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思琪/廣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部
說到公平,就不得不提到平等。如盧梭所見,平等可以分為自然的與社會的兩大類型,起因于自然的方面,是不可選擇無所謂善惡應該的,如性別、膚色、人種、天賦能力等,是自然的平等與不平等。而由人的自覺活動造成的方面,是可以選擇、有善惡應該之別的,如貧與富以及均貧富、貴與賤以及等貴賤、按貢獻分配以及收入均等化等等。自然平等與社會平等雖然都與利益相關,但自然平等僅僅是個利益問題,而不是應不應該的權利問題,社會平等則不僅僅是個利益問題,還是個應不應該的權利問題。
社會平等,有兩種類型。一種是造成非等利(害)交換的平等,如不等量勞動而獲取等量報酬,這種平等是“不公平的平等”。反之,另一種則是等利(害)交換的平等,如多勞多得、少勞少得,這種平等是“公平的平等”,也就是所謂的“公平”。這樣可以得出公平的定義,是指同等利害相交換的行為。
就概念來說,公平是政治范疇的概念,公平從屬于平等,是一種特殊的平等,是一種利害相交換的平等。平等是人們的與利益獲得有關的相同性;公平是人們的平等的利害相交換的行為:公平是利害相交換的平等。然而就原則說,卻恰恰相反:平等原則是一種特殊的公平而從屬于公平原則。如前可知,一方面,每個人因其最基本的貢獻(一生下來就參與締結、創建社會)而應該完全平等地享有基本權利;另一方面,每個人因其具體貢獻的不平等而應享有相應不平等的非基本權利,即每個人所享有的非基本權利與自己所做出的具體貢獻的比例應該完全平等。
而效率則是經濟范疇的概念。《辭海》寫道:“效率(1)指消耗的勞動量與所獲得的勞動效果的比率。(2)一種機械在工作時輸出能量與輸入能量的比值。”也就是說,在人的活動領域里,效率是人的活動實現其目的的程度,即人的活動與其所實現的目的的比值,是人的活動手段與活動目的之比值、活動過程與活動結果之比值、活動投入與活動產出之比值、活動成本與活動效益之比值。
然而,人的活動又分為創造精神財富的活動和創造物質財富的活動,相應地,效率也分為創造精神財富的效率和創造物質財富的效率。創造物質財富的效率即經濟效率,究其根本,經濟效率其實也就是經濟資源的配置效率,在給定投入和技術的條件下,經濟資源的投入與其產出的比值,就是經濟效率。效率是人的活動的屬性,人的一切活動都是為了實現某種目的,都是實現某種目的的手段,效率是人的活動實現其目的的程度,是人的活動與其所實現的目的之比值。
教育公平指的是人人都有享受教育資源的權利。人與人之間存在著貧富的差距,存在著膚色、種族、性別的不同,但是每個人一生下來便不可選擇地、完全同樣地參與了社會的締結、創建,任何人的其他貢獻皆基于此,因此每個人都有受教育的權利,不同出身、不同膚色、性別的受教育者的受教育權都應當得到保障。
在教育領域當中,教育的效率是指教育資源的投入與產出之比,教育的目的在多大程度上得到了實現,是評價教育質量的標準。
如前所述,教育公平是指人人都享有受教育的權利,屬于政治學范疇的概念,而教育的效率指教育資源的投入與產出之比,屬于經濟學范疇的概念。在教育領域中,這一對概念看似沒有直接相關的關系,而使得二者總是被同時提及的很大原因就是教育的資源。因此要討論公平與效率的關系,必然離不開二者的中介——資源。
在教育范疇里,公平與效率是一對矛盾體,其根源就在于:教育的資源是有限的。教育的資源無法精確地衡量,它沒有相應的衡量體系,因此也無法去計算數量上的投入和產出的比值、貢獻與回報的相當程度。并且談論教育范疇內的公平與效率問題時,辨明平等與公平兩個概念并不是主要矛盾,如何使資源得到合理配置才是。在此,筆者將教育范疇的平等與公平看作一個概念,下文所說的公平,含有前文所述的公平與平等兩層含義。因此,本文所述的公平與效率,是一對矛盾體。當教育資源足夠豐富時,無需談論公平與效率的取舍問題;但在教育資源十分有限的情況下,公平與效率之間就存在著價值取向的問題。
人類的活動都是為了實現某種目的,教育也是如此,當教育目的的傾向不同時,就決定了有限的教育資源的分配情況,進而也就決定了對公平與效率的取舍。
