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當代貴州融媒體記者 / 袁航
貴州正通過“五性五融”等措施,解決PPP項目落地難度加大、社會資本參與度不高、專業技術力量不足、部分項目實施還不夠規范、地區間推進不均衡等問題。
紫云自治縣提交審核的10個PPP(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項目因不符合入庫要求被退回;劍河縣提交審核15個項目,被退回14個;三都自治縣多數項目入庫后,由于項目推進不符合財辦金〔2017〕92號文件規定,存在被清退出庫風險……
自去年11月全國開展PPP項目庫集中清理工作以來,貴州全面展開清退工作,及時糾正PPP泛化濫用現象,防止PPP異化為新的融資平臺,進一步規范項目運作,筑牢防范風險的堤壩,堅決斬斷隱性債務風險源。
“從清理情況看,大多數項目比較規范,但也有一些存在‘硬傷’。”貴州省財政廳黨組成員、副廳長邵勛說,此次清查發現,有的項目合同內容未充分結合項目本身實際情況,過于簡單,缺項漏項嚴重;有的項目缺乏價格調整機制和項目績效考核機制,對預期現金流不能充分科學預測,權責分配不合理,給未來項目實施埋下很大隱患等。
“此次集中清理雖被稱為PPP市場的‘史上最嚴’禁令,但我們要看到,清理并非最終目的,反而是市場規范發展的新機遇。”貴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楊志軍認為,不應該把PPP看成是萬能的,什么項目都往里裝。
從國際經驗看,PPP項目只是提供公共基礎設施服務的模式之一,大面積運用并不科學。因此,PPP項目能否把好關、規范發展顯得尤為重要。
“PPP項目作為新型的投融資模式,涉及工程、財務、法務等多種領域,需要進行充分的前期論證與謀劃。”邵勛表示,為規范推進全省PPP項目落地實施,貴州印發《貴州省基礎設施領域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實施方案》,從確定PPP適用范圍、謀劃和儲備項目、科學決策、規范實施、保障措施等方面規范推進全省PPP工作,并畫出了PPP全生命周期工作“流程圖”,規范推進全省PPP項目落地實施。
按規劃,此次清理涉及達標的項目正在全力推進,需整改的項目正抓緊完善相關資料,退庫的項目將重新與項目實施機構對接,梳理新項目入庫。
截至目前,貴州納入財政部PPP綜合信息平臺管理庫項目493個,總投資約9674.07億元,項目數處于全國第三位,在西部12個省(市、自治區)中處于第一位。其中,已進入執行階段的PPP項目192個,總投資約5157.30億元。
實踐證明,運用PPP模式能有效拓寬項目投融資渠道,緩解政府投資壓力,增強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供給能力和水平。
目前,全省仍有部分縣屬于PPP項目落地實施“空白縣”。通過分析這些縣發現:PPP項目入庫和執行數量往往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有關。
記者采訪了解到,除了部分縣推進PPP項目的意識較低外,對于大多數“空白縣”來說,不只是面臨相關知識儲備不足、業務能力欠缺的困境,更大的問題在于不僅要考慮財政承受能力和資本金來源合規的風險,還要受制于社會資本方或金融機構有可能因參與積極性不高而中途退場。
從全省PPP發展大局看,一枝獨秀不是春,只有改變地區間推進不均衡現狀,方可“百花齊放春滿園”。

PPP模式包括能源、交通運輸、水利建設、農業、旅游等19個適用領域。世界第二高橋貴甕高速清水河大橋也是PPP的優秀成果。(貴州圖片庫供圖)
今年以來,貴州多次召開PPP項目推進會和專題會,以會促學,把脈全省14個深度貧困縣PPP項目推進的重點、難點、疑點、痛點,診療望謨、劍河、榕江、紫云4縣PPP項目空白點,以及其余10個深度貧困縣PPP項目落地難、落地慢等問題。
通過把脈問診,貴州深層次剖析了地方政府在頂層設計、規劃方面滯后,以及金融機構投放貧困縣的貸款不平衡和普惠金融落實不充分等痛點,為“空白縣”改變現狀提供了可行路徑。
從適應性看,PPP模式包括能源、交通運輸、水利建設、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農業、林業、養老、教育、文化、政府基礎設施、城鎮綜合開發、旅游等19個適用領域。
從運作方式來看,在我省PPP綜合信息平臺管理庫中,采用“建設—運營—移交”(BOT)的項目有341個,占比70%;“建設—擁有—運營”(BOO)運作項目37個,占比7%;“轉讓—運營—移交”(TOT)運作的項目有31個,占比6%……各地均可根據實際情況汲取經驗。
邵勛說,PPP項目“空白縣”只要結合本縣實際勤思善學,借“他山之石”打破“僵局”大有可為。
貴州PPP項目發展勢頭強勁,但也面臨著項目落地難度加大、社會資本參與度不高、專業技術力量不足、部分項目實施還不夠規范、地區間推進不均衡等因素。當前,貴州正致力打造PPP項目升級版,“五性五融”正是其推進工作的方法論。
“五性”指政治性、經濟性、社會性、文化性和生態性;“五融”指PPP項目規劃與鄉村振興規劃融合、PPP項目論證與財政中長期規劃融合、PPP項目運營與化解政府債務融合、PPP項目與產業扶貧項目及大數據技術深度融合。
“五性五融”囊括了經濟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通過政府改變角色、解放思想、充分放權、發揮市場的力量,調動企業積極性,激活企業做到全產業鏈投入到項目中,實現政府、社會資本和公共的三贏局面。
以經濟性為例分析,以往積極的財政政策是中央財政拿錢、國家發改委批項目,現在是地方政府和社會資本方拿錢、地方自主選項目。
這要求地方在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時,需注意支出“天花板”,并通過推動更多具備條件的存量項目轉型為PPP項目,盤活存量資產,防范債務風險。
根據各地工作計劃,到今年年底,全省預計有110余個債務項目轉化為PPP模式實施,涉及債務余額424.55億。
同時,貴州把PPP改革作為全省經濟社會轉型發展的重要推手,在生態環保、健康養老等公共服務領域積極實施PPP模式,進一步激發民間投資潛力,吸引更多社會資本進入全省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充分釋放PPP的社會價值。
在融合發展規劃上,貴州借助PPP模式解決地方政府特別是深度貧困縣在基礎設施、公共服務領域存在的問題,開拓縣域經濟社會的發展空間、渠道和模式,在規劃理念、項目論證、存量轉型、產業扶貧、基金投入五個方面做到深度融合,推動全省PPP工作向高質量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