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郭正勇
福泉市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契機,逐步形成“三下沉三整合三融合”基層治理新機制,實現了黨的建設讓普通群眾零距離接觸、公共服務讓普通群眾零負擔共享、自治管理讓普通群眾零障礙參與,激發了農村群眾發展的內生動力。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的不斷加快,現行的基層社會治理模式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群眾智慧和自治能力的發揮,容易形成政府主導包辦、群眾被動等待的局面,亟待改善。
為破解難題,福泉市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契機,以推進“五改五化五教育五引導”為抓手,逐步形成了“三下沉三整合三融合”基層治理新機制,實現了黨的建設讓普通群眾零距離接觸、公共服務讓普通群眾零負擔共享、自治管理讓普通群眾零障礙參與。
完善黨在村民小組陣地上的組織建設。綜合產業發展、人文風俗、生活習慣等因素,以村民小組或聯片的自然村寨為單元,黨員人數超過3人的成立黨小組,超過50人的成立黨總支,把黨的建設作為推動農村基層社會治理工作的有效載體和有力抓手。
抓實黨在村民小組發展上的核心引領。以黨小組為村民組或自然村寨發展的核心,支持和保障村民依法依規開展自治活動。在全市“五改五化五教育五引導”實踐中,各村民小組或自然村的黨小組成員實行連戶包保責任制,深入每家每戶宣傳黨的方針政策,開展感恩教育。
強化黨組織在村民小組自治上的作用發揮。按照“七有”標準積極推動活動陣地建設向村民小組延伸,使活動陣地成為村民小組黨員群眾的“議事堂”、農業科技的“培訓點”、農民致富的“信息庫”、精神文化的“傳播臺”。
成立村民自治小組,實現由“一人干”到“一幫人干”。堅持發揮黨組織的領導功能,組織村民小組召開戶代表會議,采取由三分之二以上的戶代表無記名投票選舉的方式,從威望較高的黨員、鄉村醫生、致富能手等人員中推選由3至9人組成的村民自治小組和村民監督小組。
建立組規民約,實現由“無規可循”到“按章辦事”。引導各村民小組召開戶代表會議討論制定《組規民約》《組務公開制度》《組內財務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并公示執行。同時,圍繞脫貧攻堅、濫辦酒席整治、矛盾糾紛化解、村容村貌修繕等基層治理重點難點問題,按照“志智雙扶·感恩奮進”思想扶貧工作要求,將“五引導五教育”全部融入組規民約。
發揮群眾智慧,實現由“政府包辦”到“自治興村”。按照聚民智、順民意,“軟硬結合”、干群結合的原則,打造現代化新農村。以“五改五化”夯實硬件,按照財政補助、群眾自建的原則,實施改廁、改圈、改灶、改水、改電,院壩硬化、屋檐溝硬化、村寨通道硬化、聯戶路硬化、村寨亮化工程;以“五引導五教育”強化軟件,充分發揮組務管理委員會的引導作用,引導群眾形成良好的生產習慣、生活習慣、飲食習慣、風俗習慣、家庭教育習慣,在農村開展道德教育、法治教育、文明教育、感恩教育、勵志教育活動。
駐村干部下沉包保服務到組。實行網格化服務模式,建立鄉鎮領導干部服務到組、同步小康駐村隊員服務到組、精準脫貧包保干部服務到組的“三到”工作機制,做到每個村民小組都有1名干部作為網格包保員,把精準扶貧、脫貧產業發展扶持等政策宣傳到每家每戶。
“雁歸工程‘特派員’”派送到組。將市內機關事業單位人員作為“特派員”,按照戶籍出生地派送回家鄉參與和指導村民小組自治管理,為村民小組發展提供決策咨詢服務,協助村民自治小組開展矛盾糾紛化解、項目招引、土地流轉、發展決策等工作。
便民利民服務下沉到組。針對行政區劃調整后服務半徑過大的現狀,在相對集中的村民小組聯合設立村民便民利民服務點756個,將與群眾生活密切的服務事項下沉到村民小組。同時,將兒童之家、農村幸福院等民生服務項目下沉到組。
發揮鄉賢力量。在各鄉鎮(街道)成立鄉賢協會,通過“鄉賢+結對幫扶”“鄉賢+項目發展”和結對家鄉貧困學生、設立教育基金會等方式,發揮鄉賢人才在帶頭致富,助力家鄉發展上的作用。
用好社會組織力量。積極培育矛盾糾紛調解志愿者服務隊伍、治安巡邏隊伍、老年協會隊伍等社會組織,并引導這些社會組織到村民小組特別是偏遠自然村寨為群眾開展社會服務。
用活土地資源,提高土地利用率。加強村集體對土地管理的所有權屬性,發揮村民代表大會、村民自治小組在推進土地流轉、土地收儲中的主導作用,通過村合作社將優勢土地資源連片集約,按照“合作社+公司+農戶”合作模式,引入資金雄厚、技術專業的龍頭企業,發展一村一支柱產業,切實推動農村“三變”。

郭正勇(右二)在福泉市道坪鎮指導“三下沉三整合”工作。(福泉市委宣傳部供圖)
用活項目資金,提高資金效益率。改變以往涉農項目“單打一”的做法,整合財政“一事一議”示范村寨、民宗“人口較少民族村寨”等項目,統籌實施道路交通、危房改造及公共服務設施配套建設,實現“多個渠道進水、一個龍頭出水”。
建立村級小微權力清單。對村級依法依規承擔的各項管理權力和服務事項進行分類梳理,編制形成涉及黨務工作、村務工作、便民服務3大塊、9個類別共69項事務的《福泉市村級事務“小微權力清單”及運行流程》,并在全市范圍推行村級事務“小微權力清單”制度。
建好“一站式”便民服務平臺。著力推進鄉、村兩級社區服務中心(站)標準化建設,率先在村民小組或連片自然村寨建立“一站式”便民服務點,完善鎮、村、組三級遠程申辦專(兼)職隊伍,配全遠程申辦終端設備設施。
建立完善自治組織。以村民組為單位,建立黨小組(黨支部)、村民自治管理小組和村民監督工作小組,在村黨支部的領導下,按照黨組織領導、村民自治管理小組具體實施、村民監督小組負責監督落實的分工原則開展工作。
深化矛盾糾紛多元化解福泉“112”模式。健全以村民小組和集中自然村寨為單元的調解組織,整合村民組務管理小組人力資源,成立由村民小組長、村民代表、寨老、德高望重的族長、老村干部任調解員的人民調解小組,推動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環境。
深入實施“五引導五教育”工程。在農村開展道德教育、法治教育、文明教育、感恩教育、勵志教育活動,實行德智、法治、自治相結合,推動治理法治化、規范化、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