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我校舉辦了主題為“幸福,從感恩開始”的輔導員沙龍活動,輔導員們分享了自己的感恩故事,有感恩父母、感恩子女、感恩老師等等,通過一段段親身經歷表達了自己對感恩的理解和感悟。現場有很多輔導員紛紛落淚,我想此次活動的目的就是希望輔導員們能夠首先自己學會感恩,以便更好地教育學生學會感恩,在整個學校中營造相互感恩、和諧相處的良好氛圍,讓感恩成為幸福生活的源泉。此次活動也引發了我對當前高職院校學生感恩教育的一些看法和思考。
在講感恩教育之前,厘清感恩的涵義很有必要。那么何謂感恩?“感恩”一詞,在辭海中解釋道:“對別人所給的幫助表示感激”,牛津字典中將感恩解釋為:“樂于把得到好處的感激呈現出來且回饋他人”。也就是說,一個懂得感恩的人,對生活中的一切事物都存有感激之情并予以回報。
因此,筆者認為高職院校中的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運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對受教育者,即學生進行有目的的教育,使其學會感恩,進而營造一種和諧的校園文化,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奠定基礎。當然,這里講的方法和手段,并不是冷冰冰的規章制度,而是要以情感教育為主,真正觸動學生的心靈,使學生從內心去感悟感恩的價值所在,進而影響他們的語言和行為,從而達到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的真正目的,而不僅僅是流于形式。
近年來,隨著高等教育的大眾化,高職院校如雨后春筍般越來越多。據調查,目前上海的高職院校生源主要來自于三校生和自主招生,而小部分的高中生成績也普遍較差。這些學生絕大部分來自于上海郊區及外省市的農村家庭,甚至有相當一部分家庭是不健全的。家庭感恩教育缺失勢必會造成這些學生缺乏感恩意識,不能夠妥善地處理好個人與他人、社會的關系,對今后的工作和生活將會造成很大的影響,也不利于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以往高職院校更多的是關注學生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發展,以期畢業之后能夠找到一份謀生的工作,很少將注意力放在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方面,盡管國家一直提倡素質教育,但實際上,很多素質教育卻流于表面或僅僅是依靠每周一次的思想道德修養課程,并未落到實處,意義不大。殊不知,感恩是一切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當中最重要也是最基礎的部分,如果學生在踏入社會之前沒有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沒有感恩之心,不能夠正確認識及處理自己與他人、社會之間的關系,最終建設和諧社會必將是空談。
筆者在對學生進行日常管理的過程中,最明顯的感受是,大部分學生會認為別人對自己的幫助理所當然,與同學之間關系淡漠。孩子是祖國的未來,民族振興的希望,作為一名在學生管理工作第一線的輔導員,已深深地感受到目前高職學生的道德滑坡,缺乏感恩意識,對其進行感恩教育迫在眉睫。
習近平總書記在北大師生座談會上明確要求廣大青年要樹立和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習總書記著重指出:“修德是關鍵。人生發展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不斷加強自身道德修養。道德歷來是人們修身養性、完善自我乃至治國安邦的重要途徑。沒有道德自律和精神升華,人將失去人之為人最珍貴的方面,社會將失去和諧美好的基礎性支撐。”①由此可見,感恩教育不僅是個人成長成才的需要,也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需要,更是當今時代呼喚的主題。
(1)感恩教育能夠培養學生的感恩意識,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增強社會責任感。2016年5月初,上海松江大學城內某高校接連發生兩起學生墜樓事件,結果一死一傷。此事件引起了學校和社會的高度重視及反思,但究其根源,筆者認為當前大學生感恩教育的缺失也許是引起慘劇發生的最根本因素,拋開種種客觀原因,如果涉事的兩名學生懷有感恩之心,感恩父母將自己含辛茹苦撫育成人,感恩教師課堂的諄諄教誨,感恩社會對自己的培養,慘劇也許就不會發生。社會大眾在對此類事件嘆息的同時更應該反思,一個具備感恩意識的學生,就會對父母、老師和社會充滿感激之情,同時也應該履行自己相應的責任與義務,贍養父母、尊敬老師、回報社會。而感恩意識的形成就要通過平時一點一滴的感恩教育來完成。
(2)感恩教育能夠使學生更好地處理人際關系,為未來的工作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礎。毋庸置疑,我們從呱呱墜地開始就生活在一個龐大的關系網中,正如馬克思所說:“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②由此可見,作為社會中的人,我們不可能脫離他人和社會而孤立存在,因此,我們必須學會感恩,正確處理好自身與他人、社會和自然之間的關系,才能更好地工作和生活。
筆者發現,目前很多學生缺乏感恩意識,對于別人給予的幫助毫無感激之情,甚至有部分學生在得到別人幫助以后不會說“謝謝”。試想這樣的學生進入社會以后如何與他人相處?我們的感恩教育就是讓學生在學校中學會知恩、感恩、報恩,對于別人給予我們的幫助和恩惠,我們要懷有感激之情并予以回報,同樣,在我們幫助了別人的時候,別人也會感激、回報我們,這樣人與人之間就能夠和諧相處,進而在整個社會當中營造一種和諧相處的氛圍,這正是與當今社會所倡導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謀而合。
