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詩佳 藍伴儒/中山職業技術學院
而學生的學習情感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教師的教學效果。因此高職的老師經常會遇到這種問題:同一個老師對著不同的班級上一門課程,最后的教學效果差別很大,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學生,有的班級的學生學習氛圍比較好,能積極配合老師,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而有的班級學習氛圍較為懶散,不愿配合老師,這樣對比,教學效果自然不一樣。因此,越來越多的一線教師要求學校將學生的情感評估納入教師教學評估中去。
但是學生的學生情感受到多方面的影響,比如社會上學習無用論的影響、就業的影響等等;比如家庭環境的影響,有些學生家庭條件比較好,讀個高職只是為了混個文憑而已,以中山職業技術學院為例,中山本地的學生大部分家庭條件比較好,他們的學習意愿明顯比潮汕地區、粵北以及外省的學生學習意愿低;再比如學校環境的影響,部分高職院校本身沒有足夠濃厚的學習氛圍和底蘊,也有部分高職院校沒有給學生提供足夠的自習室、圖書館等硬件設施支持;當然還有學生個人因素的影響,比如他的學習習慣、學習能力、性格等,現在的95后、00后學生大部分沒有吃過苦,學習上碰到一點困難,就很容易放棄。這些因素都難以量化,以衡量學生情感對教師教學效果的影響。
有兩個情感變量會受到教師影響,并在于學生爭取成功時非常重要:學習效能感和學習欲望。學習效能感是指學生對成功的感知能力和學生對學習幸福感的控制意識。如果教學發揮了正常作用,大多數學生會接受和他成就水平相一致的教學任務,學生也更容易取得成功。如果合理發揮課堂的作用,學生對個人學術技能的感知應該持續強烈或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更加強烈。并且,最初自我認知較低的學生也會自我調整,否則,教師就需要考慮使用其他能提高效能的教學策略。學生的學習欲望是與有效教學相聯系的第二個情感因素。如果教學發揮了它應有的作用,學生的學習欲望會一直很強烈或者隨時間愈加強烈。這是因為,經過有效教學,學生會經歷一系列的學習成功,而當學生變得擅長學習時,大多數學生會渴望學到更多的東西。
那么我們該如何評估學生的情感變化?第一,情感通常都會有一個目標,我們都會對某個事物有感覺。第二,情感通常都有一個導向:積極或是消極的。第三,情感有強度,強烈的或溫和的。例如,學生可能認為自己是一個有能力或者無能力的網頁開發學習者(目標是網頁開發,有能力是積極的,無能力是消極的),并且可能認為自己有點或者特別擅長或者不擅長學習網站開發(強度不同)。因此,情感評估的挑戰就在于創建問卷,為學生提供表明自己態度的評價表。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做出陳述,然后詢問學生是否贊同或不贊同,以及他們態度的強烈程度。例如,我是否相信我能在這個課堂上取得成功?選項可以有完全贊同、贊同、不確定、不贊同和完全不贊同5個。但是有一點要注意的是,為了弄清學生的真實感受,教師必須收到誠實的回答。但學生已經學會給教師“正確”的答案,也就是學生相信這是教師想要聽到的答案,這樣的回答明顯會起到誤導作用,學生并沒有真正反饋出自己的真實感受。為了防止這樣的事情發生,情感調查問卷必須在絕對匿名的情況下進行管理,這樣,教師才能得到真實的學生情感回答。匿名制意味著在學生的情感認知成就評估中,教師需要對每個學生的成就水平進行統計歸納,就只能以群體為基礎進行參考。盡管如此,基于整個班級每個學生的平均回答仍然有足夠準確的群體的參考來指導教師。
到具體的學生情感調查問卷,它應該包含以下幾個方面。首先,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效能。例如,當我要在課堂上學習新知識時,就算它很難,我也我知道,我能學好它;就算別人幫助我,而且時間充足,在這個課堂上學習新知識也有困難。其次,也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欲望。例如,能在這個課堂上學習新知識,我感到很高興;很多時候,我并不希望在這個課堂上學習新知識。再次,還可以詢問學生是否有明確的學習目標,比如我在這個課堂上常常很清楚自己應該學習什么或者在這個課堂上,我常常不清楚自己應該學習什么。最后,是關注學生對自己進步情況的感知,例如,通常我不清楚自己是否在這個課堂上取得足夠的進步或者在這個課堂上,我有足夠的信息來準確記錄自己的進步。
注意,每對表述中,其中一個是積極的,另外一個是消極的。前兩對表述,是要是了解學生自身的情況對教學的影響。后面兩對表述,則主要關注學生對他們的教師在課堂上對他們幫助的感知程度,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教學目標是否明確,教師所布置的練習是否與教學目標一致,并且能夠有足夠的信息讓學生了解到自己的進步程度。研究表明,當學生明確認識到學習目標,并在學習過程中會不斷的出現小挑戰并挑戰成功時,會反過來引發學生強烈的學習效能和學習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