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鵬
(深圳技師學院,廣東 深圳 518000)
高等職業技術院校培養的是祖國的建設人才,對學生進行德育,是高職院校教育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通過德育讓學生掌握更多的道德理論,形成正確的道德意識,對自己提出更高的道德要求,進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采取正確的行為開展學習、生活、工作,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知行統一”。在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要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要大力發展素質教育,要積極推進教育公平,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但是在實際的高職院校德育教育中,卻存在一種不科學的現象,那就是“知行不一”,甚至是“知行背離”,嚴重制約了高職院校學生德育的效果。因此,進行德育考核方式改革,強化學生的知行統一,對學生的發展來說意義就無比重大了。
想要保證技工院校德育“知與行的統一”目標的實現,最基本的一點就是要在技工院校學生的德育工作中,保證學生掌握足夠的德育理論,讓學生從思想上實現質的跨越,才能在日常的學習中、生活中用良好的理念和正確的思想來指導日常的行為。想要實現以上目標,就需要加大思想理論教學力度。中共中央頒布實施的《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見》當中已經明確指出了想要不斷地充實思想政治課內容,實現思想政治課教學的創新,就必須大力推進素質教育工程,讓學校教育和綜合實踐教育能夠切實結合起來。因此,在技工院校德育考核工作中,需要不斷進行教學改革,更新教學內容,改革課程評價體系,對學生對思想政治課程的深入認知和熟練運用進行考查。考查的方式可以有課堂教學中的提問,可以有課后的作業完成情況,可以有階段性的檢測等等,并在此基礎上對學生的理論聯系實際能力進行考查,對學生能否把所學到的理論運用到實際生活當中進行評價,保證“知行統一”中“知”的良好效果。
“知與行的統一”中的“行”,就是學生在“知”——德育理論知識和思想的支配下,在把社會道德規范進行充分“內化”的基礎上,通過個體的道德行為進行“外化”表現的過程。對學生的德育進行考核,考核學生的日常行為表現是重要的一環。一方面,需要對學生的責任意識和使命感是否增強進行考核。就是要求技工院校的學生要不斷打造自己,不斷錘煉自己,不斷強化自己的主人翁精神,為社會的發展和國家的建設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另一方面,要對學生是否能夠做到“知行統一”進行考核,看學生能否為了自己的目標而努力奮斗,能否不斷克服自身存在的缺點,實現自身綜合素質水平的不斷提升;看學生能否把思想政治課程內容和社會道德規范內化吸收之后,以外化的規范行為表現出來;看學生能否不斷強化自身的公民意識,能否不斷提升社會責任感,不斷增強自身的歷史責任感。只有規范了言行,才能實現真正的“知行統一”。
想要保證技工院校學生德育考核方式的改革順利進行,保證學生知與行的統一,還應當建立一個完善的、科學的、客觀的、實際的評價體系。首先,需要由各位科任教師完成對學生課堂表現行為的評價,例如,某校因曠課導致受處分的學生比例達到千分之五,其中留校察看的學生占到了大約千分之二,這說明學生對思想品德課程的不重視,又怎么能保證“知”的效果呢?因此,必須加大對思政課堂紀律的管理力度,加大課堂表現在評價體系中的比重。其次,要側重于對學生日常行為的考查,可以由學生會負責考核工作。在學生會組織的各項活動以及布置的各項任務中,學生有沒有積極參與,有沒有取得良好的成效,都可以作為考核的最終依據。只有建立這種師生共同評價的體系,才能真正促進學生的“知行統一”。
總而言之,技工院校德育教育的最終目標就是實現學生的知行統一,保證學生不僅要知其可為,更要知其為什么可為;不僅要知其不可為,更要知其為什么不可為。因此,技工院校需要實行德育考核方式改革,以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為基礎,以強化學生的道德行為為途徑,促進學生的言行一致、知行統一,保證十九大背景下技工院校德育工作的高效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