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曉麗
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正統的女皇帝,后世對她的評價貶褒不一。從《舊唐書》《資治通鑒》等古籍,再到現代史學家們對她的評價,我們可以看到不同形象的武則天。在歷史典籍中,對于武則天形象的塑造往往從維護父權政治的角度出發,有的講她描繪成禍國殃民的妖婦,有人肯定她在政治上的成績,但卻避開她的性別不談。也有的談及到武則天當政時期,側重于突出武則天的酷吏政策,認為她是一個暴虐的君主。民間野史往往從道德層面出發,把武則天塑造成“淫婦”形象,丑化武則天。當然,也有人認為武則天敢于推翻父權統治,是一位不折不扣的英雄人物。二十世紀以來,有關于武則天的文學、影視作品更是不斷涌現,讓我們看到一位多位形象的女皇。武則天形象之所以幾經變化,在于她體現出了文化傳統中的特殊意味。武則天稱帝在封建時期常常被人詬病,最主要原因在于她的女性身份。但其實在武則天登基后,所采取的治國理政之策仍舊遵循了父權社會的傳統。對于武則天形象的不斷改造,實際上體現的是在不同歷史背景下、基于不同的出發點,文人們以武則天性別為基點而做出的不同形象構造。
談及武則天的英雄形象,不得不提宋之的《武則天》。但宋之的《武則天》創作就是基于思想解放、反對封建倫理統治的角度,在這里,武則天被描繪成一個在男權社會下努力掙扎反抗的女性英雄形象,這也是20世紀以來首次為武則天帶來正面形象描寫的作品。宋之的創作與時代背景密不可分,表現了他對封建時代女性被壓迫的同情。但另一方面,他也描繪出武則天為了上位而不擇手段,將她的殘暴渲染出來。但是這里的女英雄形象與現代的女性解放主義仍舊有區別,宋之筆下的武則天當權后又開始照搬男權統治的那一套,用女性來支配男性,這實際上仍舊不是真正的性別文化認同。真正的性別認同,應當是自由平等的對待男女,當然這也是很難完全貫徹到底的。除了宋之外,一些作家或者文藝工作這在塑造武則天形象時,尤其是新文化運動以來,隨著反封建思潮的影響,他們熱衷于把武則天塑造成女英雄形象,認為她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推翻了封建父系統治,但最終仍舊逃不過統治和被統治的那一套框架。
開明君主形象也是20世紀以后所出現的,這是從政治角度來對武則天的功績進行肯定,首先提出這一觀點的是郭沫若,肯定了武則天在治國理政方面的才華,但對武則天的女性身份卻巧妙避開了,同時對于武則天在位時期的酷吏政策,也幾乎未有提及。同時,郭沫若還否定了過去民間野史中塑造的武則天的“蕩婦”形象,認為武則天對自己的子女相當嚴格,自己怎么可能放縱生活,但在這一點上,郭沫若實際上也回避了女性形象的正常感情訴求。在郭沫若的塑造下,武則天的私生活其實基本被避而不談,主要強調的是她在政治方面的建樹,這也是當時的社會發展背景的體現,體現出對婦女形象的解放。武則天的魅力被無限放大,不僅僅知人善用,而且關心民間疾苦,這與前人所塑造了妖婦形象完全是對立的。但從更深層次方面來看,武則天雖然在這種形象中是一個開明君主的形象,但從人性來看,武則天本身作為一個女性的人性特征完全被抹殺了。郭沫若的作品中,我們難以找到武則天作為普通女人、妻子、母親的形象,和高宗之間與其說是夫妻關系,更像是一種工作中的合作關系。和李賢之間也并無母子之間的親情,對于李賢的謀反,并不是處于考慮到李賢是自己的孩子而從寬處理,而是從為了維護國家穩定的角度出發。與宋之相比,二人對于武則天晚年和張氏兄弟等人的感情問題在處理方面也是不同的。宋之認為武則天與這些男性的關系,是出于玩弄男性的角度,目的是為了體現對男權社會的否定。而郭沫若更加干脆果斷,直接否定了這種關系。所以雖然在開明君主形象下的武則天,雖然看似高大偉岸,但實際上卻失去了作為女性主體的人性。
明清以來,對于武則天形象的塑造中,妖婦形象也是十分常見的。雖然二十世紀以后,隨著新文化運動的開展,對于武則天形象的塑造有了更多的正面傾向,但是對于其妖婦形象的塑造,在文學中也時常出現。例如林語堂、蘇童等人,把武則天塑造成盲目追求權力,不顧民眾生活的女魔頭形象,認為武則天把美好的大唐王朝變成了煉獄,政治腐敗、民不聊生。
父權社會中對于男女兩性關系的定位上,男性往往處于主導地位,女性處于被統治、支配的地位。雖然到20世紀以后,思想解放運動的開展讓人們的思想面大大擴充,但傳統的男權思想仍舊影響了很多文人的創作,因而在對于武則天的形象定位上,仍舊有不少將她塑造成妖婦形象。從深層次原因上看,這實際上也是對女性解放和女性地位提高的一種恐懼,因而必須要將武則天妖魔化。
中國從封建社會伊始,始終沒有女性稱帝的合法性制度。在傳統社會下,政治領域是男性的專屬領域,社會文化中也有許多防止女性涉政的措施。雖然早在秦國時期,秦國的兩位太后就曾臨朝聽政,但這畢竟不是正統的獲得國家權利,而是通過婚姻關系而獲得的非正當權利。到武則天時,武則天曾協助皇帝處理政務,這也屬于非正式權利。到后來,武則天正式稱帝,這是中國歷史上首次的女性獲得的正式權利,而且是國家最高統治權。在封建時代中,男權是社會權利的象征,皇權幾乎一直被男性所掌控,皇位世代相傳也僅限于皇子。雖然武后死后,皇權仍舊傳到男性手中,但武則天被后代所詬病的最主要原因仍舊在于她的性別。歷史上朝代更迭是一種規律,但到了武則天這里,卻成為女性當權的典型。后人雖然也有從思想解放等角度出發,認為把武則天當做反封建的代表,卻始終跳不出壓迫與被壓迫的性質,并不真正意義上的女性權利解放。在父權社會的外衣上刺開了一個裂口。對于武則天這一重要的歷史題材,有的借助她反封建,有的諷刺她種種暴虐行為,但無論哪種形象塑造,始終難以超越性別差異的鴻溝。但隨著新時期文化的進一步發展,已經有一些文人作家可以超越性別局限,用客觀的角度來塑造女性歷史人物形象,為推動女性文化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也是武則天形象研究的進步。
除此之外,近代對于武則天的人物形象評價也有從道德層面出發,郭沫若雖然贊揚了武則天的政治能力,卻忽視了她作為一個女性正常的感情訴求,親情、愛情在武則天面前仿佛變成了不值得一提的東西,作為女性主體的人性被直接略過了。封建社會時期對于女性的壓迫仍舊影響了很多人對武則天的評價,讓很多人難以真正客觀的看待問題。
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具有特殊意義的人物,隨著后世對她的爭議不斷,發展到今天已經成為獨特的文學形象,有關影視作品、文學作品不斷涌現。雖然這些作品未必能向我們展示真實的武則天形象,但卻給人很多啟迪。后世對于武則天爭議之多的原因有很多,有人說因為她的狠毒,有人說因為她的謀朝篡位,但最主要的原因仍舊在于她的女性身份。在父權為主的封建社會,武則天猶如一把尖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