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民族學院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網絡文學也得到了發展,許多由網絡文學改編的影視作品受到了廣大消費者的熱烈追捧,作為網絡樣式之一的盜墓文學也未免俗,除了以紙質書、電子書形式出現,部分盜墓文學作品也在文學作品改編影視作品的浪潮下成為了影視改編的寵兒。《盜墓筆記》、《鬼吹燈之尋龍訣》、《鬼吹燈之精絕古城》、《老九門》、《盜墓筆記之怒海千沙》等許多暢銷的文學作品大多被改編為了影視作品。針對這一盜墓文學改編影視作品“泛濫成災”的現象,本文將從消費者對于盜墓文學改編影視作品和盜墓文學小說的不同態度著手,找出引起差異的原因,并嘗試提出一點建議。
2015年6月,《盜墓筆記》改編為網絡季播劇引起巨大人們的反響,這一先例掀起了盜墓文學改編為影視作品的浪潮,2015年12月,《鬼吹燈之尋龍訣》改編為電影,2016年12月,《鬼吹燈之精絕古城》改編為電影,2016年7月,《老九門》改編的電視劇播放,2017年7月,《鬼吹燈之黃皮子墳》改編為網絡劇,還有《盜墓筆記之怒海千沙》、《盜墓筆記之云頂天宮》、《盜墓筆記之秦嶺神樹》、《摸金校尉之九幽將軍》等由盜墓文學改編的影視作品等待拍攝和上映。
在盜墓文學改編的影視作品越來越受到大眾喜愛的情況下,為了進一步準確了解大眾對于盜墓文學改編影視作品的態度,筆者在瀘定縣城初中、高中和四川民族學院,共發200份調查問卷,收回200份,有效問卷191份,筆者從其中隨機抽取180份作為最終數據分析原材料,包括初中、高中、大學各60份,每階段男、女生各30份(后文分析數據均來自于此)。
根據問卷調查顯示,隨機抽查的180人中,在盜墓小說與盜墓文學改編的影視作品之間,有約33%的人更傾向于閱讀盜墓小說,有約67%的人更傾向于觀看盜墓文學改編的影視作品。由此可以看出問題:為什么大眾會更傾向于觀看盜墓文學改編的影視作品?
問題產生的原因通常是多方面的,根據上述情況,筆者主要從大眾文化的影響、“文化中間人”的介入、消費者對大眾文化的依賴加深、文學生產與文學消費互相作用這四方面入手,以期從原因分析中找出適當的建議為文學作品和影視作品的發展提供一些幫助。
大眾文化是在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由于大規模的都市化的形成和大量城市大眾的涌現,隨著大眾傳播媒介的出現應運而生的一種帶有文化產業性質的文化。
大眾文化在消費市場變得更加開放自由的情況下,迎合人們的消費趣味,主要以現代都市的市民大眾為消費對象,通過當代的影視網絡新媒體、書籍雜志等大眾傳播媒介為載體,不追求有深度的、只遵循市場規則的、易復制的文化產品,因此被人們廣泛接受。
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大眾文化進入中國文化市場,直到今天,在大眾文化的大潮影響下,各類文化產品滲透進了整個社會,如電視劇、被人傳唱的歌曲、二次元動漫等。盜墓文學作為大眾文化下的一種文化產品,隨著影視網絡新媒體技術的發展,結合社會通俗、流行的電視劇的形式以及大眾文化媚悅大眾、程式化等特點,其改編的影視作品借助大眾傳播媒介這個載體,迅速成為人們文化消費的“新寵兒”。
盜墓小說作為通俗、流行的大眾文化產品之一,與盜墓文學改編的影視作品相比較而言,都是隨著大眾傳播媒介的改編而被生產出來的文化產品,只是隨著大眾文化的發展,人們的觀念受大眾文化的影響也在發生著改變,所以才有了人們更喜歡盜墓文學改編的影視作品這一情況。
“文化中間人”這個詞來自于法國哲學家布爾迪厄,美國的赫斯蒙德夫將其定義為“斡旋于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他們是一個與其他文化群體區分明顯的群體,居于文化活動流通傳播的中間環節。在我國,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以后,由于市場經濟體系的形成,審美文化的生產和消費進入市場,大眾文化的興起為市場培育了新的文化人,即“文化中間人”。
從2006盜墓小說興起至今,十幾年間閱讀者一直只增不減,眾多的盜墓小說如雨后春筍般涌向文化市場,之所以會有這樣的現象出現,原因之一就是有著“文化中間人”的引導,他們看到了盜墓文學市場潛在的巨大利益,但近幾年,在快節奏的生活中,人們不再滿足于只停留在文字閱讀上,他們渴望能有更便捷、更簡單、更刺激、更新穎的文化消費途徑,電子書的閱讀量以及紙質書籍的銷售量的下降會直觀的將這一情況反饋給“文化中間人”,為了不使自身利益受損,他們會在第一時間根據消費者的變化做出改變,制造出新的文化產品,由此,比盜墓小說更直觀、更便捷,并且聲色并茂的盜墓文學改編的影視作品就出現在了人們的視野內,而盜墓文學改編的影視作品作為新近興起的文化產品,迎合人們的當前需要,顯然更受人們喜愛。
馬克思曾指出:“生產中介著消費,它創造出消費的材料,沒有生產,消費就沒有對象。”作為文化生產產品之一出現的大眾文化,憑借其簡單易懂、不費頭腦的文化產品,讓人們對大眾文化的接受程度逐漸提高,成為了大眾文化的主要消費者。
