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元昌 穆 潔/濰坊工商職業學院
我國是世界上人口總量最大,老年人人口增長最快的國家。截止2017年年末全國大陸總人口139008萬人,60歲及以上老年人24090萬人,占比17.3%,其中65歲及以上老年人15831萬人,占比11.4%。[1]由此產生的養老等日益增長的需求,越來越成為國家和社會高度關注的問題。
隨著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快,養老逐漸成為人們關注的一大話題。機構養老是指老年在養老機構中接受養老服務,養老機構是指為老年人提供飲食起居、清潔衛生、生活護理、健康管理和文體娛樂活動等綜合性服務的機構。它可以是獨立的法人機構,也可以是附屬于醫療機構、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或組織、綜合性社會福利機構的分支機構。
2016年12月,《中國適老服務調查研究數據報告》顯示,計劃在養老院養老的受訪老年人比例為13%,計劃居家養老為83%,計劃小區養老的只有2%。
雖然當前機構養老的比例還比較低,但是我國在70年代末開始實施計劃生育,導致現在很多獨生子女正處于上有四老、下有一小的家庭模式,他們不僅面臨著沉重的經濟負擔和工作壓力,更面臨著昂貴的時間成本,為解決這兩者之間的矛盾,這就決定了進入機構養老的老年人會越來越多。另外,自2015年來開始實施全面二孩政策,使得家庭在子女養育上的負擔更重了,通過機構養老來緩解家庭養老的壓力,必將成為更多家庭的選擇。因為機構養老服務是一種全人、全員、全程服務,能給老年人提供全面、專業的服務,絕大多數入住老人是把養老機構作為其人生最后的歸宿,從老人入住那天開始,養老機構工作人員就會做好陪伴著老人走完人生最后里程的準備。
“我國機構養老歷史悠久,唐代‘悲田院’、宋代‘居養院’、清代‘普濟堂’都是國家設立的養老機構。[2]新中國成立后的計劃經濟時期,養老機構以國家福利形式存在,主要針對的是城市中由民政部門收養的無生活來源、無勞動能力、無法定撫養義務人的‘三無人員’,包括但不限于老年人。”改革開放后,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養老事業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養老機構如雨后春筍般發展起來,但其發展還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問題。
養老機構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都需要自己投入,且需資金量大,加之機構養老利潤低,投資回報周期長,因此,必須擁有良好的融資條件,保證養老機構的正常運轉。由于銀行對養老服務業風險評估機制不夠成熟,部分機構養老很難獲得貸款,其他融資手段又少,使得其資金周轉困難。
養老機構目前存在基礎設施配備不足問題。部分養老機構由于自身資金受限,又沒有專門的養老機構行業標準,導致其在基礎設施投資上非常少。有的養老機構內部設計不合理,很多基礎設施也不符合老年人的實際需求。
養老機構存在功能定位模糊,服務理念滯后的問題。部分養老機構特色不鮮明,對老年人的護理定位不清,同時部分養老機構缺乏配套設施,老年人并不能真正享受到專業化的服務,老年人的滿意率會降低,養老機構也會失去自身特色。
專業人才匱乏也是養老機構存在的一個重要問題。“養老機構需要向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服務,需要如醫療、護理、社會工作等方面的專業化人才。盡管采取多種措施吸引人才來工作,但養老機構專業人才仍然匱乏。”[3]養老機構從業人員普遍社會評價不高,社會認同度低;高校對這方面的人才培養與實際需要又有些脫節;加之養老院工作時間長、強度大、突發事件多,又長期面對老年人,負面情緒多,導致其從業人員付出與收入不匹配。這些原因導致人才難招,人員難招又導致招到的從業人員學歷層次低,專業技能不強,對老齡人的關懷僅限于日常生活照顧,而不能顧及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的發展。解決之一難題,需要政府、社會和養老機構的共同努力。
為解決養老機構所面臨的問題,就需要擺脫傳統模式的束縛,探索建立新的發展模式,讓投資與收益形成良性循環,從根本上解決養老機構發展滯緩與人民群眾實際需求不斷增加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