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州工程學院外國語學院
我國傳統節日的習俗豐富多彩,其中的文化內涵更是博大精深,僅是唐詩宋詞中有關于傳統節日的作品就已數不勝數。目前,對傳統節日英譯的討論逐漸受到人們的關注。中國傳統節日也已得到國外學者的認可,并有了相對規范的英譯模式,但是針對古詩詞中傳統節日的英譯卻還有所欠缺。本文主要探討分析唐詩宋詞中傳統節日的不同英譯版本,實現將唐詩宋詞中的傳統節日予以更深刻的解讀,使我國的文化內涵得到有效傳播。
博弈論又稱對策論,主要研究個體與個體之間相互合作與沖突的策略理論。生活中每個人如同棋手一般,所做的行為都如同在棋盤上落棋子。博弈論主要研討棋手在出棋時的邏輯化、理性化的部分,并將其系統的整理為一門科學。換言之,博弈論就是對個體在錯綜復雜、相互影響的環境中總結出的最合理策略。較為完整的博弈包括:參與人、信息、策略、受益等,其中的受益泛指參與者在博弈過程中作出決定后的所失與所得,受益是所有參與者最為關心的東西,同時也是參與者行為和策略的函數。事實上博弈論早已在政治學、社會學、經濟學領域得到廣泛應用,在研究翻譯中也引起了不少學者對其的關注度。而翻譯是指跨越語言文化的交際。翻譯者在翻譯過程需進行各類選擇與協商,不僅在源語文化、源于文本等方面進行協商,還要對自身的社會文化背景、知識結構等方面展開討論并根據翻譯結果作出抉擇,由此協商和抉擇的過程便是博弈的過程。
清明節開始源于二十四節氣之一,清明期間的習俗便是掃墓、踏青、祭祖等。歌頌清明的詩詞在古詩詞中較為繁多,其中最為有名的當屬唐代詩人杜牧創作的《清明》。清明節在古代屬于節日中的大節,傳統習俗應與家人進行團聚或者出外游玩觀賞或一同為故人掃墓上墳。詩人詞中想表達在清明節時的心情凄涼、孤身前行,此背景下又偏趕上紛紛細雨導致衣服都被浸濕,為詞中增添了幾分愁緒。清明作為詩名共有六個不同的英譯版本。蔡廷干將其翻譯為All Souls Day,此種翻譯是將清明節轉換成了天主教的獨有節日萬靈節,雖同樣是為死者悼念的節日,但是萬靈節的宗教色彩太過濃厚,而清明節更為深層的含義便是家人團聚、掃墓祭祖,兩者不存在相同性。若運用此種譯法將使西方讀者對我國文化理解出現偏差。戴乃迭、楊憲益將清明節翻譯為Tomb sweeping Day,既表達出了掃墓、還抒發了悼念亡者的另一層意思,符合現在國人對于清明節理解的實質意義,并與作詞者想表達的悲傷情緒相一致。許淵沖先生曾指出,清明并不是指一年四季的某一天氣,而是悼念故人的節日,只有實現選擇字面上的不對等,才能更貼切的傳達原文所表達的意思,The Mourning Day,如此翻譯才能超越源語。不難看出許淵沖是經過對生態環境更細致的考慮后,做出的最恰當翻譯。
在我國易經中把九定為陽數,二九相重,日月并陽所以稱其為重陽。人們每逢趕上此節日,都需進行飲菊花酒、插茱萸、登高等風俗習慣。唐代著名詩人王維創作的《九月九日山東兄弟》中,將身在異鄉生活中的孤獨凄然表現的淋漓盡致,每逢佳節對親友的思念倍加。詞中表達作者在重陽節進行風俗登高時,想到遠在家鄉的兄弟卻唯獨少了自己,思親感情真摯耐人尋味。許淵沖先生將詩名翻譯為Thinking of My Brothers on Mountain - Climbing Day,此譯文和原詩所想表達的情感保持了大范圍的一致,在重陽習俗方面進行了著重強調,將手持茱萸和登山翻譯為A dogwood spray carried on Mountain - Climbing Day,the ninth day of the ninth lu-nar month,was supposed to drive away evil spirits,詩中表達的所思所想充分體現在兄弟登高這件事情上,所以在翻譯的過程中,理應將重陽節翻譯成登山節,同時加入戴插茱萸可以辟邪免災的解釋。