教育目的是培養人的規格即教育要達到的預期效果,它反映教育在人的培養規格標準、努力方向和社會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一般指國家對培養的人才要達到什么樣質量和規格的總要求。教育目的作為教育功能的確定性指向,含有不同層次的目標系列,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動的方向和目標,也是教育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教育目的有許多的價值取向,社會本位論認為,教育目的不應該從人的本位出發,而應該從社會需要出發,根據社會需要來確定,因此,當社會處于不同的發展時期時,其發展的側重點和教育的目的也是不同的。
教育資源不能僅僅停留在普及的層面,普及只是基本的,物質上的資源可以量化分配,而教學的質量、技術等等無形資源的分配,依然是需要不斷探究的問題。在側重發展政治的時期,教育追求更多的是公平,而在側重發展經濟的時期,教育追求更多的是效率。雖然如此,公平與效率總是交替著前行,最終不斷達到新的高度。
教育中,有限的教育資源使得公平與效率總是矛盾的,因此要解決這對矛盾,最根本的方式就是大量豐富教育資源。
近年新涌現出的慕課就使得教育資源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利用。慕課(MOOC)是大規模開放的在線課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的簡稱,具有大規模、開放式和在線學習幾大優勢。傳統的課程只能同時授給幾十或幾百名學生,而慕課的規模可以達到成千上萬人;慕課以興趣為導向,開放給想學習的人,不分國籍不分地區;慕課的學習在網上完成,不受時間與空間的限制。慕課的幾大優勢,在很大程度上補充了傳統教學方式的不足,使公平與效率二者都提高了一個層次,其優勢值得發揚并推廣。
雖然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使得教育的公平與效率都有一定的發展,但整體來說,慕課仍無法完全覆蓋受教育者,因此,在教育資源沒那么豐富時,則需要終身教育。每個人接受正規學校教育的時間只占一生的一小部分,然而知識卻是隨著時間不斷更新發展的,要不斷完善自身認知,需要終身教育。終身教育是指人們在一生各階段當中所受各種教育的總和,它既有學校教育,也有社會教育;既有正規教育,也有非正規教育。它主張在每一個人需要的時刻以最好的方式提供必要的知識和技能。終身教育并不是一種教育體系,而是一種原則,一種理念,雖然目前還沒有形成一個確切的概念,但可以確定的是,終身教育包括人的一生所受的各種教育的總和。進行終身教育,其實也是一種生活方式,科學技術在不斷進步,人的認識也需要不斷更新。
教育當中的公平與效率是一對矛盾體,在實踐中要注意二者的價值取向,它們在不同時期總會有所側重。公平與效率二者的關系因教育資源的狀態而發生變化,從教育資源入手是從根本上解決二者矛盾的關鍵。隨著社會不斷進步、科學技術不斷發展,教育資源的豐富方式和配置方式也在不斷革新,同時人的思想觀念也在順應時代的變化而變化,越來越多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也在彌補著教育資源的不足,更好地促進人與社會的發展。
[1]姜添輝.教育公平實質意義的演變:從理論到臺灣經驗的檢證[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0(3).
[2]李慧.教育公平與教育效率關系再探[J].教育與經濟,2000(3).
[3]彭澤平.對教育公平與效率關系的思考[J].中國教育學刊,2003(5).
[4]吳瑩.從“教育效率優先”到“更加注重教育公平”——基于30年來中國基礎教育改革的政策視域[J].教育探索,2010(11).
[5]呂星宇.論教育公平與教育效率[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9(10).
[6]王焰,張向前.我國教育公平和社會流動互動關系研究[J].哈爾濱商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