據上述情況,可以得知大眾文化與消費者之間存在著一種互相影響的關系。從一開始普通民眾受大眾文化易于接受、通俗、流行等特點吸引,并且逐漸被大眾文化這些特點引導,到后來人們開始主動關注各類不用思考、易于接受的文化產品,為了迎合普通民眾對這類文化產品的需要,“文化中間人”便會在其中斡旋,以便生產出為普通民眾所喜愛的文化產品。
盜墓小說作為大眾文化下的文化產品之一,就是伴隨著人們對大眾文化產品的需要產生的,但隨著大眾傳播媒介的影響以及人們受大眾文化影響的加深,他們開始要求的是更加易于接受的、簡單的、通俗的文化產品,由此,盜墓文學改編的影視作品進入了人們的視野,這樣一個更加直觀的,能直接感受,不用消費者自己思考的文化產品的出現,顯然更加受被大眾文化影響很深的人們的喜愛。
在大眾傳播媒介飛速發展的沖擊下,文學生產和文學消費之間形成了一種辯證的關系,正如馬克思指出的那樣:“生產直接是消費,消費直接是生產,每一方直接是它的對方。” 文學生產與文學消費是互相作用的。
自2015年起,《盜墓筆記》、《鬼吹燈》這兩部最為消費者熟悉的盜墓文學作品,先后被改編為了多部影視作品,這使得盜墓文學改編的影視作品進入了人們的視野,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關注,為盜墓文學改編的影視作品開拓了一個廣闊的消費市場。
同時,盜墓文學改編的影視作品從一開始的出現到后來的快速發展,跟消費者的喜愛也是分不開的,隨著相關影視作品的出現,消費者不再只是將目光放在盜墓小說的閱讀上面,轉而將目光投入到新興的影視改編作品上,這足以看出人們的消費觀念在跟隨著文學生產發生著轉變,而且已經出現了往盜墓文學改編影視作品方向傾斜的現象,這也是近幾年盜墓文學改編影視作品能越來越“活躍”的主要原因。
由此可見,人們之所以會在盜墓文學改編影視作品與盜墓小說之間更偏愛前者,一方面是因為文學生產為文學消費開辟了不一樣的消費對象和消費方式,拓寬了消費者的消費視界,讓他們找到了更直接更簡單快捷也更視覺化的消費方式,符合他們當前的需求;而另一方面,文學消費對于文學生產也存在著制約的作用,文學生產會根據文學消費的變化調整方式和規模,一大波盜墓文學改編的影視作品的襲來更助長了消費者的需要。
快節奏的生活中,大眾文化得到了飛速發展,雖然流水線一般的文化產品更受人們的喜愛,但不能放任這樣的情形繼續發展下去,這只會導致人們的思想也同流水線的產品生產線一般,不在意自己看過什么,感受過什么,只一味的關注自我,一味的渴求更多的文化產品為自己帶來放松愉悅的感受而毫無收獲,為了能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上述情況,具體可以通過從外部、內部兩方面提高 “文化中間人”、文化生產者、文化消費者的思想文化素養來解決問題。如何提升這三者的思想文化素養,具體如下:
第一,“文化中間人”做好斡旋者角色。作為以經濟效益為核心的“文化中間人”,不能單單只看到利益,還應做好文化生產者和文化消費者的斡旋人,利益固然重要,但傳播好文化卻是一個更加重要的事情。
所以,為了能更好發揮“文化中間人”的作用,從外部來看,各類文化監管部門可以制定相關規則、開辦培訓課堂、撰寫學習手冊來引導和提高“文化中間人”的思想文化素養。從“文化中間人”自身來看,可以主動了解真正具有內涵、能陶冶人的文學作品,積極參與到相關部門開設的學習課堂,認真學習相關準則和手冊,而不是一味專注在對于利益的追求上。
第二,文化生產者在文學生產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所以除了文學藝術的商品屬性,文化生產者還應看到它的意識形態屬性、認識和審美等精神屬性。
從外部因素看,提高文化生產者的思想素養,需要相關部門的配合,設置培訓課程、為文化生產者提供相關文學理論書籍提高其思想文化素養,另外,也可通過對其生產出的文化產品進行建議來提高其思想文化修養。
從文化生產者自身來看,要做到不能一味為了利益而生產迎合大眾的文學產品,因多加閱讀陶冶世界觀、價值觀的文學作品,多接觸正面向上的文化產品,以此來提高自己的思想文化素養。
第三,文化消費者培養獨立、理性消費觀。從外部來講,可以通過文化總局對各類文化傳播內容進行調控把握,篩選出對于文化消費者有益的文學作品進行傳播,另外,也可發揮媒體的作用,對好的、正面的思想文化進行宣講,向文化消費者傳達理性、客觀的文化接受態度。
從文化消費者自身而言,文化消費者不能只跟從自己的喜好而只關注某一個文化產品,應該拓展自己的視野,閱讀一些有趣的文學理論書籍增強自己的理論知識,搜尋更多有意義、有內涵的文化產品,由此提高自己的思想文化素養。
如前所述,伴隨著對于盜墓文學改編影視作品現狀的分析,發現了消費者對于盜墓文學改編的影視作品的喜愛度要高于盜墓小說的問題,通過從大眾文化、“文化中間人”、消費者與大眾文化的關系、文學生產與文學消費關系幾個方面進行分析,發現了產生這一問題的原因,并結合這些原因提出了一點不太成熟的建議。根據文章整體思路以及策略,可以看出大眾文化在目前中國市場的地位,以及我們對于這一情況應該持有一種怎樣的態度,另外,對于文學接受論的相關理論,也應該有所掌握,這樣才能更好地把握與大眾文化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