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敏
(太原工業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8)
簡·奧斯汀開啟了文學創作中以女性為主導的大門。由先前男性主導的文風逐漸過渡轉變,進而為女性存在的意義進行申訴,呼吁大眾關注女性,真正地學會尊重女性。她的作品大多反映女性的生存與發展,對女性文學的興起起到了奠基作用。《理智與情感》發表于1811年,是奧斯汀出版的第一部小說,在這部作品中,她明確表達了對美好婚姻的追求就是達到理智與情感的融合,二者保持一種平衡。上世紀80年代,批判主義文學日益興起,特別是結構主義文學和女性主義文學相結合的女性主義敘事文學的誕生,對解讀女性文學提供了新途徑,也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圖,體味作品背后的深層含義。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推進,思想潮流也愈發轉向多元化,于是女性有了更多表達觀點和看法的權利,女性文化在多元文化中逐漸占據重要的地位。女性也由生活的配角變為主角。在文學作品創作的過程中,女性的感悟與筆下的觸覺要比男性更為細膩柔軟,觀察事物和描繪事物的語言也更加有自己的想法,女性文化觀念是站在廣大女性的角度去思考問題的,就格外具有女性思維特點。
女性對生命個體的感覺是具有母親般柔情和剛毅的,她們往往具有生命尊嚴之上的觀念。女性孕育生命,就使得女性光輝綻放,內心渴望美好幸福,女性主體也會比任何人都尊重和敬畏生命。當然女性本能地也會對生活進行不確定選擇,會對理智與情感的抉擇感到困惑不解。內心世界的天平,會在明知主觀理智是正確的情況下,對客觀情感猶豫不決。細膩的情感有時也會影響內心對外界事物的準確判斷,但也正因如此,才讓人感受到人文主義的關懷和社會的美好。人之所以是高等動物,除了會思考、行動靈便,更重要的是我們的內心有一絲良善,這份善意使我們與別的生物不一樣。
女性文化觀就是以獨特的女性視角,去理解思考文學作品,這種觀念沒有明確的是非對錯,是從人性的角度出發,賦予了種種感情因素,在善意的驅使下進行判斷賞析。或許這樣的文化觀缺乏一份冷酷的公正,卻更容易贏得大眾的好感,引起社會的集體共鳴。嚴苛的規則適用于法律,卻不適合放在文學領域,因為文學的迷人之處就在可以隨心,因為思想無人可控,在腦海中可以盡情思索自己的想法,創造自己的極樂世界抑或是伊甸園。
這本小說整體是很完整的,每個人物形象都是鮮活生動的。每個人物都很出彩,主角配角都有自己獨特的屬性,性格也是豐富多彩的。姐姐埃莉諾大氣沉穩,很有長姐風范,內心情感很多但屈從于現實,總的還是遵循了理智,理智大于情感是姐姐的標簽,我想這個人物也是奧斯汀的化身,作者期待理智與情感的平衡,于是賦予姐姐這種把控能力,在理智與情感的支配下,做出正確的選擇最終也收獲了自己的幸福。而妹妹瑪麗安娜則是情感的化身,堅信愛情的力量,甘愿為愛情犧牲奉獻,當心里有喜歡的人時,對即使英俊帥氣的布蘭登上校也不改初心,故事本該是美好的,可惜現實總是事與愿違,妹妹朝思暮想的愛人并非良人,只是一個不忠于感情也變化多端的騙子,這樣的打擊也讓瑪麗安娜看清了威洛比的嘴臉,曲折地找到了自己的歸屬。
