如許多播客平臺除了廣播節目外,提供的內容產品還有周邊產品、書籍類產品等。豐富多元的產品在滿足受眾需要的同時,也為自媒體內容生產文化內容創造了機會,受眾在閱讀或者分享內容產品的同時,容易與文化內容生產者形成文化共鳴,達到更好的文化傳遞效果。這是文化自信在人民大眾中得到延伸和發展的重要載體。
自媒體的強大的交互性文化傳播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文化傳者和受者的界限,受眾本位的文化內容生產逐漸成為自媒體時代的文化傳播主流。比如,在文化信息發布和傳播上,普通民眾不再只是文化內容的被動接收者,他們可以主動利用手機、相機等電子產品錄制相應的文化內容視頻、音頻,再通過互聯網絡傳播到微信、播客、微博等自媒體平臺上,成為自身所喜愛的文化內容的發布者。這種雙向文化流動更有利于自媒體深入了解受眾的文化需求,進而為其文化話語權構建提供有利條件。在自媒體的用戶內容生成模式下,文化內容生產者適應受眾需求,不斷拓展文化內容傳播的路徑,豐富文化內容生產方式,以此擴大其傳播的文化在用戶中的影響,有利于構建大眾文化話語權。
這里所說的文化受眾本位,指以受眾為中心的文化內容生產模式,在傳播過程中為實現有效傳播,需要使受眾由了解傳播者所發布的文化內容到從內心自覺信服這些文化內容,最后到自愿接受和傳播更加豐富的文化內容形式。在受眾本位內容生產理念下,每個人都能夠自由發表言論,通過自己的言論影響他人。人們通過播客、微信等自媒體平臺,隨時隨地發布文化內容并通過互聯網傳遞給其他人。在這種理念下,使得自媒體平臺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生產和傳播中具有獨特性,更有利于幫助人民群眾文化自信的覺醒并掌握話語權。
特別是在對待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方面,自媒體生產者想要獲得文化話語權,就必須堅持受眾本位理念,利用自媒體特點生產內容豐富的傳統文化形式,為人民大眾提供精品化的文化服務和具有草根特色的文化傳播,形成對我國傳統優秀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2]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7-2.
[3]唐緒軍.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
[4]張彬.對“自媒體”的概念界定及思考[J].今傳媒,2008(8).
[5]安芳華,李朝軍.自媒體時代的輿論引導教程[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5.
[6]高維峰.融合企業文化、推動高職校園文化創新發展研究[J].黃河水利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