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戴鴻芳 蔡江河 王印
初秋拂曉,乘車沿著盤山公路盤旋而上,進入桐梓縣獅溪鎮的柏芷山、箐壩山,到處可見筍農采筍、馬匹馱筍的繁忙景象。這里是全國連片原生態方竹林面積最大的地方,方竹面積達9.45萬畝,年產鮮筍約9000噸、產值近7000萬元。
今年55歲的婁必云已經采了30多年筍,現在承包了山頂的100多畝竹林。“筍子每天要長10多公分,一天不采會長得老高,就不鮮嫩了。”婁必云邊忙手中的活邊說,“每到采筍季,我們要在山上連續待40多天。”
“采下來的筍子去掉筍衣,一般有35公分長。”筍農婁恒良詳細地介紹,“為了有更好的銷路,我們根據粗細和長度將筍子分為三類銷售,越是鮮嫩肉厚的價格越高。另外采筍最好的時間是清晨,這個時候的筍子經過夜晚的低溫生長,品質最佳。”
在箐壩山和柏芷山,每到采筍季節,山上有5000多人、150多處鮮筍加工點,還有大量馬匹每天在山間往來運筍。
“我的20畝竹林是團山堡一帶方竹產量最高的,畝產達1200斤。”筍農婁義文驕傲地說,“我像照顧孩子一樣照顧每一根竹子,每年都要墊林。”

桐梓縣25個鄉鎮中有19個鄉鎮產方竹,總面積達55.8萬畝。圖為筍農將采摘后剝去筍衣的鮮竹筍裝進背簍。(王印 / 攝)
婁義文所說的墊林,就是對方竹進行間伐,把枯枝及病老死竹砍掉,留下粗壯長勢好的壯年竹,這樣才能在冬天抵抗風霜雨雪,提高來年的產筍量。“你照顧好竹林,它也會給你豐厚的回報,我的筍子肉厚,質感鮮嫩,每年能生產干筍2000多斤,每斤售價在80元左右,很快就賣光了,根本不愁銷。”婁義文繼續介紹。
在獅溪鎮團山堡一帶,有4個鮮筍加工點,30多戶筍農忙著制作干筍。剛剝開筍衣的鮮筍要用猛火煮8個小時,才能煮熟并保持鮮筍的脆嫩和色澤。
“早上采下來的鮮筍,我們及時用馬匹運輸到山下的公路邊裝車,通過陸運或空運到重慶、上海等地銷售,在上海市場每公斤鮮筍能賣到28元左右。”筍農黃國雄介紹。
桐梓方竹因其資源的豐富性、原生性,有著“世界一絕,中國獨有”“筍中之王、竹類之冠”等美譽。全縣25個鄉鎮中有19個鄉鎮產方竹,總面積達55.8萬畝。其中原生天然林20余萬畝,連片千畝以上方竹林有8處,面積達16.8萬畝;近幾年全縣增加人工造竹面積35.8萬多畝,年產鮮筍3萬噸以上。
桐梓縣將方竹明確為“一縣一業”,以“方竹引領、竹旅一體、多竹同臺、助推脫貧”為總攬,農村“三變”改革為動力,不斷改造方竹低效林,新造各類適宜竹種。計劃從2017年起至2019年,建成以方竹為主的100萬畝筍用竹基地,引進竹筍加工企業2家,年加工量3萬噸以上;改擴建竹筍加工企業1家,年加工量5000噸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