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當代貴州融媒體記者 / 邱勝
德江縣桶井鄉做優搬遷服務、創造就業環境、建立保障體系,確保村民“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
位于銅仁西部的德江縣桶井鄉,是貴州20個極貧鄉鎮之一,這里深山溝壑、土地貧瘠、交通不便、飲水困難、生態環境十分脆弱……
針對“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的地理環境,易地扶貧搬遷成為必由之路。桶井鄉做優搬遷服務、創造就業環境、建立保障體系,以確保村民“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
目前,桶井鄉已搬遷2193人到銅仁大龍,成為銅仁市易地扶貧搬遷工作樣板鄉鎮。
安艷菲是桶井鄉村塘村村民,2017年12月25日清晨8點,她和其他搬遷戶來到操場上,高高興興吃了頓鄉政府精心準備的羊肉大餐,然后開始搬家。
搬家不容易,好在政府工作人員安排好了一切,解決了安艷菲的后顧之憂。
德江縣桶井鄉政府工作人員早早驅車到村塘村幫著村民搬東西。這時,安艷菲早已將要搬的東西全部打包放在堂屋里。鄉政府工作人員往返兩趟,待安艷菲吃好早飯,東西也就搬完了。
為確保村民安全到達大龍,臨近退休的桶井鄉衛生院院長熊啟江和兩名同事,備好器材藥品,早早來到學校操場,全程護送鄉親們到大龍。
得知移民們當天搬遷到大龍,上千名群眾不約而同聚集桶井街上舉行歡送儀式,頓時,腰鼓聲、銅鑼聲,熱鬧喧天。
9時58分,在歡騰的歌聲中,滿載移民的10多輛大客車緩緩啟動,駛出大山……
搬來后,村民們先看小區,再看住房。
走進大龍開發區大德新區,鱗次櫛比的花園式住宅,和道路兩旁的翠竹、香樟、白玉蘭、銀杏、桂花等綠化帶構成一幅美麗宜居圖。
安艷菲說:“以前住大山里,一家幾口擠在破舊木房里,出門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腳泥。搬到小區后,這里的環境讓我很滿意。”
安艷菲分到的房子在15棟10單元,她告訴記者:“搬來時,戶戶安裝防盜門,每個單元一樓,還將安裝可視門禁系統,房間里電磁爐、電飯鍋、電視機、電烤爐、飯桌等一應俱全。”
有人渴望改變,有人卻故土難離。
68歲的安正光是桶井鄉二友村曹家寨組村民。“就算這里條件很惡劣,我也不想搬。”安正光說,“我家幾輩人都生活在這烏江邊,祖墳就在后山,外面再好也不如這里。”
針對像安正光這樣安土重遷的村民,桶井鄉政府工作人員以拉家常為切入點,從就醫、就學、就業等方面做思想工作。
看見同村70多歲,80多歲的老人都同意與子女們一同搬遷以后,老人最終簽了搬遷協議書。
“噠噠噠……”在大龍開發區箱包產業園區的純青箱包車間里,縫紉機聲不絕于耳。
搬遷戶嚴銀鳳坐在針車前,認真縫制防靜電手套,“從培訓上崗開始算起,已經上了半個月班,速度勉強能跟上”。
嚴銀鳳老家在德江縣桶井鄉芭蕉村,家里有一位老人,兩個小孩在大龍小學上學,加上丈夫共五口。今年春節前,嚴銀鳳舉家搬到大龍德龍新區。
“她每天能拿60元計件工資,剛開始兩個月還有1000元保底工資。”生產車間負責人呂雄偉說,算上計件工資、提成、全勤獎,嚴銀鳳現在每月能拿3000元左右工資。
走進東億電氣二期打火機組裝車間,一個動作嫻熟、專注于打火機組裝的身影,吸引了記者的目光。從德江縣桶井鄉遷至大龍大德新區的呂謝就是其中之一。
早些年,她一直在廣東打工,后因照看小孩,不再外出。到大龍后,才再次走上工作崗位。

