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明潔/北京市漢衡律師事務所
考試作弊是我國自科舉考試以來就存在的社會現象,自從我國實行改革開放并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后,考試作弊現象便成愈演愈烈之勢,雖然國家明令禁止考試作弊但屢禁不止。
考試作弊現象為何屢禁不止?綜合起來,其原因有以下幾方面:
第一,處罰力度不夠。根據以往對考試違規違紀的考生,處罰方式要么該科成績無效,要么成績無效再加上停考。這類處罰不僅形式單一而且力度有限,與考生個人的損益成本比較而言是微不足道的,并不真正危害到考試個人前途命運,考生雖有顧慮但在比較利益較大的情況下而能棄這些顧慮與不顧。第二,巨大的利益驅使。在中國,博得前途、獲得良好的出路、改變自己乃至家人的命運。只有考上了,才能走出去,才能得到更多的機會。但是從個人角度來說,期待公平的只是那些具有真才實學、考試實力的考生,對于那些相關知識不足、考試能力有限的考生來說,在事關家庭榮耀、尤其是自己人生命運的巨大利益面前就只好鋌而走險了。而對于考試作弊的組織者、替考者、出售作弊工具者,則會有豐厚的經濟利益回報。
在社會各領域以法律規制的今天,在具有嚴重社會危害性的行為絕大多數已被刑法調控的現代社會,國家考試中的作弊行為缺乏刑法的介入,不利于社會的公平競爭,不利于保護非舞弊考生的合法權益,更不利于國家對優秀人才的選拔。《刑法修正案(九)》(草案)的出臺,將四類與考試作弊有關的行為納入到刑法的調整范圍之中,即組織考生作弊的行為及相關幫助行為、出售和提供試題或答案的行為以及替考行為都被當作犯罪來處理,可以說是多年來考生和教育專家、法律專家為之奔走呼號、全社會逐步達成共識的結果。作弊入刑最終得以實現,可謂是眾望所歸。《刑法修正案(九)》(草案)的出臺,對考試作弊行為堅決予以刑事打擊,體現出國家維護社會誠信和保護公平競爭的強烈價值指向。其重要意義,除了保障社會的公平競爭環境、保護非舞弊考生的合法權益等意義外,更主要的是國家層面上的意義。考試作弊入刑有力地維護了公平的人才選拔機制,保護和穩定了國家教育秩序。誠信社會的建設也有著不可估量的意義。
任何社會事務的處理,僅靠一種治理措施是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的,它需要一套綜合的治理措施。考試作弊入刑對治理考試作弊猶有不足之處。就考試作弊入刑的規定而言,重點打擊的是有組織的集體作弊,這種形式的作弊由于規模大而易于發現極有可能受到刑罰的制裁;而對于那些分散的個人作弊,尤其是利用手中職權為其子女作弊的情況,刑法則缺少明確具體的規定;再次,刑法規定“在法律規定的國家考試中,組織作弊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或者單處罰金”,對罰金的適用是“并處或者單處罰金”“單處罰金”相較于“并處罰金”意味著刑事處罰力度的弱化,而且罰金的額度并沒有給出參考的依據,缺少可操作性;最后,隨著作弊的現代化水平越來越高,組織化、集團化、鏈條化的特征越來越明顯,并且分工明確、環環相扣,而刑法僅對部分作用明顯突出的涉案者作出刑罰的規定,而使其他涉案者成為“漏網之魚”,弱化了刑罰對考試作弊的威懾力。
針對以上的缺陷與不足,須采取以下的措施予以完善:
第一,充分發揮道德在誠信考試中的引導和教化作用。孔子曾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將考試作弊寫入刑法,屬于道德的法制化,是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的有機結合。在打擊考試作弊的過程中,我們要堅持法治和德治“兩手抓,兩手都要硬”,既要發揮法治的打擊作用,也要充分發揮道德的約束作用,通過道德領域引導應試者自覺誠信考試,抵制考試作弊,從而營造“誠信考試光榮,考試作弊可恥”的社會氛圍。第二,全方位打擊考試作弊“產業鏈”。從各類考試作弊案新聞中我們不難看出,考試作弊已經從個人行為上升到有組織、有策劃的團伙作案,不僅作弊手段技術含量越來越高,“產業化”也日趨明顯,幾乎行成了“一條龍”服務。要遏制考試作弊之風盛行,必須對涉案團伙全方位打擊,而本次的《刑法修正案(九)》第二十五條中,對組織者、提供作弊器材者、非法提供試題及答案者、替考者“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的規定,就是表明要全方位打擊整個考試作弊“產業鏈”,不放過作弊“產業鏈”上任何一個環節,不讓任何一個犯罪分子逍遙法外。第三,此前有專家提出,考試作弊是非常敏感的問題,也是執行過程中不太好界定的問題,因此法律規定中列舉的作弊情形應該更具體,盡量把主要作弊方式都列出來,規定得更明確、更細致,就能增加打擊作弊行為的精準性和效果。
綜上所述,將考試作弊行為明確納入刑法調整范圍并作進一步的完善,才能真正地規范考場秩序,保障公平競爭,構建誠信社會,同時對凈化考試環境,樹立良好社會風氣亦有重大的意義。
[1]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九)[Z].2015-8-29.
[2]聶爾新.考試作弊入刑后的法律思考[J].職工法律天地 :下,20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