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春宇/南京工程學院
在當前經濟文化高速發展的社會背景下,各行各業都面臨著空前的生存壓力,低迷、偏執、沖動、抑郁等心理健康問題日趨嚴重。高校作為為社會培養高層次人才的基地,一方面面臨著應對高校學生的思想動態變化和心理問題,另一方面也要面對自身的心理建設問題。教師心理健康是指教師的內心世界及與客觀環境的一種平衡關系,是教師自我及與他人一種良好的心理關系的維持,從而降低職業倦怠、職業壓力等心理問題出現的風險,達成認識、情感、意志、行為、人格完整和協同,完成自我價值的實現[1]。高校教師的心理健康直接影響教師教學效能,高校開展教師的心理健康建設勢在必行。
高校教師自身接受過較高層次的教育,工作目標是培養高等教育畢業生,有別于普通教育工作者,其面臨著更大的工作壓力、社會壓力、發展壓力。
(1)定位高。目前我國的高校教師從學歷方面看普遍較高,除了某些轉型時間的不長的地方高校還存在部分遺留問題外,碩士研究生學歷已成為高校用人的基本要求,對專任教師基本要求是博士研究生及以上學歷。高校教師普遍的高學歷,專業性強,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速度快,精準度高,凡此種種給人才造成了高校教師很強大的印象。高校教師本身也具有自信度高、個人主觀意識強的特點,因此造成了高校教師是一個無堅不摧的強大群體的現象。忽視了高校教師本身經過多年高強度的知識積累沉淀下來的壓力,面臨進一步提升自我的壓力,培養和輸送高標準合格大學生的壓力,來自校方各種考核評估的壓力等等。高校教師在強大的外表下,儲存了巨大的心理壓力需要釋放。
(2)培養對象層次高。高校教師為社會培養的是優秀的高校畢業生,面臨的教育對象是從眾多學子中脫穎而出的比較優秀的部分,他們對知識的渴求、個人興趣的培養、自我優勢的展現都抱有很高的期望值。由于都是自身成長環境的佼佼者,自尊心都比較強,挫折承受力很有限。對于高校教師,不但承擔著文化課的教授,科技創新能力的培養,自主能動性的激發,還需要對人生觀、價值觀的引導,承受著學生家長、社會對高校教師的行為期待和審視。
(3)流動性大。在我國進入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高校呈現出從原來的研究型、應用型、教學型等簡單的分類向多元化發展的態勢。特別是轉型時期的國家指導性意見出臺,又掀起了高校綜合發展的熱潮。地方院校向更高層次院校提升,研究型院校向培養應用型人才擴展,這種狀況帶來了人才的大量流動。從高校的角度來講,學校的發展需要不斷的增添新進人才,教學創新需要更多層次的師資;對高校教師來講,不斷豐富自我,提升自我,追求更好的發展空間和環境也在情理之中。這樣就形成了人才大量流動的格局。
高校教師面臨的高層次的教育任務,社會給予的高標準要求,自我提升的高強度目標,給予了高校教師持久的心理壓力,目前高校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值得關注。
通過對高校教師心理健康情況的調研顯示:在所調研的高校教師中,有78.9%的教師覺得現在的生活工作狀況帶來的心理壓力很大,49.2%的高校教師有更換工作的想法;而在調查中有70.3%的高校教師正處于亞健康狀態[2]。高校教師面臨的各方面壓力主要來源于社會、校方和自身。首先是來自社會的各方面壓力。社會普遍對高校有比較高的期待,高校教師應該是可教書,可育人,要培養學生的健康心理,要能指導學生的事業規劃。學生在學校出現的一切諸如成績不理想、行為不良、或其它極端事件,社會都會將責任歸咎于高校教師,這給高校教師帶來巨大的心理壓力。其次,高校本身對教師的要求不斷提高帶來的壓力。對教師授課量考核,教學效果、學生滿意度考核;課程設計、教學改革考核;科研成果、科技創新考核等等,使高校教師一直處于緊迫狀態,長此以往造成很大心理壓力。再次是來自高校教師自身的壓力。高校教師本身在面臨著知識的不斷更新,要保持知識的先進性就要不斷學習;職稱評定要求有科研成果、論文、專利的數量;為接近自我期望,從各方面尋求自我價值的體現。以上種種,形成了高校教師的全方位壓力。
