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健
(貴州省六盤水市第二實驗中學,貴州 六盤水 553000)
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是指學生在學習歷史過程中所養成的相對穩定的、必備的、具有歷史學科特征的思維品質和關鍵能力,是歷史知識、能力、方法以及情感價值觀的有機構成與綜合反映。核心素養育人目標的提出給我們指出了新的課改方向。我們應該把日常的歷史教育教學置于核心素養的大視野之下,優化我們的課堂,實現育人目標。課程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不可或缺的重要載體,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是靠課程整合促進知識融合、實踐探究、學習感悟等方式來培養的。教師可以通過特定核心素養目標生成方案的整體設計,創設問題情境,實現情感體驗以及引領學生生命成長。歷史是一門重要的學科。學習歷史的意義不僅在于記住幾個年代和歷史事件,更重要的在于培養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為了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教師除了要在教學中銳意改革、創新外,還要在歷史作業中進行創新。
布置課后作業是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是課堂教學的鞏固和拓展延伸。在教學中,高中歷史教師都會有這樣的感受:學生喜愛歷史課卻不喜愛記憶歷史知識,更不喜愛做歷史作業。原因在于作業布置量大且形式單一,不重設計。致使學生對歷史作業感到乏味、厭倦,敷衍應付,一遇到分析題、綜合題、探究題就想翻看各類輔導書找尋答案,或者希望老師能直接提供標準答案,這樣的作業其效果可想而知,即使課上老師講得天花亂墜,課下學生也會忘得一塌糊涂,這便是教學質量難以有大幅度提高的一個重要原因。新課程背景下有效的歷史作業應該以新課標為依據,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力求新穎多樣、面向全體、學以致用,達到有效作業與有效教學的有機結合。
從作業設計來看,內容大多圍繞教材的知識點展開,形式單一、活動性作業少;從作業布置來看,脫離學習實際、忽視個性差異、缺乏層次性等特點較為明顯。作業批改和反饋的問題則更多,答案的制訂不考慮內容和形式,即使是開放性題目也要有統一答案;作業批改只有對錯的標記、作業的信息沒有得到合理利用。這樣的作業評價會使學生有挫敗感。歷史老師不應再用機械的記憶和背誦的方式看待歷史,要建立具有實踐意義的高中歷史學科核心素養體系。如果是閱讀課外書籍、擴大知識面的作業,老師可以布置學生閱讀相關書籍并寫出讀書筆記;如果是觀賞歷史電影的作業,可以要求學生在觀看影片的基礎上寫出“觀后感”和“影評”;如果是運用歷史地圖的作業,可以通過觀察和制作地圖,了解國家疆域和地名等地圖現象變化的原因和影響,學習運用歷史地圖的方法和技能;布置“通過查閱報紙雜志、收聽收看廣播電視、利用網絡技術、進行社會調查等形式,了解當前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并就其中的某一方面,如人口、資源、環境和社會問題等,寫出調查報告,學習從事社會調查的方法”的歷史調查作業;教師還可以布置討論和辯論的作業,讓高中生撰寫辯論詞,提高學生探究性學習的能力。
作業是我們在教學中讓學生鞏固所學知識、發展學科能力、反饋教學效果的重要環節。在布置高中歷史作業的過程中,我們要遵循高中生的心智發育特點,通過閱讀類、實踐類和影視欣賞類等作業形式發掘學生的潛力和非智力因素。教育事業就是愛的事業,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教師對學生的愛應該是真誠的、無私的、一視同仁的。在課堂教學中,我們盡可能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歷史課堂教學中,而不是游離在外。對每個學生的發言,都給予正面的鼓勵,即使是錯誤答案,也要允許學生把意見表達出來,并提倡學生用科學的態度進行爭論,引導學生在探究討論中完成自我修正、完善、判斷、評價過程。學生只有在討論中才能呈現觀點,相互啟發,思路才會有多樣性,才有利于比較,學生也有了相互參照、相互學習的機會。
歷史學作為一門培養學生的史學思維、提升學生的歷史使命感的重點學科,在學生的高中學習中占據著很重要的地位。隨著新時期關于發展學生核心素養教育目標的提出,新的高中歷史課程改革給高中歷史教學提出了新的實踐性要求,教師要善于在歷史作業中進行創新,即關注學生歷史核心素養的培養,通過多種形式的作業不斷提升學生的歷史實踐能力和歷史文化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