在詩人李清照的《醉花陰》中,曾經描述過在重陽節把酒賞菊的場景,將凄涼寂寥的氛圍展現的淋漓盡致,充分表達出詩人對于丈夫的思念和自身寂寞孤獨的心情。詞中提到了“佳節又重陽”,許淵沖先生將其翻譯為“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 comes again”,并同時作出注解“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 was the 9thday of the 9thlunar month,Mountain - climbing Day,according to Chinese custom。”此處翻譯將登山這一習俗弱化,對于“雙九”的團圓進行了強調,表達出歡聚之意,著重翻譯了詞人期盼與丈夫團聚的心情,盼望與君一同賞菊共飲菊花酒。除此之外,還對重陽的“時間”進行強調。農歷的九月九顯然已到秋季,白晝逐漸縮短,但詞中卻提到了“永晝”,表達出詞人心中覺得時間過的很慢,心中凄涼的凄涼更是無人訴說。
兩種關于重陽節的英譯都將詩詞中的意境充分發揮出來,并對重陽節的文化意象進行重點突出,使詩詞中的文化內涵得以傳播。目前,我國已經將九九重陽節賦予了新的意義。自1989年起被規定為老人節。“雙九”已經作為人們希望老年人能夠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美好祝愿,而“重陽”則是寓意著重返新生。目前,“Double Ninth Festival”是對于我國重陽節最為固定的譯法,但是若想使國外讀者能夠更加深層的理解這種美好祝愿和傳統美德,進行英譯的時候可加上“Seniors 'Day”。
農歷的元月便是正月,在我國有著賞花燈的風俗習慣,故俗稱“燈節”。“元宵節”還有著踩高蹺、猜燈謎、吃元宵等風俗習慣。宋代詞人辛棄疾發表的作品《青玉案·元夕》上篇曾經提到元宵節場景,此節花燈耀眼、歌聲不斷在耳邊回蕩。而下篇主要針對人物進行撰寫,主人公在燈火的零落處發現一位精致女子,詞中語言精湛,構思巧妙。許淵沖先生將此詩詞翻譯為Tune: “Green Jade Cup ”/ Lantern Festival,譯文下方進行加注:The Lantern Festival was the 15thday of the first lunar month when Chinese people used to adorn trees with lanterns as if they were stars falling in showers to vie in brightness with the full moon。詞中首句曾提到“東風夜放花千樹”,主要形容在元宵節的夜間,花燈較為繁多,好似千萬顆古樹開花,尾句則描寫佳人在“燈火闌珊處”。詩詞中曾多次提到“燈”字,許淵沖先生翻譯時也對“燈節”進行了重點翻譯,在最后的注釋中則針對傳統節日的習俗和時間作出較為細致的翻譯。翻譯是人與人之間超越文化的交流,若想克服中間存在的差異障礙,翻譯者必須了解譯語和源語之間的文化體系,并合理應用到翻譯當中。根據詩詞中給出的不同環境,從而譯出更為貼切的譯文。
我國傳承了三千年文化與文明的結晶便是古詩詞,因為篇幅有限,僅選取了其中一小部分進行研究,對不同譯者在同一詩詞的譯文和同一譯者在不同詩詞的譯文展開了分析,發現譯者在翻譯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譯者必須根據譯文不同的生態環境,進行對翻譯的選擇。若想將譯文做到貼切,譯者必須不斷加強自身對于古詩詞方面的文化素養,在翻譯古詩詞中及時譯出其理論,為研究提供新的視角以便于進一步的分析。綜上所述,本文對翻譯博弈視角下古詩詞的重要性提出了更為深刻的理解,以便于人們用新的眼光去看待古詩詞中節日文化的英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