作為高校教育的主體,高校教師承擔著為社會輸送人才的使命,同時也接受著各層管理者的領導。高校對教師的管理主要有兩方面問題:一是監督考核名目過多,約束和限制了高校教師的自我能動性。高校為了更好地管理好專任教師,不但制定了各種培訓培養的相關制度,更多方方面面的考核不斷出臺。高校教師不但要積極教育好學生,還要應對各種考核,填寫各種考核表,參加各項評比,考核成績不好就會影響到個人發展。二是考核獎勵機制不完善,極少從高校教師的角度考慮,缺乏科學性。機制是考核高校教師的,而制定制度的是行政管理人員。這部分管理人員很少來自教學一線,對高校教師的實際狀態,職業需求以及心理預期不可能很好的了解,高校教師對制度不滿,卻無從改變,只能心生怨氣勢必會產生大量的負能量。
高校教師一向是社會各界認可的高層次人才,具有高學識,是大眾羨慕的高大上職業。但是高校教師面對的各種隱勞動是很多人看不到的,高校教師因過度勞累猝死并不是為人聳聽。更有大量因工作壓力大情緒低迷、態度消極,抑郁等現象,處于亞健康狀態的占很大一部分。高校教師的各方面壓力需要疏導,負能量需要釋放。但目前各高校還基本沒有開展對高校教師的心理咨詢,心理疏導等心理健康建設規劃。對高校教師的心理健康保護甚是缺乏,造成高校教師的不幸事件不斷發生,給高校教師群體帶來了更多心理陰影,增加了高校教師的心理壓力。
高校教師隊伍的建設始終是高校工作的最重要的一項。然而在現有的高校師資隊伍建設中,主要強調的是教師的學歷提高、教學水平、師德師風、科研成果等,對教師的心理健康的評估、培養和監控還沒有系統地規范到師資隊伍建設體制中來。
一切行為源于對事物的認知。對高校教師心理健康的認知和重視程度,決定了對教師心理健康的關注度。高校教師由于社會給予他們更高的期望值,對自我的要求也比較高,又由于長期生活、工作在人際關系相對單純的高校中,搞學問占據了他們大部分時間,使他們變得更敏感,更容易產生多疑、急躁、自我否定等現象。近兩年,網絡爆出多起教師因為壓力過大而抑郁,最終走上極端道路的案例,并且事件頻率有進一步加大的趨勢。因此,無論從社會角度還是從學校角度,都必須高度重視高校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及時發現,及早干預。
高校教師隊伍建設是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堅持教師隊伍建設才能保持教師隊伍的先進性和戰斗力。從目前眾多高校對教師隊伍建設的規劃和要求看,主要針對教師隊伍的教學素質的建設。包括引進人才方面,學歷提高,科研,以及師德師風建設等等。除此之外,還應該對教師隊伍的心理健康建設進行合理的規劃。心理健康問題應該與其他項目并重,并且應該更細化、更專業。健康的心理狀態,與教師的教學成效息息相關。在心理健康、人格特性與教師教學效能感的關系中,教師通過自我情緒的感知和分析,從自我評價及自我完善中不斷發展自己,進一步形成教師的個人魅力;另一方面,通過積極的心態,對成功的追求和體驗中,把握好師生之間的情感互動,也將對成功的期望傳遞給學生,讓學生從中獲得心理激勵和感染[3]。健康的心理是保證高校教師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提高教學效能的有效保障。從高校教師心理健康的監測到心理健康的引導、培養,要有體系,有目標,不斷完善各項制度,保證高校教師心理健康建設工作持續發展。
