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 岑/廣西師范大學
獨立學院是高校深化辦學機制與模式改革的大膽嘗試,是我國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轉變的必然產物,為發展我國民辦高等教育事業和促進高等教育大眾化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它以多種渠道、多種方式吸引各種社會資金的投入,不僅利于調動社會各方面積極辦學,進一步增強高等學校的辦學活力,還利于擴大本科層次的高等教育資源,使其更好地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需求。
多數獨立學院建校只有十年左右,教師隊伍主要由以下幾部分構成:
(1)從各公辦高校選優聘用一批退休老教師做專職專任教師。
(2)獨立學院建校后招聘的專職青年教師。
(3)從各高校聘任的兼職教師。
(4)從企事業單位聘用的具有中級(或以上)職稱的工程技術人員任專職教師。
從獨立學院教師隊伍構成看,第一部分是專職專任教師,水平高、能力強,主要是學科(專業)帶頭人,但人數少,年齡偏大,實踐教學參加較少;第二部分是專職青年教師,人數多,年齡多為24~32歲之間,還沒有完全成熟起來,他們卻承擔了大部分實踐教學任務;第三部分是兼職教師,水平比較高,但流動性較大,不夠穩定,實踐教學參加的也不多。建設一支具有良好政治業務素質、結構合理、相對穩定的教師隊伍,是保證學院健康發展的關鍵。對于迅猛發展但還很年輕的獨立學院而言,師資隊伍建設的問題必須引起高度重視。[1]這樣的教師隊伍不能滿足人才培養目標的需要,因此,需要建設好“雙師型”教師隊伍并發揮其在校企合作中的作用。
目前對“雙師型”教師的內涵并沒有統一的認識,但可以歸結為兩種。一種是具有雙職稱的教師,即具有講師(或以上)職稱,同時具有本專業工程技術系列的中級(或以上)職稱的教師;另一種是只具有講師(或以上)職稱,而不具有本專業工程技術系列中級(或以上)職稱的教師,但能確切證明該教師具有較高水平的專業工程技術能力,達到本專業工程技術系列的中級(或以上)職稱的能力的教師[2]。他們能夠結合工程實際指導學生專業技能實訓等實踐環節的教學過程。就現階段來說存在以下問題:一是雙師型教師數量偏少。二是雙師型教師整體素質偏低。三是雙師型教師培養經費不足。
校企合作是指教育機構與產業界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等領域開展的各種合作活動。教師與校企合作的關系密不可分。教師在校企合作中擔任多重角色,行使多重職能。其中最主要的三個作用分別是銜接作用,對學生的教學與指導作用以及對企業的指導和服務作用。
銜接的對象包括學校與企業的銜接,學校與學生的銜接,學生與企業的銜接,校企合作的實施過程基本都是靠教師來銜接的。“雙師型”教師來自于企業,對本專業情況相當了解,因此在校企合作中擔任重要的銜接角色。從最初校企合作構想的提出到最后合同的擬定,從學生的日常管理到學生實習的考核,從學生的學籍管理到職場管理,都是相關教師在其中銜接。銜接作用關系到校企合作的效率,教師發揮積極的銜接作用促進學校、企業、學生有效溝通,能夠節省時間成本,避免出現校企合作中無人管理的真空地帶。
這是“雙師型”教師作用的直接體現,主要包括對學生的理論教學和實踐指導。教師發揮對學生的教學指導作用,既包括學生實習前對學生進行專業理論知識,企業文化崗位特點,實習安全的教學,也包括實習過程中的跟蹤指導即制定實習計劃,解決實習中出現的困難,補充實習突發狀況應對知識等。更包括對學生實習結束后的總結和考核,即根據實習情況指導學生查漏補缺,促進學生專業技能地掌握,指導學生及時總結,指導學生調整入職心態,對學生進行就業心理健康教育等。
“雙師型”教師一方面代表學校,對企業提出來的管理或者技能問題給予一些建議指導,另一方面由于對企業本身比較熟悉,所以能夠通過參與企業的一些制度化建設,參與企業課題,指導企業提高理論水平,為企業發展服務。校企合作通常單純地依賴學校為企業供給學生,企業在學校設獎學金,辦冠名班,捐建實訓室,為學生提供實習基地。這種方式必然難以長久和深入。學生畢業了不愿到當初下訂單的企業去工作,而企業選擇廉價實習生資源渠道又非常多,因此企業很容易對需要付出較高成本預訂期貨人才的校企合作喪失興趣。[3]因此深化校企合作的內容,加強“雙師型”教師對企業的指導和服務作用是校企合作長期穩定發展的關鍵因素,如教師通過提供培訓服務,技術革新和研發服務等形式為企業服務,增強學校對企業的吸引力。
