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當代貴州融媒體記者 / 諶晗
建校40年來,六盤水師范學院秉承“艱苦創業、自強不息”的辦學精神,為黔山貴水、烏蒙大地培育了三萬余名各界英才,為六盤水市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
1978年,烏蒙腹地,改革開放春風中,六盤水市與貴陽師范學院聯合創辦的“貴陽師范學院六盤水專科班”應運而生,開辦之初,三地分散辦學,九個教學點,五個學科門類,177名學生。此即為六盤水師范學院的前身。
櫛風沐雨四十載,偏隅西南的六盤水師范學院秉承“艱苦創業、自強不息”的辦學精神,為黔山貴水、烏蒙大地培育了三萬余名各界英才,為六盤水市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
守望初心再出發,在高等教育從外延式發展向內涵式發展轉變的時代大勢前,六盤水師范學院人又將整裝待發,為建設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的地方性應用型大學而砥礪前行。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如平地春雷,六盤水這個因“三線建設”而生的城市在改革開放的春風中破土而出。
建市之初,擺在這座年輕城市面前的機遇千載難逢,短板弱項同樣不容忽視。以教育資源為例,1978年,六盤水市中學教師僅有2636人,其中從高等學校畢業的僅235人,占比不足十分之一。數量不足、學歷不達標成為城市發展教育最大的“攔路虎”。
如何打掉“攔路虎”,高等教育本土辦學成了發展教育事業的必由之路。1978年,“貴陽師范學院六盤水專科班”帶帽辦學,六盤水從此邁開了在大山深處興辦高等教育的蹣跚步履。
草創惟艱,仍步履堅定、足音鏗鏘,回眸六盤水師范學院建校四十年的崢嶸歲月,三易其名、由分而聚、由弱漸強:1985年成立六盤水師范專科學校,1993年更名為六盤水師范高等專科學校,2009年升格為六盤水師范學院,這所西部高校實現了從大專班到專科學校、再到本科院校的“三級跳”。
升本以來,六盤水市累計投入資金近20億元,推進學校基礎設施、師資隊伍、學科專業等各項建設,十年間,學校舊貌換新顏。
博學樓、圖書館、躬行樓比肩而立,體育館如一片荷葉亭亭玉立于明湖畔,勤學樓、奧學樓、翰學樓順著龍山的山勢蜿蜒……校園占地面積達1310畝,與明湖國家濕地公園相鄰,“貴州最美大學校園”蜚聲省內外。
物聯網實驗室、3D導游模擬實訓室、基礎生物學實驗中心、基礎物理實驗室……一個個同專業前沿接軌的實驗室相繼建成,學校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1.03億元,館藏圖書100余萬冊,建成“2×40G核心、萬兆骨干、千兆到桌面”高速校園網。
一是美味獼猴桃嫁接對萼獼猴桃雄性營養系,親合力最好,成活率可以達到80%以上,而且嫁接出來的樹長勢良好,不會出現“小腳”,也沒有發現潰瘍病感染。嫁接的苗木生產出來的果實口感好,不影響品質。張清明認為,對萼獼猴桃的雄性優系有望成為獼猴桃嫁接砧木首選。由此可以初步確定,美味獼猴桃選用水楊桃嫁接時,應選擇水楊桃里邊的雄性營養系,并采用高位嫁接法建園(克服“小腳”現象)。
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何林、寶鋼優秀教師獎獲得者艾德春、省級教學名師彭望書……建校以來,六盤水師范學院出臺一系列招才引智政策,碩博比例不斷提高,目前學校757名教職工中,有教授47人、副教授227人、博士43人、碩士355人。
“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
與改革開放同行的六盤水師范學院,從建校伊始,就把改革開放的精神熔鑄于學校辦學策略之中,涉險灘、闖難關,一路劈波斬浪、揚帆遠航。
1988年,學校在調研過程中發現畢業學生僅教授本專業課程難以滿足教學需求,因此從1989年秋季開始,在中文、數學、物理三個專業實行主輔修制,務求學生“一專多能”。

六盤水師范學院占地面積1310畝,與明湖國家濕地公園相鄰,被譽為“貴州最美大學校園”。(六盤水師范學院供圖)
上世紀90年代,為打破鄉村初中教學儀器缺乏的“瓶頸”,學校物理、化學專業教師堅持指導學生利用廢舊材料自制教具,生物專業組織學生采集制作動植物標本。
回望來路,六盤水師范學院把改革創新作為發展的關鍵一招,趟出了一條“小改小革辦教育”的新路子,也讓“正視問題,不回避矛盾,有問題就用改革的辦法去解決”的治學處事理念在該校蔚然成風,沿襲至今。
新時代當有新作為。在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下,面對全國高校百舸爭流、千帆相竟的新壓力,如何搶抓新機遇、迎接新挑戰?
敢為人先的六盤水師范學院人,這一次把創新發展的起跳點放在了建設區域性高水平應用型本科院校上。
圍繞靶心,六盤水師范學院的行動具體而扎實:全面實施質量立校、特色興校、開放活校、人才強校“四大戰略”,大力實施學科專業建設、人才培養、師資隊伍建設、產學研合作、辦學條件改善、對外交流合作、大學文化建設、綜合教育與服務、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和大學治理體系現代化“十大工程”,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和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
“要把科研論文更多地寫在涼都大地之上。”六盤水師范學院黨委書記周斯弼在學校教學工作會議上針對院校如何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講話擲地有聲。
早年,“吃煤飯、念煤經”是六盤水這座能源工業城市奉為圭臬的發展方式,為此,學校適時開辦相關專業,培育了一大批煤礦開采行業精英,還先后建成了貴州省煤炭綠色發展2011協同創新中心、貴州省煤炭綠色開采及礦區生態環境保護科技創新人才團隊,成為地方院校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典型之一。
新形勢下,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倒逼著城市轉型,如何乘勢而上,做好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這篇大“文章”,六盤水師范學院的選擇是以學科群對接六盤水的產業群、以專業鏈對接六盤水的產業鏈,走產學研合作之路。
植物科學技術、能源與動力工程、旅游管理與服務教育、物聯網工程、風景園林……一個個緊隨時代大勢,同六盤水發展山地特色農業、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建設國際標準旅游休閑度假城市、打造“智慧涼都”發展目標“精準對接”的專業相繼開辦。目前,全校40個本科專業中,非師范專業達27個。
“精準對接”之后更需“精準施策”。與企事業單位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邀請企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到校授課,派出學生到企事業單位實習。近年來,依托富士康、水城礦業、盤江煤電等企事業單位,六盤水師范學院已建立105個產學研合作基地和實習實訓基地。
學生“走出去”,教師也得“走出去”。僅2017年,該校就選派了7名青年教師到企事業單位頂崗實習,深入現場了解企事業單位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將企事業單位的問題作為學校科學研究的課題。
開放辦學,服務地方。烏蒙山發展研究院、中藥材研發中心、“三線”建設文化研究中心……一個個厚植地域特色的學術研究機構成立,正是該校充分發揮大學智庫作用,助力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有力佐證。
開放辦學,借梯登高,六盤水師范學院人的目光從不局限于六盤水市,早已放眼海內外。現已同上海工程技術大學、遼寧師范大學、貴州大學、臺灣地區大葉大學、德國德累斯頓應用技術大學、泰國清邁大學等20余所國內外高校建立良好合作關系并不斷拓展和深化。
情牽過往,年屆不惑的六盤水師范學院,始終與時代同行,與涼都共進。展望未來,這所年輕而富有活力的本科院校正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續寫新時代高等教育發展的涼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