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當代貴州融媒體記者 / 袁航

董恩省特別注重農戶的農技培訓工作,34年來,他每年平均培訓農戶6000人次以上,全縣總培訓人數超過25萬人次。圖為董恩省(前右一)給村民講解果樹種植技術。(劉軍林 /攝)
“農民脫貧致富快,土地首選種蔬菜。科學技術必須學,本小利大很實在。”講臺上,全國農業技術推廣研究員、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果蔬站站長董恩省和草海鎮卯關社區前來參加農技培訓的農戶聊起如何選擇合適的產業脫貧致富。
“種烤煙,除去成本收入不過一兩千;種洋芋,一年除干打凈收入零圈圈;種包谷,還要倒貼幾百肥料錢。”和農戶算完經濟賬后,董恩省說,以種植紫皮大蒜為例,每畝純收入在18000元以上,2017年因為蒜價猛漲甚至每畝賣到五六萬元。而種植蕺菜(折耳根)、白蘿卜等蔬菜,每畝產值也在七八千元,和傳統種植相比,收入增加不止一倍。
多次參加過董恩省培訓課的草海鎮卯關社區種植戶馬紅穩早在去年就吃到了轉變帶來的甜頭。
“去年聽了董老師教授白蘿卜種植技術后,我把自家4畝地全部種上了白蘿卜,一年種植3季,每畝純收入上萬元,終于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馬紅穩高興地說。
“作為一名農技人員,我們不僅要給村民提供相關的種植技術指導,還應該幫助他們轉變傳統種植觀念和思維模式。”今年56歲的董恩省深耕農業工作34年,從一名普通技術員成長為全國農業技術推廣研究員,他深知,農業技術的推廣往往伴隨著產業革命進行,要讓老百姓接受科學種植方式,就要改變過去許多不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種植模式。
因此,董恩省特別注重農技培訓工作。
“通過培訓,一方面能把各種好的種植技術和國家相關政策知識帶給農戶,另一方面也能掌握他們所面臨的問題,并及時解決。”僅2017年,董恩省的足跡便踏遍威寧39個鄉鎮(街道),為種植戶培訓農技講座200余場次,累計培訓3萬余人,許多群眾在他的培訓下學到果蔬種植技術,并成功實現脫貧摘帽,走上種植蔬菜致富的道路。
在威寧推廣果蔬種植,是董恩省10年間先后在威寧中水、玉龍、牛棚、斗古、草海等10多個鄉鎮的部分村寨指導水果蔬菜種植,不斷實踐得出來的。
“威寧由于地勢落差大,海拔不同,造就了豐富的蔬菜品種,目前已發現90種果蔬,其中紫皮大蒜、魔芋、蕺菜、白蘿卜、白菜是經濟效益排名前五的蔬菜品種。”董恩省表示,這是威寧的比較優勢。
在推動威寧果蔬產業壯大的過程中,董恩省多次外出考察學習,潛心研究、引進新優品種進行推廣。目前,威寧自治縣常年蔬菜播種面積80余萬畝,總產量280 多萬噸,總產值超過30億元,帶動農戶增收效果顯著。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躬耕于果蔬事業的董恩省先后獲得“貴州省第五屆科技興農人才獎”“全國科普惠農興村帶頭人”“全國農技推廣突出貢獻獎”等稱號。
面對各種殊榮,董恩省說:“農村是生我養我的地方,作為一名農業科技工作者,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是我不懈追求的目標,我愿是一粒優良的種子,帶給大地豐收,帶給人民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