銅仁市大龍經開區大德新區舉行德江縣桶井鄉易地扶貧搬遷入住儀式時的航拍圖。(大龍經開區供圖)

桶井鄉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大龍經開區供圖)

易地移民搬遷群眾在大龍開發區箱包產業園區的純青箱包車間工作。(大龍經開區供圖)
初來東億電氣時,操作生疏,呂謝拿到工資很不理想。為了快速熟悉起來,讓一家人生活得更好,她在下班后主動多加班2個小時,晚上7點左右才回家。
如今,她從初來時的幾十個,提高到每天做到200余個,再增長到現在每天約900個打火機的組裝量,收入大幅度提升。
“通過開展公益性崗位扶貧、免費創業培訓和指導,扶持貧困對象自主創業或參與創業,通過箱包產業園、打火機產業園等勞動密集型企業幫扶‘有能力’的貧困戶就近就業,實現一人就業全家脫貧。”德江縣政府駐大龍移民辦負責人陳江說。
挪窮窩、換窮貌、改窮業、拔窮根。如今,在大龍經開區這個新家鄉,越來越多的搬遷戶實現了在家門口就能就業,找到了歸屬感。
在園區內,搬遷戶還同等享受“雁歸工程”、小額創業貸款、“3個15萬”等創業就業政策。
從桶井鄉竹園村搬遷至大德新區的安正武自己創業開了個便利店。
“歡迎光臨!”看到記者過去,安正武熱情打招呼。在便利店,記者看到煙、酒、紙巾、礦泉水等商品一應俱全。
據安正武介紹,開發區不僅為他免費辦理了營業執照,還享受創業補貼和場租補貼等扶持政策。現在,他一天的利潤保持在200至300元。
大德移民辦負責人牟長高說,在大龍經開區,只要勤勞肯干,一人就業,全家脫貧不再是難題。
8月22日,在德龍新區社區衛生服務站,記者看到門診室、藥房、中醫綜合治療室、B超室、心電圖室等一應俱全。
主治醫生鐘德斌說,目前,衛生站已經配備執業醫師2人,執業護士2人,能滿足大德新區社區居民就醫需求。
為解決搬遷戶醫療保障后顧之憂,大德新區將桶井鄉搬遷戶的新農合籌資資金轉入大龍經開區,有效解決了大德新區搬遷戶異地報銷難問題。
“我們現在看病只要帶上這個本子,就可以在玉屏直接報銷了,不用再跑回德江去了,很方便!”從桶井鄉搬遷至大德新區的簡友宜說。
學有校、醫不愁,這是讓群眾留得住的一種保障。為使搬遷群眾“搬得出,遷得動,留得住,過得好”,開發區按照從簡、從快、從優的原則辦理相關手續,成立了大德新區為民服務中心,設立“一站式”服務窗口,為搬遷群眾提供就學、就醫、就業等服務。
在大龍開發區德龍新區,進入裝修掃尾的大龍第三幼兒園引發易地移民搬遷群眾關注。
“幼兒園修得真好。”易地扶貧搬遷群眾楊健感嘆道。
“我沒那運氣,但我的娃兒可是趕上了。”楊健說,搬出大山,孩子教育不再輸在起跑線,他不再擔心4歲兒子的入學了。
大龍第三幼兒園為三層筑建,設綜合教學樓、運動場、食堂等設施設備,辦學規模12個班,可容納480名幼兒就讀。
“出門左拐就是德龍新區農貿市場,右拐是大型龍發超市,不僅買菜方便,菜市場的菜也很新鮮。”住在大德新區50棟1單元的杜執鳳說,不僅如此,還可以在小區的微菜園子種菜。
在大德新區一隅的微菜園中,46歲的張懷秀打理著自家20平米的菜園子,里面種滿了豌豆苗、蒜苗、白菜。
“在這里要種地的,都能拿到一塊菜地。這里雖然種不了多少,但什么時候想吃,可以隨時來現采。”張懷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