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秋月 郭亞蘋
馬克思主義理論是指引全世界勞動人民為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偉大理想而斗爭的理論武器和行動指南。其中,馬克思主義人學思想作為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我國解決當下時政問題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馬克思曾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寫道:“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1]馬克思認為人的本質不是生來就有,是在客觀物質的基礎上,不斷參與社會活動所形成的。其觀點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人是自然的人。人作為大自然進化的產物,是自然界中一個重要的鏈條。但是,從人的本質屬性來看,僅僅把人看作實在的、生物的人就未免有失偏頗。馬克思承認人是自然的人,但絕不止步于此。恩格斯曾致信馬克思道:“我們必須從‘我’,從經驗的、肉體的個人出發,不是為了陷入里面,而是為了從這里上升到‘人’?!保?]馬克思雖然承認人的自然屬性,但對于人的本質的把握最終是落腳于人的社會屬性,他是以人的自然屬性為前提,重在闡述人在社會活動中的主體作用。
第二,人是有意識的人。從人與動物相區別的層次上,人的本質在于勞動。人能夠有意識、有目的、有計劃地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相比于動物不自覺的、無意識的生命活動,“人則把自己的生命活動本身變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識的對象。他的生命活動是有意識的”。[3]意識是人腦的機能與屬性,它通過“思維操作”指導人并通過實踐把理想變為現實,從而改造、創造世界。物質決定意識,意識自產生起就是社會的產物,正是因為人是有意識的存在物,才能進行對象性的實踐活動,才能不斷塑造和創造理想的客觀存在。
第三,人是類的存在物。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提出了“人是類存在物”這一說法,抽絲剝繭地厘析了人的類本質,在對人的類本質這一問題的闡述上,與費爾巴哈劃清了界限。費爾巴哈關于“類”本質的主要依據是經驗自然科學,他認為“純粹自然地聯系起來的共同性”即人的類本質,直接由人的自然屬性引出社會性,對人的社會性并未做出科學系統的闡釋。對此,馬克思一針見血地指出:“勞動這種生命活動、這種生產生活本身……就是類生活。這是產生生命的生活。一個種的整體特性、種的類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動的性質,而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恰恰就是人的類特性?!保?]
馬克思認為人的存在狀態分為類的存在、群體的存在、個體的存在三種情況,所以人的解放也相應地分為三個方面:類的人的解放、群體的人的解放、個體的人的解放。
第一,類的人的解放。這種解放代表著自由王國的實現,這種狀態下,人不僅能夠共同控制物質資料的生產,而且能夠自覺自由支配自己所處的各種社會關系。人類社會只有生產力得到極大發展,只有經歷了必然王國這一階段,物質資料足以支撐全體社會成員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時,舊分工和私有制這兩大造成自然王國和自由王國對的的障礙才會得以消除。
第二,群體的人的解放。人類社會是一個群體,人不可能脫離群體作為一個單個人完全獨立地存在。人類在勞動活動過程中自覺地建立起各種錯綜復雜的社會關系,并且借助法律制度的形式加以規范制約,從而形成眾多不同的社會群體。當其中某一社會群體創造了自己的完善的社會體系,并成為這個體系的絕對統治者,這個群體就獲得了政治上的自由。也就是說,群體的解放通過改變舊的社會關系,推翻舊的社會統治者這一途徑加以實現,從這個過程中,群體的人就在社會的鉗制和奴役中解放了出來。馬克思指出,群體解放的終極目標是自由人聯合體的實現,任何一個群體都將不再拘泥于自身的狹隘界限,而促成這一理想的實現只能寄希望于無產階級這一群體,從而實現人類的統一和聯合。
第三,個體的人的解放。這一層次的解放以實現個人個性能力的全面發展為目標,旨在實現個體的人的個性自由。馬克思所說的個性自由,是指個體的人擺脫了迫于生存而承受的束縛、壓迫和壓抑之后,所達到的一種自由自主的生存狀態。馬克思根據個人與其生存條件和社會關系的狀態,把個體的人分為“偶然的人”和“有個性的人”。對于無產者來說,資本主義背景下的生存條件和社會關系是一種異己的力量,這種背景下無產者就成為“偶然的人”。而無產階級想要實現自身的解放,必須使之前受偶然性支配的生存條件和社會關系受到人的自覺自主的控制,必須“剝奪剝奪者”,從而逐步取代“偶然的人”,最終成為“有個性的人”。
馬克思認為“為了人并且通過人對人的本質和人的生命、對象性的人和人的作品的感性的占有,不應當僅僅被理解為占有、擁有。人以一種全面的方式,就是說,作為一個總體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質。”[5]這里所說的“總體的人”就是“全面發展的人”。人的全面發展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人的勞動活動的全面發展。馬克思認為自由自覺的勞動是人區別于動物的本質性活動;正是在勞動中人的本質才得以反映,人才成其為人。人通過勞動活動對客觀物質世界加以改造的同時,也獲得了自身的發展。由此可見,人的全面發展必須建立在人的勞動活動全面發展的基礎上。勞動活動的全面發展要求改變勞動的固定化問題,使人不再被迫屈服于社會分工,而是以個人意志為依據,自覺自由地選擇個人的勞動活動領域,自由地改造客觀世界。
第二,人的社會關系的全面發展。人和社會是不可分的,社會是人的社會,人是社會的人。所謂現實的人不是離群索居、固定狀態中的人,而是基于自身需要和社會需要而從事一定實踐活動的、處于一定社會關系中的、具有能動性的人。社會關系的發展與完善是人的社會關系的全面發展的前提。只有掙脫不合理社會關系對人的壓抑與束縛,使人聯合起來,全面占有和齊控制自身所處的社會關系,才能使人在多樣的社會關系中提升和豐富自己,實現自身的全面發展。
第三,人的自由個性的發展。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曾指出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實際上,人的勞動活動的全面發展、人的社會關系的全面發展都離不開人的自由個性的發展,且人的自由個性的全面發展是二者全面發展的終極目標。人的自由個性是人的本質力量發展的重要表征,是人的主觀性、能動性、創造性、獨特性的直觀展現。馬克思注重個人的獨創性和自由,他認為自由個性的形成要求人的素質、能力的提高。
新世紀以來,我國現代化建設取得了里程碑式的進展。但是各種社會問題依然存在,人的矛盾顯得更加突出。深入挖掘并深刻把握馬克思人學思想的精髓,對于當前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意義重大,為我國建成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了有力的理論支撐。馬克思曾多次提到“和諧”一詞,實現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是馬克思人學思想的旨歸。人與人之間的和諧是指處于社會中的每個意識主體都自愿自覺地盡其所能,充分發揮個體的主觀能動性;人與社會之間的和諧是指每個人作為社會的成員,實現個人權利與社會責任的統一、個人需要與社會需要的統一、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的統一。人與自然的和諧,指人與自然相互依存,協調發展。這要求我們用聯系地眼光以合乎人的本性的方式與人、物發生積極的正面的關系,而非將自身凌駕于他人之上,將人凌駕于自然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