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改蓮/吉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人學問題作為馬克思探索的起點,自始至終都被給予了高度關注,且這一思想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得的,而是一個漸進的過程?!?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以下簡稱《手稿》)時期,在費爾巴哈人本主義視域的影響下,馬克思從人的對象性活動來理解人的本質,在論述異化勞動的基礎上,將人的本質界定為一種對象性的存在物,提出了人的類特性是自由、自覺的活動,并在人道主義的立場上闡述了共產主義的思想;1845年春季著成的《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以下簡稱《提綱》)以實踐為中心,批判了費爾巴哈自然人的人本主義,批判其忽視人的社會性、階級性為基礎,論述了人的本質的社會屬性;馬克思與恩格斯共同開創(chuàng)了德國歷史唯物主義的新視角,即以唯物史觀為基礎的第一個成熟的哲學著作《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以下簡稱《形態(tài)》),并于此文中提出了“現(xiàn)實的個人”,以進一步深入地探討“人的本質”問題。
立足于唯心主義,黑格爾在精神層面上探討人的本質,并將其歸結為自我意識、絕對精神,是抽象的人性。在批判黑格爾將人的本質訴諸于自我意識、絕對精神的基礎上,費爾巴哈將目光轉向了自然人,并引入經(jīng)驗自然科學的“類”概念,認為人的本質就是人的自然屬性——友誼、愛情。在《手稿》中,馬克思沒有離開費爾巴哈人本主義舊唯物主義基地,秉承異化勞動——勞動——人的類本質的思維進路,將人的本質定義為對象性存在,提出了人的類特性是自由、自覺的活動。譬如,當他談到異化勞動的第三個原則時,他提出:“人是類存在物,這不僅是由于人們在現(xiàn)實生活中以及思想范圍內都把他自己以及其他物的類,作為自己的對象……而且人們把自身視為存在著的類來對待,因為人們認為自己是普遍的、自由的?!雹?/p>
馬克思這一類本質概念的提出是為了區(qū)別人與動物,這一概念僅存于《手稿》中。人類不同于動物,動物的本質是先天的和自然的?!皠游锖退鼈兊纳顒邮峭耆嗤摹?,龍生龍,鳳生鳳,耗子的兒子會打洞,動物是什么生命、什么物種,它就會有什么樣的生活。而“人的生命與他的生活并不是直接相同的”,同樣的生命,同樣是人,但每個人都有著不同的本質。例如,我國當代知名思想家梁漱溟先生六歲還不會穿褲子;中國末代皇帝溥儀,雖貴為天子,但生活自理能力極差;中國現(xiàn)代知名文豪錢鐘書先生不會劃火柴。
人的類本質應為自由的、自覺的活動,這是馬克思提出的理想設想,但實際還沒有達成。從人類誕生之日到馬克思時代,勞動從來像想象中的那樣,成為人們自由自覺的活動。費爾巴哈和馬克思二者都談人的本質,聯(lián)系性就在于它們都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但是馬克思與費爾巴哈的類本質有一定的差異:(1)費爾巴哈的人的類本質是講人的自然屬性、友誼和愛情,沒有把人與動物區(qū)別開來;而馬克思的人的類本質理論是在探討勞動(抽象)的基礎上,指出人的類本質是自由、自覺的活動,將人與動物相互區(qū)別;(2)費爾巴哈的類本質是批判宗教的,是要實現(xiàn)從宗教異化人的狀態(tài)向感性自然人的復歸,仍在資本主義的框架之下;然而,馬克思的類本質理論卻有著不同的批判對象,他以人道主義的立場批判資本主義社會現(xiàn)實,目的在于實現(xiàn)從人的類本質異化的資本主義社會向人的本質的復歸和對人的本質的真正占有的共產主義社會邁進。馬克思指出:“共產主義是人的自我異化的積極地揚棄,是以經(jīng)過人而且是為了人而對人的本質的真正占據(jù)……目的是探索處理人與自然、人與人、存在與本質、對象化與人自身的確證及自由和必然、個體和類之間斗爭的正確路徑?!雹?/p>
《手稿》時期,馬克思對人的理解基本上還是延續(xù)傳統(tǒng)哲學對人的本質主義的理解,只不過是要通過與動物的對比突顯人的本質的獨特性——立足于勞動理解人的類本質,而類本質的提出不僅是要探尋人的本質,更是要以此作為他對人的異化勞動的理解。如果沒有人的本質,就沒有對人的本質的偏離,即異化勞動對人的傷害,這也為其之后唯物史觀的提出奠定了基礎。