為了讓“雙師型”教師在校企合作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在途徑上面,高校、教師可以共同從以下三方面進行優化。
“雙師型”教師可以根據企業、行業發展的需求,憑借自身豐富的經驗,通過與高校聯合舉辦人才特色班、專業復合班,把最新的技術信息和科研成果引入教材,指導和考核學生畢業設計及論文答辯,“訂單式”培養等方式,積極參與本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招生計劃、教學計劃、教學大綱和人才培養質量監控與評價體系的制定,對學科、專業、課程、教學內容和實踐環節的設置等提出指導和審定意見。專業的理論課設置按照行業崗位需要進行課程綜合化改革,優化基礎課和專業課。在專業課教學中,“雙師型”教師可以以實際應用為目的,通過圍繞某一實際產品的生產方法和過程實施教學,有些教學活動可以針對在生產、管理、營銷中存在的實際問題展開。
“雙師型”教師可以組織設立企業專項獎學金和基金,為教學提供科研課題和研究項目經費、指導學生創業,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可以通過就業“體檢”報告會,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大賽,求知簡歷設計大賽,模擬招聘會,創業計劃大賽等校園文化活動,積極參與到校園文化的建設;也可以通過在學校舉辦企業家論壇、講壇(涉及企業創新、企業管理、商務談判、商務禮儀等企業所需內容)、宣講會等方式,將企業先進文化作用于學生成長成才的培養。
“雙師型”教師可以組織建立校內外的實驗室、實習基地,使之成為產學研結合的示范基地、創業人才的孵化基地、應用技術成果的中試基地和技術研發成果的推廣基地;同時根據實踐性教學的要求,成立實習指導小組,對社會實踐、實習活動的進行統籌安排,指導學生實際操作,督促計劃的實施,組織考核,并把實踐教學成果反饋給學院,從而提升實習的針對性、有效性和科學性。學生通過親身實踐和教師指導,能更好地適應社會和工作崗位,為今后的自身發展奠定理論與實踐的良好基石。“雙師型”教師可以與學校設備資源、信息資源、相關技術資源共享,加強校企合作的深度,與高校共同成立特色班,共同制定教學計劃,利用周末時間或寒暑假期,安排特色班學員到企業參與實踐活動,學生畢業后直接到企業就業。訂單式特色班實現人才培養目標與企業人才規格相對接,人才培養過程與產業工作過程向對接,教學內容與職業目標相對接,實訓條件和環境與企業實際條件和環境相對接,增強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和崗位勝任力。
獨立學院在辦學初期基本沿用了母體學校的人才培養模式,這顯然與獨立學院培養人才目標定位不一致,特別是在校企合作的模式下,獨立學院的專任教師大部分來自母體學校,無論從觀念上,教學上都沿用母體模式,他們在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方法的教育上有其優勢,但在實際的應用能力上則存在不足。[4]如何讓教師盡快轉型為“雙師型”教師,并發揮其在校企合作中的有效作用,是我們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建立有特色的“雙師型”師資隊伍,完善體制,優化結構,提升教師能力和素質,對于提高獨立學院辦學質量,推動可持續發展有重要意義。
[1]蔡玉峰,陸漢棟,汪雪蔚,等.獨立學院師資隊伍建設的實踐與思考[J].中國林業教育,2007(6):34~36.
[2]盧雙盈.獨立學院“雙師型”教師解析及其師資隊伍建設[J]職業技術教育,2002(10):51~55.
[3]陳媛媛.我國獨立學院師資隊伍建設的現狀及對策分析[J].中共成都市委黨校學報,2007(2).
[4]肖鳳翔,張弛.“雙師型”教師的內涵解讀[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2(15):69~74.