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 麗 殷晨文
中國傳統文化是我華夏民族五千年悠久歷史中較為穩定的集體智慧的結晶,是我國古代歷史文化遺產在現實生活中的集中展現。一個民族的傳統文化,是其民族發展進步的根基。因此,繼承與發展中國傳統文化是實現中華民族延續和發展的必然要求。近年來,習近平非常注重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尤其是向世界傳播中國文化、傳遞中國“聲音”。總體來講,習近平傳統文化觀的基本內涵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馬克思認為:“人們創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并不是在他們選定的條件下創造,而是在自己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繼承下來的條件下創造”[1]。是否以尊重歷史事實的原則來對待傳統文化,是中國共產黨人能否認清中國國情的重要前提。常言道,學史可以知得失、知興替,習近平就曾明確強調,“不忘歷史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善于創新。只有堅持從歷史走向未來,從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我們才能做好今天的事業。”他還指出,我國意識形態工作者要努力做到“四個講清楚”,它清晰地表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制度和道路不僅僅是由我國經濟發展水平所決定的,更是由中國的歷史文化傳統所決定的,它們是中國歷史文化傳統內生性演化的結果。堅持運用唯物史觀的觀點和方法,來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是我國意識形態工作者們目前面臨的一項緊迫任務。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習近平再次指出,“歷史就是歷史,歷史不能任意選擇,一個民族的歷史是一個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礎。[2]”由此可見,習近平對于如何對待傳統文化問題上,要求我們的黨員干部首先要尊重我國歷史傳統,從歷史事實中學習成功的經驗、失敗的教訓,從而更好的指導我們當前的社會實踐。
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的建設主要有以下幾點:第一,要特別重視優秀傳統文化的資源保護。早在2006年習近平就提出,“要正確處理文化遺產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正確處理文化遺產傳承保護與利用管理的關系,加快搶救速度,加大保護力度,切實保護不可再生的文化遺產。”[3]通過保護文化遺產,來構建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第二,要重視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轉化與發展。我們要全面學習我國傳統文化,秉承揚棄的態度,批判地繼承中國傳統文化。習近平強調,“對歷史文化特別是先人傳承下來的價值理念和道德規范,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4]第三,要加強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和運用。 “歷史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形成、發展及其盛衰興亡的真實記錄,是前人各種知識、經驗和智慧的總匯。”因此,我們一定要善于借鑒我國傳統文化中關于治理國家和社會的有益經驗,要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追求。第四,要重視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與交流。在外交事務中,習近平非常注重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播。他指出,要提高同國外的文化交流水平,通過打造多元文化交流平臺、利用多種傳播方式來展示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其內在本身是一個復雜的文化體系,其中既有優秀積極的東西,也不乏有庸俗消極的內容。但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卻是指其積極的那部分內容,它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文明的基礎,它們形成了“中國人獨特而悠久的精神世界,讓中國人具有很強的民族自信心,也培育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5]。習近平指出,“在中華民族幾千年綿延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愛國主義始終是激昂的主旋律,始終是激勵我國各族人民自強不息的強大力量。”[6]“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思想,支撐著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今天依然是我們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強大精神力量。”[7]比如,古人們常說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鞠躬盡瘁,死而后已”,這些憂國憂民的政治抱負、死生報國的愛國情懷,無不都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關于民族精神的重要體現,我們都應當積極弘揚和發展。此外,中華民族重視道德修養的傳統由來已久,也留下了許多寶貴的實踐經驗。針對當今社會存在的許多不良道德問題,如何實現思想道德建設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機結合,在人們的價值觀層面充分發揮以儒學為核心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積極作用,已經成為當前道德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對此,習近平非常重視在學習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上的提升人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培育中華兒女的“中國精神”,進而弘揚“中華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