由《手稿》至《提綱》馬克思的立場發(fā)生了巨大地轉變。他開始明確地駁斥費爾巴哈,駁斥他的類本質論,駁斥他只把人闡釋為“類”,理解為內在的、無聲的聯(lián)系,忽視了人的社會性。
費爾巴哈宣稱他所講的人是以自然為基礎的“實實在在的人”,著重闡明了人的自然屬性和精神屬性,提出了“人的本質”這個概念,后又將其歸納為“類意識”,認為“理性、愛及意志力作為人最完美的本性,是使人成為人的本質所在,而且是使人作為人而存在的根本目的”。同時,他把人與人的關系歸結為感情關系,把宗教說成是滿足人的感情需要所不可缺少的方式,用宗教的變遷來解釋歷史。正是以這種“人本”觀點為根據(jù),費爾巴哈對“神本”和宗教進行了尖銳的批評,他提出:“神學的本質是人本學”,指明了傳統(tǒng)宗教是人的本質的異化,并由此引申出要建立以人為中心的真正的宗教——愛的宗教的結論。
馬克思在《提綱》中指出:人的本質在現(xiàn)實性上是社會關系的總和。馬克思用這個來解釋人的本質不是基于自然屬性,而是基于社會屬性。他批駁了費爾巴哈對人的本質的理解——將人僅僅剖析為人的自然屬性:友誼和愛情,并且是不論階級、社會、歷史條件的友誼和愛情,這種友誼或愛情就是沒有社會性的男女感情,即性欲。
總之,第一部包括了新世界觀的天才萌芽的《提綱》,不僅解決了人與動物的本質差異問題,而且解決了不同社會關系和不同階層的人的問題,這一時期,馬克思對人的理解已經(jīng)和傳統(tǒng)哲學有了巨大差異。
從《手稿》到《提綱》馬克思對于人的本質的研究由抽象的類本質轉向批駁抽象的類,揭示了人的社會本質。但《提綱》中的人學思想還是原則性的,尚未像之后的《形態(tài)》運用社會歷史性來具體地闡述人的本質,所以說仍存在不足之處。
《形態(tài)》的邏輯出發(fā)點是“人”,而且這個“人”不是抽象的、一般的人,而是現(xiàn)實的、活生生的人。
什么是真正的、具體的人?社會性和歷史性是現(xiàn)實和具體的人的首要條件。一是社會性。正如馬克思和恩格斯所論說的那樣:“它的前提條件是人,可是并非是身處某種空幻的、孤苦伶仃的環(huán)境或居于某種狀態(tài)而固定不變的人,而應該是處在一定的歷史發(fā)展進程中的人,可以在現(xiàn)實活動中觀察到的人?!雹儆纱丝梢钥闯?,現(xiàn)實的個人是社會的人,而非脫離社會群的人。二是歷史性?,F(xiàn)實的人是在具體的條件下制約的個人,尤其是強調歷史條件制約的人。《形態(tài)》中指出:“個人如何反映自身的生命,他們便是什么樣。因此,他們是什么樣的,既與他們生產什么同一,又與他們如何生產相同一。所以,個人是什么樣的,取決于他們所從事的物質條件。”①按照這一邏輯,大機器或流水作業(yè)與現(xiàn)代工人的本質相一致;運用多媒體或者粉筆講課則與教師的本質相一致。
《形態(tài)》中,馬克思在唯物史觀的基礎上實現(xiàn)了對人的現(xiàn)實性的理解,其實,沒有對人的理解,也就沒有唯物史觀的創(chuàng)立,在馬克思那里,社會歷史不僅是現(xiàn)實的人的活動的結果,同時也是人通過自身活動實現(xiàn)“自我救贖”的過程,即借助于社會歷史運動,人最終要實現(xiàn)本質的復歸,就是馬克思所說的人的自由的全面實現(xiàn)。因此,《形態(tài)》也標志著馬克思人學及其哲學理論的基本成熟。
由此可以看出,從《手稿》到《提綱》再到《形態(tài)》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由稚嫩走向成熟的發(fā)展過程。《手稿》時期,馬克思依舊未擺脫人本學唯物主義的影響,雖碰撞出了火花,但對人的理解還是不成熟的;《提綱》的貢獻是態(tài)度鮮明地批駁了費爾巴哈,并最先用社會關系、階級關系來闡明人的本質,但仍沒有把歷史性作為基本準則,也因此,被恩格斯稱之為“包括新世界觀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份文獻”;在《形態(tài)》中,區(qū)別于費爾巴哈,馬克思、恩格斯立足于現(xiàn)實的個人,在社會歷史規(guī)律的基礎上闡述共產主義理論,《形態(tài)》也因此被譽為馬克思和恩格斯的第一部成熟的哲學著作,是對新唯物主義世界觀即歷史唯物主義的惟一系統(tǒng)的哲學闡述。
注釋:
①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韓喜平,薛萍.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著作研究[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