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的重要時段,它上承兩漢之強盛,下啟隋唐之繁榮,在政治、文化、民族關系等各個方面無不體現著漢唐兩大盛世之間的過渡狀態。前秦滅代事件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重大歷史事件,左右著中國古代歷史的走向。公元376年,前秦三路大軍進攻代國。《魏書·序紀》卷一中記載:“(建國)三十九年(376年),苻堅遣其大司馬苻洛率眾二十萬及朱彤、張蠔、鄧羌等諸道來寇,侵逼南境。”[1]代國滅亡后,鮮卑子孫拓跋珪經歷了十年逃亡之路,終于在牛川登位重建了代國。宋元之際史學家胡三省由衷感嘆道:“拓跋珪興而南、北之形定矣。南北之形既定,卒之南為北所并。嗚呼!自隋以后,名稱揚于時者,代北之子孫十居六七矣。”[2]前秦伐代的歷史意義十分重大,下面從三個方面試論述之。
在政治方面,征服雄踞于陰山南側的代國,是秦主苻堅實現廓清北方政治理想的最后一步。代國滅亡后,重要人物的去向不明,由于南北史料記載的大相徑庭,學術界對此問題的探討主要存在兩種不同的思想傾向:其中“北境說”以王仲犖先生為代表[3],以《魏書》《北史》《資治通鑒》等史籍為憑,認為代國滅亡后,代王什翼犍死于漠北,拓跋珪在避難途中到了漠北的獨孤部與賀蘭部。而“長安說”則以李憑先生為代表[4],根據《晉書》《宋書》《南齊書》的記載認為代亡之后,什翼犍及拓跋珪等人都被俘回長安,周一良先生也持此觀點[5]。拓跋珪在代國滅亡后是否擁有被俘長安的經歷,對此后他確立的北魏基本政治制度有直接影響。拓跋珪建立的北魏王朝之所以能夠與東晉和南朝形成近150年的南北對峙,并對隋唐帝國的政治淵源和民族政策都產生深刻影響,這應與他少年時在長安居住,受到儒家政治理念的熏陶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拓跋北魏的政治架構還造就了影響后世數百年之久的關隴政治集團,自北齊至唐末,關隴集團的勢力曾一度掣肘皇權。前秦滅代的結果徹底改變了此后的歷史進程,為南北雙方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沖突與融合提供了歷史前提。
在文化方面,滅代后苻秦基本統一了北方,客觀上促進了不同民族之間文明的融合。中原地區的傳統儒家理論在與少數民族文化的碰撞中逐漸為自身注入了新鮮血液,兩種文明的融合為隋唐盛世經濟文化的高度發展做出了充足準備。儒家文化是華夏大地上最先進的文明,西晉后期北方少數民族內遷,其上層人士一時之間趨之若鶩,但部分精英分子的儒學造詣確實令漢族士大夫也佩服不已。在儒學思想向游牧民族傳播的同時,少數民族的文化符號、宗教信仰、傳統習俗等也隨著民族大融合潛移默化地改變著漢人的生活方式。試舉三例以證:其一,隋唐時期流行于宮廷的音樂和舞蹈,大多來源于北朝乃至十六國時期的少數民族樂舞。其二,隨著民族融合,北方少數民族崇奉的佛教在中原大地上廣泛傳播,和流行于兩漢時期的本土道教相互印證,對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玄學發展產生了極大影響。其三,少數民族實行一夫一妻制,婦女可以參與各種社會生活,這是隋唐時期婦女地位提高的歷史淵源,武則天能打破千年以來的男權社會生存法則而登基稱帝,與南北朝時期少數民族的這一社會習俗不無關系。十六國乃至南北朝時期,不同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深刻地影響著隋唐帝國的精神領域,并且對當今世界解決不同文明之間對話時的矛盾與沖突具有深刻的歷史借鑒意義。
在民族關系方面,前秦滅代事件前后所反映的民族關系變化主要表現為從沖突到緩和。蔣福亞先生認為,民族融合自東漢中后期開始,至魏晉南北朝時期已基本完成。[6]北方少數民族和中原漢族逐漸形成雜居的局面,因此這一時期的民族政策就顯得尤為重要。在五胡十六國之中,一個政權運祚的長短甚至取決于其民族政策的成功與否。后趙石虎殘暴奴役中原漢人,冉閔對羯族進行大規模的報復性屠殺,拓跋代國與匈奴、高車部族之間也征伐不斷。十六國前期的民族矛盾十分嚴重,無休止的戰爭導致這些少數民族政權難以得到長足發展。前秦氐族統治者的民族政策較為開明,不但積極任用漢族士人為官,對滅國后被俘的異族成員也能以禮相待。在這種開明政策的引導下,苻堅吸納了大批異族賢才,并在他們的幫助下使前秦國力蒸蒸日上。拓跋珪也正是在這種較為寬松的民族環境中與慕容垂長安相遇,才獲得了他重建代國的重要支持力量。這一時期不同政權在民族關系方面的舉措,給后世提供了正方兩方面的范例。前秦苻堅的統治并不遜色于任何漢族帝王,他采取的開放積極的民族政策不但為開放宏博的李唐盛世奠定了基礎,并且對后世遼、金、西夏等少數民族政權的政策制定也產生了深遠影響。在種族矛盾沖突日益嚴重的當今世界,古人處理相關問題的思維與舉措或許能給我們一些啟示。
參考文獻:
[1]魏收.魏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
[2]司馬光.資治通鑒[M].北京:中華書局,1956.
[3]王仲犖.魏晉南北朝史[M].北京:中華書局,2007.
[4]李憑.北魏平城時代[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5]周一良.魏晉南北朝史札記[M].北京:中華書局,1985.
[6]蔣福亞.管豹集——魏晉南北朝史散論[M].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