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當代貴州融媒體記者 / 向穎羿
2018年3月5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開幕前,首場“代表通道”集體采訪活動在人民大會堂舉行。10名全國人大代表接受媒體的集體采訪,其中,一名身著貴州苗族傳統服裝、佩戴苗族銀飾的女代表格外引人矚目。
她就是楊昌芹,除了“兩會”代表這一身份外,她還是貴州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赤水竹編”傳承人。
今年28歲的楊昌芹,是參加“代表通道”的代表中最年輕的一位,也是見證赤水脫貧攻堅成果的年輕竹編傳承人。
1990年,楊昌芹出生于貴州省印江自治縣,15歲初中畢業后,她因家庭貧寒輟學,外出打工。一年后,她重返學校進入黔東印江民族職業學校。期間,她和十名學生被派到赤水市學習竹編工藝技術。在這里,她開始跟隨貴州竹編工藝創始人、貴州省竹編工藝美術大師陳文蘭學習竹編。
“現在都在說工匠精神,我覺得我的工匠精神就是手藝,體現在動手能力上。”楊昌芹說,驅動自己將這份事業做到現在的,是對于竹編的熱愛。在做竹編時,她覺得自己就是個單純的竹編工匠,一個純粹的手藝人。
學有所成后,楊昌芹將傳統的平面竹編工藝轉化為立體竹編工藝,并成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赤水竹編”傳承人。
楊昌芹的手藝,為她贏來了無數榮譽。她所制作的“竹編梅雀圖”在“金沙回沙杯”多彩貴州·旅游商品兩案一會能工巧匠選拔大賽中榮獲貴州省三等獎,“竹編系列”作品獲貴州省二等獎。她在中國(貴州)第一屆國際民族民間工藝品文化產品博覽會能工巧匠選拔大賽青年組中,榮獲貴州省一等獎。她還被國家林業局國際竹藤學會中心授予竹編高級工藝美術師稱號,獲得貴州國際民族民間工藝能工巧匠一等獎和國際民族民間工藝博覽會“精品獎”證書。
在繼承傳統工藝外,楊昌芹探索創新出了一系列立體精細竹編工藝,讓大眾對竹編工藝有了新的認識,以此打開了竹編銷售市場的大門。

楊昌芹致力于以竹編產業帶動脫貧。圖為楊昌芹(前排中)在赤水市“巾幗脫貧·巧手工程”竹編公益培訓班上與學員們的合影。(赤水市委宣傳部供圖)
作為貴州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赤水竹編”傳承人,早在2014年,竹編工藝剛被評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時,楊昌芹就在赤水原有的平面竹編基礎上,將竹編與生活實用器材相結合。
2008年,楊昌芹成立了竹藝公司,從一個小加工作坊發展到公司化運營,帶動了當地留守婦女就業,年營業額已達到300多萬元。為了幫助當地竹農有一技之長,她還義務開展培訓,近千名貧困群眾先后來參加培訓。靠著學到的竹編手藝,一些貧困群眾也走出了生活困境,生活變得越來越好。在楊昌芹的帶動下,赤水竹編已成為高端旅游工藝品,帶動了赤水竹農脫貧致富奔小康。
楊昌芹介紹,竹編的原料是赤水當地的慈竹,經過20多道工序完成,一個竹編杯套能夠帶來100元的收益。在楊昌芹的帶動和培訓下,靠著竹編,赤水不少貧困村民吃上了旅游飯。
2017年,赤水市成為貴州首個脫貧摘帽的貧困縣,而楊昌芹仍然在通過竹編產業,為當地百姓謀發展?!疤叽笊系臇|西自己不敢想,我想的就是怎么能通過自己的作為讓老百姓得到實惠。”
楊昌芹還針對竹編產品的性能不斷進行技術革新,“隨著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機械化、自動化、信息化已經進入各個領域,這對于竹編手工藝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挑戰”。秉持著不斷創新的理念,她將民族民間傳統工藝和現代創意融為一體,設計了“竹編茶壺”等系列新產品。
楊昌芹說,自己當初為了精進手藝,走遍了大半個中國,向全國各地的老手藝人虛心請教。熟能生巧,作品質量越來越高。期間,她也意識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存在著嚴重的老齡化問題,這也讓她思考未來的手藝傳承。
“竹編這一產業比較特殊,既是工業、制造業,也是農業?!睏畈壅f,這一產業的普及與傳承,是現在她最關心的問題。她認為,將手藝傳承下去,是很有必要的。
除了“兩會”上展示的竹制杯套外,楊昌芹開發出的新產品還包括竹制手鐲、竹制錢包、竹制手提包等。楊昌芹說:“竹編工藝的推陳出新是未來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與傳承的必經之路,傳承與創新是分不開的。作為一個手藝人,必須用心、用情、用力去研究、發展、創新手藝,讓手藝更好地傳承下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