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揚/武漢輕工大學
近年來,我國的高等教育逐漸在向大眾化教育進行轉型,高校的大學生數量越來越多,衍生出的大學生就業問題日益突出,已經成為當前社會關注的重點問題,針對這個問題,黨和政府已經從就業培訓、創新創業鼓勵政策、相關法律保護、失業下崗補助等方面做出很多努力,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目前,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需要從多角度進行方法的探究,高校在人才培養方面需要將專業技能的培養與就業創業問題緊密聯系起來,積極有效的提升大學生的就業能力。
深刻理解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內涵,是就業能力培養和開發應用的前提,國內很多學者已經開始展開這方面的研究,但是,在就業能力的概念這一方面,仍然尚未形成一致的觀點。將國內學者對就業能力概念的研究結果梳理為兩種:一種認為:大學生能否獲得工作機會,與自身的就業能力息息相關,這是基本的素質與條件,觀點強調的是擁有工作的能力。另一種認為:就業能力不僅僅局限于能夠找到工作,而且包括適應工作、保持工作、經受工作變遷等持續發展的能力,并且認為就業能力的關鍵組成部分是獲得工作和保持工作。
我國高校大多是沿用以前計劃經濟時代自上而下進行管理的方式,然而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需要校內多個管理機構以及各個院系合作完成,結構相對零散,統籌和協調起來相對困難。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缺乏對大學生在校期間就業能力培養方面的具體精細教學設計以及實踐指導。目前,很多高校僅僅在大學生臨近畢業期間,開設《大學生就業指導》等相關課程,組織召開畢業生雙選會、專場招聘會等方式,提高大學生找到工作的機會,對就業能力的認識層面尚停留在找到工作而已。高校管理上更加追求的是就業率的高低,并沒有將就業能力看做是給予學生未來面對就業的一種可持續能力。
高等學校的一項重要使命就是為社會發展輸送人才,然而,伴隨著高等教育向大眾化教育的轉變,很多高校在辦學定位上并不準確,忽視了這一社會使命。高等學校盲目的追求在國內或者地方高校中的排名,更多的關注于科研水平,對于人才培養重視程度相對較低。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在與社會、企業共同培養需求人才的方面思考欠缺,在高校產學研相結合的模式下,科研方面的合作居多,忽視了這種模式對人才培養所能帶來的積極作用。在人才培養方案、專業建設規劃、教學內容體系構建等方面,改革速度較慢,缺乏對不同專業、年級學生就業能力培養的統籌規劃,導致大學生與社會需求脫軌。
高等學校在人才培養上,專業技能的培養重理論輕實踐,人才培養方案中的實踐學時難以真正落實,一方面,學校的各種硬件設施的改善與社會科技發展難以同步,高校現有的評價機制會導致老師們難以將主要精力放在教學工作上,加上有些老師在專業技能上水平較差,高校在招聘老師的時候對其社會實踐經歷、企業工作經驗等方面沒有強制要求;另一方面,高校的校外實踐環節流于形式,專業實習以及畢業實習等效果不明顯。
通過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可以引導學生盡早的制定未來職業目標,據此制定科學合理有效的學習計劃,有重點的訓練專業技能,最終熟練掌握職業領域的理論指示以及專業技能。在職業生涯規劃過程中高校需要重點在兩個方面:一是從大學生入學開始,引導學生更好的認識自己,總結興趣愛好以及個性特點,加上個人的職業發展意愿,探索適合自己的職業發展方向;二是從就業能力上幫助學生們提升,制定明確的、長期的、合適的生涯規劃。
高校教育以大學生就業為導向,根據社會及企業對人才的需求,改革人才培養模式。一方面,將人才培養模式與社會、企業需求相適應。構建集基本技能、實踐教學以及專業技能于一體的知識體系,建立校外實訓基地,將企業頂崗、畢業實習、社會實踐以及職業資格考試等相結合,根據社會和企業的需求,從生產所需的技術層面要求規劃專業課程,真正做到學有所用。另一方面,開展校企合作,充分發揮校企“紐帶”作用,將高校課程專業技能在企業的崗位上得到延伸,也可以引入企業參與到高校的專業實踐教學環節,理論結合實踐,教學結合生產。
高校通過開展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們走進社會、接觸社會、了解社會,借助社會力量,提高學生們的綜合素質,進而提高就業能力。有些高校已經有計劃的在組著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項目或者文化活動,學生們在社會活動中提高專業技能,鍛煉處理問題的能力以及協調能力,幫助學生更好更快的適應社會。
參考文獻:
[1]瞿祥華,楊玲.大學生就業能力及其系統化培養解析[J].中國高等教育,2011(01):46~48.
[2]汪霞,錢小龍.高校課程結構調整與大學生就業:基于工作搜尋理論的分析[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2,33(03):2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