(3)感恩教育能夠使學生提高自己的幸福指數,少一些抱怨,多一些感恩,更好地建設和諧校園。當前絕大部分學生都是獨生子女,他們集萬千寵愛于一身,對于別人給予的幫助從未想過要回饋給對方,帶著這種思想來到學校里過集體生活,勢必會與他人發生矛盾。作為輔導員,經常在處理學生矛盾的過程中聽到這樣或那樣的抱怨,一旦發生矛盾便認為都是對方的過錯,自己感到非常委屈。雖然同學之間的矛盾僅僅是學生人生中的一個片段而已,但折射的卻是當代高職學生感恩意識的匱乏,感恩情懷的淡漠。如果每一名學生都能夠對他人的點滴幫助予以語言或行動上的回饋,那么學生之間的關系自然就能夠相處融洽,也就為和諧校園文化的建設提供了最基礎最有力的保障。每一個高職校園都是社會的有機組成部分,也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要陣地,因此,和諧校園建設也為和諧社會的建設夯實基礎。
英國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洛克認為,人生下來就如同一張白板,并無善惡之分,一切改變均來自于后天的經驗。同樣,人的感恩之心也并非先天就具備,而是需要后天的改變和教育。因此,構建學校、家庭和社會三位一體的育人體系,號召全員育人非常必要。
首先,學校是對學生施行感恩教育的主陣地。在高職院校中開展感恩教育的途徑有很多,但筆者認為最基本的途徑應該是教育者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將課堂教學與學生感恩意識的培養有機結合起來。盡管各個高職院校中也開設了思政課,但筆者認為僅僅依靠思政課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遠遠不夠,我們要首先培養全校教師的感恩意識,讓每一位任課教師都重視并積極參與到對學生的感恩教育當中來,將感恩教育滲透到日常的課堂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學會知恩、感恩、報恩,這樣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勢必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家庭在學生的感恩教育中起著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作用。我們常說,家長是孩子的啟蒙老師,家長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學生造成直接的影響。因此,高職院校的學生管理者要動員家長積極參與到學生的感恩教育當中來,盡量通過不同的方式向家長澄清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的重要性,使家長意識到學生具有一顆感恩之心對未來的工作和生活至關重要。
再次,社會是鍛造學生的一個大熔爐。當今的高職學生就是未來祖國的中流砥柱,因此,僅僅依靠學校和家庭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顯然是不夠的,那么筆者認為在整個社會中應該營造良好的感恩氛圍,構建感恩教育的社會文化。如果整個社會的氛圍不良,那么學生在家庭和學校中培養起來的感恩意識也會被慢慢的消磨殆盡。
但值得注意的是,無論是學校、家庭還是社會教育,它們其中的任何一個都不能獨立對學生起到感恩教育的效果,只有將三者有機結合,才是培養學生感恩意識的最佳方式。當今時代,我們要積極構建全員育人的教育體系,以期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首先,筆者認為在高職院校中舉辦的關于感恩教育的活動一定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主題鮮明,形式豐富多樣。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滲透感恩教育,在其中貫穿“感恩父母、感恩師長、感恩同窗、感恩母校、感恩生命”的感恩元素。但是,開展任何活動都要考慮到高職學生的特點,當前很多高職學生雖然不喜讀書,可是他們思想活躍,不拘泥于形式,多才多藝,所以要充分利用學生的這些優勢,讓學生樂于接受,最后將感恩意識內化為自己的一種良好的道德品質。
其次,在運用活動對高職學生進行感恩教育的同時,要樹立一些榜樣,充分發揮榜樣示范的作用。既可以在活動中找一些知恩、感恩、報恩的鮮明事例,也可以在本校中樹立一些感恩模范,使學生感到這些事例是真實的,并不是不切實際的,這樣也會對高職學生起到良好的引導作用。
最后,要充分發揮共情在高職學生感恩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無論是舉辦專題活動還是樹立感恩楷模,筆者認為作為教育者都應該激發受教育者,也就是學生的共情能力。共情能夠引起學生的共鳴,達到感恩教育的實效。
注釋:
①習近平2014年五四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全文[N].中國青年報,2014-5-4.
②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0.
參考文獻:
[1]路小軍.傳統文化:塑造現代感恩意識的源泉[J].學術交流,2011(1):48~50.
[2]蒲清平,王會麗,朱麗萍.感恩決策及提高大學生感恩行為的策略研究[J].學術探索,2012(4):178~181.
[3]楊小青.學會感恩:一種提升幸福感的途徑[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S2):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