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淑娟
食品安全問題是我國面臨的一個比較棘手的問題,公眾對食品的質量充滿了懷疑,在現行的法律體系中我們對于食品安全的監督主要是政府監督,公眾監督的力度還比較的缺乏。公眾不僅監督行政機關的行政行為,而且還監督在食品生產銷售過程中的生產者和銷售者等的行為。現在食品安全問題的出現說明在公眾監督行政機關的執法行為的過程中出現了紕漏,在監督食品生產者和銷售者的力度上也出現了問題。
公眾是食品的主要消耗者,所以食品的安全對于公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自然在對于食品安全的監督具有重要作用。發揮公眾在食品安全監督中的監督中作用,實現食品行業健康有序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當食品安全事故發生時,受害最多的還是我們的公眾,最沒安全感的還是我們的公眾,所以公眾如果參與到食品安全保障工作中來的話,對公眾的損害會有效的減少。公眾在食品安全保障的過程中可以彌補行政機關處理不及時、不到位的情況,公眾是一個比較大的群體,對于食品安全事件發生的不確定性,公眾往往是最先了解食品安全的人,所以公眾在這個過程中能夠很好的發揮公眾監督的作用。
我們的公眾對于食品安全的監督也具有重要地位,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6條第1款和第2款的規定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是受全社會保護的,并且任何組織有權對侵害消費者權益的行為進行監督;公眾是《食品安全法》和食品制作和消費的參與者,在這次的《食品安全法》的修改過程中我們有向社會大眾征求意見,在法條中體現了公眾的意愿。所以公眾在食品安全保障中的地位就是參與者和食品安全的監督者和信息的傳播者。
我國法律賦予消費者具有的權利具體:一是安全保障權。消費者在消費過程中有獲得人身健康不受損害的權利,違反該規定消費者不僅可以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而且還可以根據《合同法》或《侵權責任法》要求商品的提供者賠償損失。二是知情權。為了保護消費者在消費中更好的了解商品的質量等問題而設定的。三是獲得賠償權。該權利一般是在消費者在消費過程中受到了某種對其人身或財產侵害后要求經營者或生產者賠償損失。四是獲得知識權。獲得知識權就是消費者可以對消費過程中自己享有的權利等方面進行學習或者要求相關人員提供的權利。五是監督權。監督權就是消費者對于損害消費者權益的行為有權檢舉、控告的權利,對相關機關、組織的行為可以提出建議或者批評的權利。在上述權利中我們可以看到消費者的權利的行使有一部分權利行使的主體是“潛在的消費者”,所以并不是只有購買、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務的消費者才是我們《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所保護的,它還保護未購買、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務的消費者。
盡管有《產品質量法》和《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還有相當多的條例和決定來規范食品行業中生產者和銷售者的責任和消費者的權益。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消費者的權益依然受到比較嚴重的損害,所以我們法律法規還存在很多問題,在很多案件中我們遵守的是“舉證責任倒置”的原則,而我們的消費者在日常生活中的食物品種比較多,要舉證食用的缺陷產品導致人身損害相當的難。舉證不能必然會導致敗訴,這樣消費者的權益就沒法保障。
在規定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規中,我們不難發現“責令改正”、“罰款”、“吊銷營業執照”等字眼,初看者可能認為我們對于生產者和經營者的處罰已經足夠嚴格了,但是我們細想一下處罰的金額大部分是在十萬元一下,情節嚴重的,才吊銷營業執照,對于這樣的處罰只能抑制已經查出的違法的人,但是這些商人會從事其他的食品行業繼續他的違法行為。通過這些我們已經可以看到,我國的食品安全方面的法規需要根據新出現的問題加以完善,為了保護人民的人身、財產不受到侵害。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是社會法,消費者是弱勢一方,生產商和銷售商是強勢一方,對于信息的了解自然會不對稱,消費者是一個具有各個階級的人群,由于種種原因導致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意識和食品安全知識的了解不一致。而生產商和銷售商在這些方面具有豐富的經驗,為了牟利而違法,逃避法律的制裁自然會將相關信息隱蓋。這就導致食品市場出現了眾多假冒偽劣產品。
對于食品安全保障我們要好好完善社會監督,完善社會監督我們需要完成由政府監管向政府、社會共同監管模式的轉變,必須培養和壯大社會監督力量,加強和完善公民社會建設。
我們應該建立一個有權威的部門,專門負責群眾的舉報問題。同時我們應避免有舉報遇到阻礙的問題,群眾也可以對相關機關的違法行為進行舉報,以防止地方保護主義、官商勾結等現象出現。另一方面對于信息不對稱等問題,我們需要通過規定信息公開,現在我們對于食品安全的相關信息規定雖然有一些公開的標準,但是還不夠完善,實施過程中出現了很多的問題。
加強食品安全知識教育,將食品安全教育加入我們的義務教育中去,同時,在單位、企業不定期的開展食品安全教育課程,也可以通過公益廣告等方式進行。同時可以建立個人激勵制度,對于勇于將自己發現的有關違法食品安全的行為檢舉給相應的部門,在查證屬實后,便可得到相應的食品消費券。
在我們現行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和《食品安全保護法》中關于我們消費者和公眾的實體權利規定的比較少,特別是在消費者對商品或服務等損害之前的權利保障比較缺乏,所以我們在立法上可以加強對在商品原料、加工、銷售等過程中賦予相應的權利。
在美國等發達國家違法的成本很高與國家的誠信制度有關,只要出現違法行為或其他違背誠信制度的人,個人的社會保障等很多方面都享受不了社會福利,當然,和我們國家相比我們要建立誠信制度之前社會福利的提高是必不可少的,社會保障等個人的直接利益受損時,人民的違法行為才會降低。
食品是我們生存和發展的前提,食品安全自然很關鍵。本文章只對食品安全的社會監督進行討論,在其他方面我們的食品安全保障還有很多的規定,社會監督在我國還不是很成熟,加強公眾的權利提高公眾監督意識,在立法上對于食品安全問題的預防加強,我們應該防止食品安全問題的出現,而不是等待食品安全問題出現我們才行動。做到“農場到餐桌”一條龍的保護。這樣我們的生活才會有保障,經濟才會更加健康的發展,社會才會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