心理健康問題多來源于壓力,壓力多來源于競爭。高校教師面臨的壓力日趨加大。比如,在高校教師職稱評定中,評定要求越來越高,參加的人員越來越多,有些高校教師面對壓力過度緊張,不免急功近利,出現論文抄襲,占用他人科研成果等事件發生。高校在教師培養和職稱評定中,可以多角度,全方位拓展教師的發展路徑。可以設置科研、教學、實驗等不同評定指標要求,職稱評定有各自的通道和標準,待遇平等無貴賤之分,既可以實現人盡其才,又可以避免不必要的競爭帶來的壓力。在教育教學中,通過宏觀調控,實施高校教師對教學形式、教學手段、教學考核的自主設計,學生自主選擇所修學科的任課老師。調動了教師教學的主動性、創造性,使教育教學活起來,避免呆板的程序式教學,形成的僵化、枯燥。鼓勵高校教師參與國內外同行教師的交流,參加工廠的技術實踐,與企業聯合設計開發,豐富高校教師教育教學內涵,拓寬視野,分散壓力。
嚴重職業壓力最直接的表現就是教師消極情緒的產生和積累,最終導致心理矛盾與失衡。因此高校應構建較為完善的心理健康服務體系,積極開展心理健康服務工作[4]。心理健康問題可以通過有效的溝通、引導,通過改變對事物的認知來減輕事物本身對心理造成的壓力。高校教師心理健康的維護和預警,可以采取以下幾個方面開展。
(1)高校出臺相關制度,配備專業服務人員,開展針對高校教師的心理咨詢服務。目前各高校心理咨詢基本都是面向學生,其實教師隊伍中也存在著大量需求者。他們也許已經不同程度地認識到自己的問題,但一方面覺得還沒有到需要就醫的程度,另一方面又找不到相關咨詢的渠道,高校應該對高校教師的心理健康建設問題出臺相關制度,并配備專業技術人員。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蘊含豐富的心理學思想,既包含人本主義心理學、行為主義心理學、建構主義心理學、精神分析學派等心理學流派的相關理論基礎知識,也全程貫穿不用流派心理健康維護和咨詢技巧的實踐操作[5]。心理健康咨詢服務人員的專業性,決定了咨詢服務的有效性。
(2)采取網絡咨詢和面談兩種方式相結合。心理健康和精神類問題都是社會敏感話題,各種媒體的報道,使得人人談起相關話題都有避之不及的感覺。高校教師作為高知群體,由于礙于面子,即使發現心理問題,也可能自我封鎖,回避,沒有勇氣公開尋求咨詢幫助。因此,設立網絡咨詢很有必要。對于高校教師開展的網絡咨詢,為了有效保護隱私,僅局限于校園網內網環境,高校教師通過賬號登錄系統,可以采用實名或隱藏賬號方式開展咨詢。當尋求咨詢者能夠坦然面對或者覺得有必要的時候就可以開始面談咨詢了。從咨詢效果來看,面談咨詢更快捷更有效。兩種方式的結合,可以相互補充,滿足不同人群需要,使咨詢工作能工讓更多有需要的高校教師受益。
(3)建立自查自測系統。心理健康問題,可能通過自查、自糾、自我調整來建立心理健康的自我調節。自查系統也可以成為是否需要尋求幫助的依據。自查系統可以利用世界上最著名的的心理測試量表之一SСL-90自評量表為主體,附以與高校教師相關的職業自我效能感量表、主觀幸福感量表等自測指標,并結合高校教師中常見的心理健康問題進行設計,方式以簡單明了為主,具易操作性。系統自測結果評價,要區別于社會自測系統,針對高校教師群體,語言避免過于尖刻,提出的處理建議要更容易接受。
(4)聯合其他高校和社會醫療機構,形成高校教師心理健康建設體系。高校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個大工程,單憑高校自身力量是很有限的,并且心理健康問題涉及面比較廣,需要的專業知識比較深入和廣泛,因此與其他高校和社會醫療機構建立立體式高校教師心理健康建設體系非常必要。各高校的相關工作人員,可以建立相互交流平臺,實行互聯互助。可以聘請醫療機構專家作為校外咨詢援助,也可以把專家請進高校,進行心理健康知識講座,提高高校教師的心理健康的自我認知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