作者在構思作品時添加了很多細節描寫,對于塑造人物和典型場景很有幫助。比如,在姐姐埃莉諾初到倫敦與愛德華再度相逢時,理智始終壓制著情感,她沒有過多地表現欣喜若狂,面對自己動心的愛人誠摯地表露愛意,她一直明智的思考從未受情感的干擾,她是聰慧的女子,在愛情的浪潮一遍遍地沖刷心房時,始終冷靜隱忍,她具有英國古典的含蓄美,在傾聽露西與愛德華的甜蜜過往時眼神中明明蘊藏著悲哀與哀傷,臉上還要保持鎮靜;與愛德華相遇心中縱使情緒滿溢,面上還是不動聲色,偽裝著如遇陌生人似的優雅。
理智與情感的題目就為主人公的故事埋下了伏筆。埃莉諾代表理智,妹妹瑪麗安娜就是愛情至上的情感追從者,瑪麗安娜遵從自己的心,熱情地追求著自己認為的偉大情感,即使飛蛾撲火也無怨無悔。但是這個女孩不單純是愛情的盲目者,她心中還是有一個標桿在衡量,當得知威洛比是一個對感情極其不負責任的人時,傷心過后就是不沉迷其中,選擇抽身。也正因為她敢愛敢恨的鮮明愛情觀,情感與理智在巧妙融合后,她也遇到了自己的真命天子,獲得了一個圓滿的結局。
《理智與情感》這部偉大的作品需要細細品味,從女性的文化觀著手才能更好地品讀其中的精粹。瑪麗安娜有句臺詞是這樣的:“我讀越多書越可能遇到真正的愛情。”與此在后文對應的就是布蘭登上校聽著美妙的歌聲踏進教室,迎面看到彈鋼琴的瑪麗安娜,陽光打在瑪麗的臉龐,地面被陽光暈染,輕舞的手指在鋼琴鍵上跳躍,朝氣蓬勃的愛情在那一刻播撒了種子。這大概是遇見愛情的模樣,你遇見她時,她光彩明媚,是美好的化身,給你帶去奇妙的感覺,喚起體內沉睡的萌動。
妹妹的明艷動人,在不懂事的年紀肆意妄為,這份灑脫是眾人所羨慕的。然而幾番閱讀下來,才能感覺到作者分明將喜歡傾灑在了瑪麗安娜的姐姐身上,她在喧囂的世界里沉默著,沒有照人的光芒、年輕的臉龐,只是在角落里支撐著家庭,隱忍著自己的哀傷,為妹妹們擋風擋雨,帶來希望。埃莉諾這樣善解人意的女子在年少輕狂階段并不常見,更多時候我們選擇做瑪麗安娜,寧愿少不更事也不愿承擔沉重的責任。但歲月長河靜靜流淌,我們會漸漸成長,走回理智的道路。
情感在人生某一階段終會屈從于理智,都說成長是一種不得已的妥協,我想說這不叫妥協,因為成長讓我們忽然間明白曾經的玩笑是多么不堪一擊,生活的磨難會將我們的棱角一點點磨平,而這個過程必定伴隨著疼痛。
21世紀的愛情遠不如父母年輕那會兒簡單純粹,年輕人的愛戀充滿新鮮刺激,這樣的愛情活力無限卻也存在許多不足。大家對愛情這樣縹緲的情感缺乏基本的判斷力,只愿享受甜蜜卻很難共苦難,對愛情也缺乏起碼的敬畏。年輕人的速食愛情觀更是令人震驚。如果用《理智與情感》來評析當下青年的感情,只能說情感遠大于理智,而所謂的情感也是輕浮的沒有思索的,據相關數據表明,早戀正趨向幼齡化,而戀愛人群對喜歡的定義也過于淺薄,對感情本身所要擔負的責任知之甚少。這種現狀是令人擔憂的,也需要引起社會的關注。未來屬于年輕人,我們國家的當代青年應從自身做起,學會自律,學會用理智來約束情感,用理智來提高自我控制能力。
《理智與情感》中沉穩大方的埃莉諾廣受贊譽,但作者本來意圖絕不是宣揚理智統治情感,用理智去克服自身情感,過于感情化是危險的。事物總是具有兩面性的,過于理智的背后也會有很多不為人知的陰影,同樣不利于人類的身心健康。所以取得理智與情感的平衡才是重中之重。這也是作者真正想要表達的。其實奧斯汀對理性的看法一直都是辯證否定的,即既贊成又批判。理智與情感一樣難把握又難駕馭,如何使二者巧妙結合,是我們大家今后應該思索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